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其考古学化大致由绳、弥生、古坟等不同时代组成。而区分绳化与弥生化的重要标志是:弥生时代出现稻作农业以及伴随农业而出现的大量陶器制作——弥生式新土器与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的渡来人——弥生人。  相似文献   

2.
日本弥生时代人群的体质特征和比其早的绳文时代人群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之间可能不具有继承关系。本文主要根据体质人类学、遗传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日本不同时期人群的起源和演化。此外,还从中国考古遗址出土的古代人骨材料的研究,探讨了日本弥生时代人群的源乡。虽然现代日本人起源的“移民说”基本得到认可,但因古代人骨材料涉及的出土地点和时代有限,而且可能与日本弥生时代人起源有关的古代人骨DNA的研究结果也非常少;因此,从目前对中国大陆和日本弥生时代遗址出土人骨的对比分析结果看,关于弥生人源乡在哪里还无法得出一个明确的认识,还不能肯定地说出中国大陆的哪些古代人群对现代日本人种族形成有过重要的基因贡献。  相似文献   

3.
神户市立博物馆 在神户市立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堪称日本国宝的弥生时代的铜铎和铜戈。据有关资料,铜铎在日本畿内已发现400多个,大者高1米,小的仅10公分左右,纹式有几何纹、人形纹、动物纹、流水纹等多种多样。铜铎主要由钮和身组成,形似钟(图一,1)。铜铎形制规正,制作精美,反映了日本弥生时代灿烂的青铜文化,据日本学者研究,弥生时代的铜铎主要是用于稻作农耕时的一种乐器。日本弥生时期的铜戈,形制比较特殊,无  相似文献   

4.
日本考古学概论——连载之四●小林行雄著韩钊李自智译第十一章弥生时代的居住弥生时代与绳纹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于,弥生时代属于农耕文化。从考古发掘资料着手,我们已能对弥生时代作出一个比较概括的解释。当时自然环境与绳纹时代相同,但弥生人选择居址时,往往是倾向于...  相似文献   

5.
弥生人的江南故里探源[日]山口敏关于弥生时代的稻作文化,有人认为是从中国江南经山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传入西日本,也有人认为是直接从江南或南方诸岛越洋进入日本。另外.佐贺县吉野里、福冈县金隈等九洲北部的瓮棺墓群及山口县土井浜等弥生时代遗址出土的人骨群,身长...  相似文献   

6.
日本考古学概论——连载之七●小林行雄著韩钊李自智译第二十章古坟时代的居住从弥生时代就有的农耕生活,到了古坟时代已普及到全国。这个时期由于经济力量强盛,国家出现,完成了从弥生时代到古坟时代的转折。就政治、文化方面来看,有了许多新的飞跃。而且占国民人数大...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弥生时代始于公元前3世纪,结束于公元3世纪,前后近600年的时间,大致相当于中国的秦汉阶段.毫无疑问,这一时期正是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扩大与兴盛时期.其中,稻作技术的传人和金属制造技术的舶来,尤其引人注目.进之,铁器的制造与流动,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个标识器,在考古研究中很受重视.日本自然也不例外,由于自身冶铁技术起步较晚,故非常重视与大陆技术文化交流关系的研究.广岛大学川越哲志教授《弥生时代的铁器文化》(雄山阁出版,1993年12月)一书,可以说是日本弥生时代铁器研究的总概括.下面仅将该书的“前言”及与大陆铁器文化关系密切的“第一章”译出.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顺利 《日本学论坛》1991,(1):19-23,45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早在绳纹时代(约公元前800~200年)末期,日本民族就开始了学习中国文化,此后的整个弥生时代(约公元前200~公元300年),日本民族更加积极地摄取,从而一改原始的滞后状态,使原始社会迅速解体,向阶级社会过渡,终于在古坟时  相似文献   

9.
葛华 《收藏家》2006,(8):55-57
地处东亚地区的中、朝、日三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相互交往,促进了各自的文明发展。三个国家的陶瓷艺术在着釉、装饰、造型、烧制技法等诸多方面,相互影响、不断融通,从而形成了这一地域内陶瓷艺术有别于世界其他地域的特有风貌。日本陶瓷工艺起源于具有神秘审美意识的绳纹土器,它是日本最早的土著文化。到弥生时代,由于中国文化的冲击,日本社会进入文明时期,弥生土器间接地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造型纹饰趋向于精练简洁,表明日本民族审美意识的变化。进入古坟时代,在朝鲜半岛新技术影响下产生的须惠器使日本告别了露天烧陶的历史,其烧…  相似文献   

10.
尽管在许多教科书和相关的专论中,都把江户时代的商家经营,作为日本型企业经营的起源,但事实上自绳文时代就开始形成的集落共同体形态,以及在弥生时代逐步培养起来的“家”的观念,还有在大和时代展开的“家”的经营,可能是日本型经营更为久远的原型所在。在仔细研读了有关日本经营史的多种著作和有关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一些重要理念的资料之后,我确信:“家”的观念及其从远古时代形成的人们在共同体内的行为模式,对现代日本企业经营的影响,至今仍清晰可寻。  相似文献   

11.
日本考古学概论——连载之五●小林行雄著韩钊李自智译第十四章弥生时代的服饰弥生时代的服饰,与绳纹时代最大的区别,就是随着纺织物的出现给服饰带来了变革。但如果要详细论述这个时代的服装,因没有实物留下,还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只能很概括地说与古坟时代没有多大区...  相似文献   

12.
在日本,有关环壕聚落的发现与研究,可以追溯到50年代以前。进入50年代以后,列岛各地发现的环壕聚落与日俱增,分属弥生时代各期乃至古坟时代。据统计。截止1990年,经过调查发掘的弥生时代环壕聚落已近80处(图一),其中不乏经大面积揭露者。随着这些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日本学者对于环壕聚落的研究亦日趋深入,在诸多方面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有关日本群岛的居民状况,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中国的史料中。现存文献有著于1世纪的《前汉史》(即《汉书》)《地理志》里,有描写日本民族的一小部分,及成书于3世纪末的《魏国史》(即《魏志》《东方蛮荒民族一倭民族》一章里,有关于日本民族的详细描写。在其后的历代史书中,还可以找到其他一些有关文献。 在日本出土的文物中,从铭文上看,时代最早的是在弥生时代遗址发现的从中国流传到日本国的青铜镜。而在古坟时代的日本器皿上,开始出现成段铭文。但这样的例证不是很多。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日本旧石器遗址保护的现状与课题做简要介绍。日本对本土旧石器遗址的研究,始于1949年群马县岩宿遗址的发现,与对新石器时代及后来时代(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文化遗址的研究相比,历史很短,对其保护也不很充分。2000年1月,日本民间旧石器文化研究组织--东北旧石器文化研究所的副理事长捏造旧石器遗址的问题暴露以后,对日本旧石器遗址的研究和保护产生了多种负面影响。如何克服这一影响,加强对日本旧石器遗址的保护,本文就此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日本鸟取县埋藏文物中』已在青谷上寺遗址发现一枚中国货泉。该钱径23.5、穿6、厚1毫米,与日本弥生时代(前3世纪一3世纪)大量陶片同出。货泉在九州、治户内海沿岸和紧线的京都、奈良等地曾出土过约50枚,但在日本海沿岸还是首次出土。日本著名考古学家金关恕说:“它有可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人为从弥生人手中换取食物而使用的货币”。日本鸟取县出土中国货泉  相似文献   

16.
日本考古学概论——连载之六●小林行雄著韩钊李自智译第十七章弥生时代的习俗使弥生文化大放异彩的,无论从哪方面说,都属于铜剑、铜矛和铜铎这些国产青铜器。这些国产青铜器中,铜剑、铜矛为利器,铜铎为乐器,各自的起源还不甚明了。譬如它们的原始型是什么样的?又如...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3000名童男童女,携带“五谷子种”,乘船泛海东渡,成为迄今有史料记载的东渡第一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徐福的这次东渡活动。徐福东渡把秦代文明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社会由绳纹时代向弥生时代的飞跃。徐福在日本被尊为农耕神、蚕桑神和医药神。日本纪念徐福的祭祀活动历千年而不衰。目前,中国、日本都成立了全国徐福会。  相似文献   

18.
古代国家形成的基本前提至少有两点:一是古代国家都是建立在已拥有相当规模的生产性经济的社会之上的。二是古代国家是从社会资源被不平等占有的社会中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国家就是一种在必要时用强制力维护对于基本资源的不平等占有的政治组织。本文讨论了日本古代国家形成史上的几个问题,如中国正史中提到的弥生时代"百余国"的性质、原始官制的产生、中国王朝与邪马台国倭女王的关系、4世纪以后的西日本统一王国、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政体性质等。本文指出,日本古代国家是相对独立地由生活在日本列岛上的人们建立起来的;日本古代国家是在东亚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外部因素对日本国家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与东亚大陆上的原生国家相比,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过程是很短暂的。  相似文献   

19.
在初期金属时代,特别是在具有浓厚青铜时代特色的弥生时期,如同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岛根县荒神谷遗址、福冈市吉武高木遗址以及唐津市宇木汲田遗址等一些战后50年青铜器研究划时代的调查发掘改写了学术研究历史.  相似文献   

20.
吉野ケ里是弥生文化最大的环壕聚落遗址,也是最近日本国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从1989年1月开放参观以来,到1990年4月为止的一年多时间里,来此参观的总人数已超过200万人,这不仅在日本,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空前的数字,由此可以看出这个遗址的发现,在日本国内受到何等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