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园丁 《郑和研究》2004,(7):48-48
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郑和肩负着明王朝授予的重大使命,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东海岸,访问了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发展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及经济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夏木 《中华遗产》2023,(1):114-125
郑和下西洋归来,带回了非洲的长颈鹿,引起了明朝君臣的轰动。它被阐释为麒麟,描述成象征仁政的祥瑞,为永乐盛世提供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政治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3.
杨重琦 《丝绸之路》2004,(12):48-49
他在永乐年间曾先后五次代表明王朝出使乌思藏、印度、盂加拉、不丹、锡金等国和地区,为促进明王朝与藏区邻国的关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也曾以朝廷命官的身份参加了郑和的第二、三次下西洋。他,就是甘肃临潭人——侯显。  相似文献   

4.
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中国堪称世界首号强国。皇帝朱棣数次派郑和下西洋,同时实行“朝贡外交”政策,中国与世界有了广泛亲密的联系,与国际的来往交流出现了空前盛况。  相似文献   

5.
郑和自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七次下西洋,到达了亚、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航海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当时与郑和同行的王景弘,由于《明史》中无为之作传,故其事迹大多为郑和的光辉所掩盖,鲜为人知,这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本文拟就王景弘在下西洋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东南亚有关王景弘与郑和随从的某些传说作一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正1405年7月11日,即明朝永乐三年六月十五,郑和率领他浩浩荡荡的船队驶向西洋,史称"郑和下西洋"。以此为开端,郑和的远航活动总共进行了七次,直至郑和本人在航海途中去世。600多年来,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所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还有说是为了宣扬大明帝国的武功,"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也有说是为了发展朝贡贸易,营造万邦来朝的盛世。  相似文献   

7.
张菁 《郑和研究》2000,(1):49-50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名的航海家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赴亚非各国进行访问和贸易,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郑和下西洋”的出现绝非偶然。在郑和远航的七百年前,中国唐朝的高僧们就曾经掀起过一场空前的海上求法弘法热潮。唐宋以来,我国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航海技术不断提高。为郑和的远航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明代的“三保太监”郑和率领一支装备了最先进的航海设备的船队,沿着唐代海上求法僧的足迹继续前进,终于创造了震惊世界的航海壮举。  相似文献   

8.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等对周边各国实行睦邻友好、和平相处的外交政策。自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的28年间,郑和率领举世无双的庞大船队7次下西洋,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使命,为明初睦邻友好的外交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和始发港,太仓刘家港是郑和船队的出海港。郑和在江苏生活了34年,留下了众多的遗址遗迹。今年是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省委书记李源潮最近批示,“纪念郑和下西洋,要启迪公众的开放意识。”我刊特意召开专题组稿会,组织5位专家学撰写章,以纪念郑和这位中华民族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组稿过程中,得到江苏省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筹备组成员、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季士家先生的热忱帮助,在这里一并感谢。  相似文献   

9.
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先后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航海活动,遍访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人类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得以实现,除了依靠船队船舶性能优良,组织系统严密,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更重要的,还在于有一批统领船队的杰出的航海家。在指挥郑和船队的航海家中,郑和与王景弘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由于各种原因,以往人们在论及永乐、宣德年间七次下西洋的历史时,却很少研讨王景弘在下西洋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未能充分肯定王景弘的历史功绩。这不仅对王景弘这个历史人物是不恰当的,而且郑和下西洋研究因此也缺少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所以,重视和加强对王景弘的研究,不仅是要给予他应有的评价,使其在郑和下西洋历史上有应得的一席之地,而且也有助于全面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杨波 《郑和研究》2006,(1):92-93
众所周知,郑和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他伟大的七下西洋的航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等下西洋谕访各国,郑和受命后率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开航,船队达福建长乐后等候季风,季风来临后,船队开洋,先后到达了占城、爪哇、旧港、苏门答腊、锡兰山等地,最后到达古里,并在古里立碑。永乐五年九月初二,船队回到国内。  相似文献   

11.
王景弘和郑和同为下西洋的正使,自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二十八年间,共率船队远航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及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专家经考证得知,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永乐帝为扩大对外交往,命郑和统率60多艘海船、2万多名兵员首度下西洋。王景弘是当时著名的航海家、军事家、外交家,受永乐皇帝钦点,官居总兵之职,与郑和同为正使统率兵马,七下西洋。  相似文献   

13.
赖晨 《文史春秋》2014,(12):37-39
福州长乐太平港是郑和下西洋的驻泊地与开洋起点。自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9年间,郑和率庞大的船队七下阿洋,为了等候风汛和进行补充翻译人员、增加水于、修造海船等远航补给工作,其船队每次都要在福州停留一段时间。那么,郑和船队对福州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相似文献   

14.
一部《姚氏族谱》拨开重重迷雾,解开明朝永乐年间荣国公姚广孝的祖籍的谜底,以及姚广孝与姚氏家族的关系和姚广孝参加第三次下西洋等问题。可以说长乐《姚氏族谱》是研究郑和下西洋中正史不足部分的补充资料。  相似文献   

15.
南京是郑和的第二故乡。南京留下了许多郑和的遗址和遗物。仅南京明故宫旧址就出土过许多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片标本及其遗物。  相似文献   

16.
于继增 《文史月刊》2005,(11):44-49
郑和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也是打开海上中西交通和贸易往来的第一人。据《明实录》记载,郑和首次下西洋的时间是“永乐三年六月己卯”,即公元1405年7月11日。近代以来,国内外对郑和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随着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成功远航60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这种研究工作和实证考察更趋活跃,并且有了许多新奇的发现及理论建树,使郑和这位“海上巨人”的面貌逐渐清晰,历史上一个个谜团也慢慢解开了。破解这些谜团,包括关注那些新产生“未解之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郑和在28年间七下西洋这一伟大壮举的历史价值,也引起人们无尽的思索。  相似文献   

17.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2,(22):46-48
<正>7.明代的冰雪丝绸之路7.1令世人瞩目的两大壮举明朝永乐年间,中国丝绸之路出现了令世界瞩目的两个伟大壮举:一个是郑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另一个是亦失哈开创了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出使中国南海以西的国家和地区,他先后七次"下西洋",成功地开创出  相似文献   

18.
《瀛涯胜览》是明朝初年记载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籍。作者马欢是会稽人,字宗道,别字汝钦,自号会稽山樵,回教徒,通阿拉伯文,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担任通事之职。郑和使团奉命出使西洋诸国共七次,马欢参加了第四次,第六次和第七次,时间分别是永乐十一年冬(1413年各)至永乐十三年七月(1415年8月)、永乐十九年春(1421年春)至永乐二十年八月(1422年9月)、宣德六年十二月(1432年1月)至宣德八年七月(1433年8月)。此书有马欢序,序末云:“永乐十四年岁次丙申黄钟月吉  相似文献   

19.
正在南京参加"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时,我看到郑和公园里的牌子上写着"永乐三年(1405),郑和从太仓刘家港出发,拉开下西洋的历史帷幕……"这个说法没错,但早在永乐元年(1403)、二年(1404)、三年(1405),朱棣已多次派太监郑和、尹庆赴东洋。明永乐二年(1404),郑和先到东洋日本,"谕其国王源道义"收拾倭寇问题。这个源道义不是国王,更不是天皇,实际上是握有兵权的大名。他答应扫寇,并捉了20多个盗魁来献。此任务完成后,郑和才开始率庞大舰队下  相似文献   

20.
永乐二十二年(1424)正月,郑和奉明成祖之命。赴旧港册封济孙为旧港宣慰使。以前,有的学者说郑和不是“七下西洋”,而是“八下西洋”,就是因为加上了郑和的这次出使。实际上,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增加了一次下西洋的次数,而在于它突出地表明,旧港。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明初时与中国的关系达到了何等密切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