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史志事业发展进程中,镇江史志工作者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围绕做大做强史志事业,多渠道多形式开发利用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为弘扬镇江历史文化,为镇江的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回顾开发利用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市,为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的地方志事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立足地方志事业,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为建设文化大省建功立业,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科学均衡发展,应成为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和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2.
史志文化是中华文明、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日本地方史志的编纂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官修史籍也曾达到空前的规模,史志文化得到全面发展。本文从日本史志渊源、中国地方志对日本史志编纂的影响和中国史志文化对日本社会文化文学影响进行对比探析,明晰中国史志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3.
康猛 《黑龙江史志》2007,(10):20-21
<正>黑龙江的振兴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建设边疆文化大省是发扬黑龙江优良文化传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现代化黑龙江的重要举措。我省编修地方史志和专业史志则是体现先进文化、反映历史文明、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就是说,地方史志和专业史志的编纂本身就是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不可缺少的部分。  相似文献   

4.
撰史修志10年硕果累累———云南省文化厅表彰全省文化史志工作者□高登智1997年3月底云南省文化厅在昆明召开“云南省文化史志工作表彰会”,同时,厅史志办公室举办了“云南省文化史志工作成果展览”。80多名云南各地、州、市、县及省级文化系统各单位文化史志...  相似文献   

5.
《巴蜀史志》2014,(5):28-31
2010年以来,双流史志工作者主动顺应信息化发展需求,深挖史志工作潜能,注入科技活力,拯救性地开展双流史志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妥善的保护和利用濒危的历史文化遗产,推动史志资源数字化.探索数字史志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形成开放的网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双流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志》这种专业地质机构志书编写过程中注意突出专业博物馆的地质特色、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同时,尽量做到史料翔实,语言精练,突出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加强地质博物馆史志等地质机构史志的研究有利于促进解决地质博物馆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发展方向问题,有利于促进新时代文化建设,促进自然资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我国有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最发达的史学,以及独有的地方志。不仅留存大量珍贵的文献典籍,丰富人类的文化宝库。也留下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史志编纂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方志》2012,(11):11-11
近年来,山东省史志期刊工作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史志期刊搭建史志业务工作交流的平台,深入研究和挖掘山东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及时宣传各地史志工作经验,交流读志用志工作好做法,对推进全省史志工作的深入开展、弘扬山东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山东省史志系统的期刊除省史志办主办的《山东史志》外,  相似文献   

9.
学习是进步的前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队组织,要想不断进步和发展,必须坚持不断学习。用学习完善自我。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于是。创建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组织等在全国各地不断形成热潮。史志工作者也应责无旁贷地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创建学习型史志机构,培养学习型史志队伍,全面提高史志工作者的整体素质,适应新时期史志事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广东史志》2004,(1):1-1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强调: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中共广东省委与省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方略,并出台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2010年》,对文化建设做出了大手笔的安排,以此推动先进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对我省的地方志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地方史志工作十分重要,我省地方史志有很好的基础,应认真总结,继续加强。我同意把地方史志事业纳入文化大省建设。”地方志事业被列入了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之中。  相似文献   

11.
宋全梅 《黑龙江史志》2012,(15):16-17,27
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史志工作者要深入弘扬方志文化,实现地方志事业创新发展。结合本区文化建设实际,着重从旧志整理、方志的现代性与传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个角度来阐明。  相似文献   

12.
《南京史志》具有三大特性顾双柱从《南京史志》创刊始我就是它的忠实读者,至今对它仍然喜爱有加。它立足南京,面向全国,通过每篇文章,展现历史的风采,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宣传爱国主义精神,适宜各阶层人士阅读,并从中汲取知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南...  相似文献   

13.
地方史志是一地历史文化的积淀和记载,合理地加以挖掘和利用,对促进地方文化的研究和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宜兴作为文化之乡,自古以来,史志书籍颇多。青山秀水又孕育出许多美丽的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即是其中的一个。近年来,宜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文化的建设,挖掘梁祝遗存,打造梁祝文化品牌,推动文化大市建设。在这过程中,地方史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点摘编     
《沧桑》2012,(1):139-143
·方志理论· 山东省积极推进史志工作法规化体系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思考 刘秋增在《山东史志》2011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指出推进全省史志工作法规化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推进全省史志工作法规化体系建设是史志法制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完备史志立法体系的根本要求;是加快市、县两级史志工作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上海文化系统史志工作表彰大会简记上海文化系统史志工作表彰大会于4月17日在局机关隆重召开,从事我市文化史志工作代表1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史志工作负责人李太成、姚瑜同志主持。局党委副书记秦德超同志宣读表彰名单,对《上海图书馆事业志》编辑部等亚3个...  相似文献   

16.
海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对海南历史人物的研究、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工作。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快海南发展的迫切需要。“政府搭台,专家唱戏”,各级史志部门、专家学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推动历史人物研究工作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方志》2013,(3):33-35
《山东史志》是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和山东省地方志学会共同主办的全省唯一的省级方志理论期刊。自2009年改版以来,期刊做了如下工作: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办刊定位,努力提高《山东史志》的政治性和时效性;2.弘扬史志文化,突出编研特色,不断增强《山东史志》在修志编鉴工作中的指导性和实践性;3.拓宽办刊思路,改进办刊形式,不断增强《山东史志》的吸引力和可读性;4.加强通联工作,增强期刊凝聚力,充分发挥广大作者为《山东史志》供稿的主动性、积极性;5.加强作者队伍建设,奠定方志学术基础,提升刊发文章的学术深度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方志》2003,(6):16-16
20 0 3年 6月 ,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在《关于把地方志事业纳入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上批示 :“地方史志工作十分重要。我省地方史志工作有很好的基础 ,应认真总结 ,继续加强。我同意把地方史志事业纳入文化大省建设的意见。”为了贯彻张德江书记这一批示 ,2 0 0 3年 8月 2 6日 ,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在广州举行了地方志与文化大省建设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有省内地方史志工作者、社科机构和高等院校学者共1 1 0多人 ,加拿大学者林开蔚、台湾学者李德超也出席了本次研讨会。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陈强主持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 2 6篇。与…  相似文献   

19.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党委、人民政府1999年3月25日作出决定,对利用史志资料为现实服务,为柯尔克孜族文学艺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州委史志办主任贺继宏同志,进行通报表彰,并奖励人民币5000元。决定称:贺继宏同志结合史志工作,呕心沥血,坚持不懈,挖掘、搜集、整理柯尔克孜民族传统的历史优秀文化遗产,编撰、创作、出版了一大批介绍柯尔克孜族文化的作品,为使柯尔克孜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柯尔克孜族,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决定号召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尤其是从事史学研究、文艺创作的同志,虚心向…  相似文献   

20.
《沧桑》1996,(1)
史志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它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帮助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众多老同志的支持下,我省广大史志工作者在党史编研和志书编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繁荣史志科学事业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但是,应该看到,目前我省史志工作的状况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比,与先进的兄弟省市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差距。为了适应当前和今后山西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为了使史志工作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史志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