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州市最近发现两批石刻造像,共八件。一批在西郊须水公社红石坡发现;另一批在郑州市磨盘街发现。红石坡造像四件,计有“赵安香造像”、“正光二年扈(?)造像”、“孝昌三年扈文顋造像”、“思维造像”。这些造像是西岗大队在红石坡平整土地中发现的。该处瓦砾甚多,传为寺庙基址。当地领导和群众对这批造像十分重视,安全运至市博物馆保存。现介绍如下:1.赵安香造像:造像呈舟形,底座缺。  相似文献   

2.
山东历城黄石崖摩崖龛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石崖在山东历城西南螺丝顶山主峰西侧,西北与济南市南郊千佛山相邻。黄石崖龛窟造像是山东最早的北朝摩崖造像,现存大窟1个,小龛28个,造像约79躯。龛窟间有北魏正光至东魏兴和年问的造像题记8则。山东省北朝摩崖石窟造像仅有黄石崖和济南以东15公里处的龙洞造像,龙洞造像为东魏至隋所雕。黄石崖石窟与中原北方龙门、巩县等石窟有密切关系,在山东以至中国石窟中也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3.
以“石秀”名闻蜀中的安岳,有丰富的古代摩崖造像。卧佛院的唐代释迦涅槃像,堪称国宝;昆卢洞精美绝纶的北宋紫竹观音,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安岳石刻与邻近的大足石刻有密切联系,在艺术上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笔者就安岳石刻造像的数量与始造年代,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一、安岳石刻的造像数量问题安岳石刻,确切地说,应是安岳摩崖造像,从广义上讲,它还应当包括圆雕造像、岩墓雕刻及其它石雕品。  相似文献   

4.
<正> 1964年1月,唐县寺城涧村出土了六朝以来石刻造像一批,计15件。这批石刻造像的特点是形体小,保存完好,一部造像的底座上刻有纪年铭款。1965年2月,在该处的不同坑位又出土了一批石刻造像,计12件,除了少量造像有铭款外,一般形体大,保存不佳。两批石刻造像计27件。原河北省文物工作队,根据这一发现线索,即派员对石像的出土地点,先后进行了两次调查。确认造像出土地点系一古代寺院遗址,造像是由于某种原因,在当时寺院附近做有意识的埋藏。  相似文献   

5.
剑阁自古是川北门户,而位于城东的鹤鸣山唐代道教造像更是四川道教造像中之精品,它有两大特点:一是题材独特,二是被用作为修炼的场所,不仅仅局限于普通的祈福功效。“长生保命天尊”造像系全国道教造像中的孤例;早期的道教修炼图也堪称罕见。从艺术上看它又与位居蜀中腹地的安岳玄妙观唐代道教造像一样,继承了北齐北周以来石窟造像形态向大型化发展的总趋势,具备圆润、丰满、华丽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钮隽 《北京文史》2000,(1):44-45
“龙门造像”是指我国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上的许多石刻作品而言,它们在石刻史上,书法史上都有着光辉的地位。有人从众多的“龙门造像”中选出了二十种,称为“龙门二十品”久负盛名。这二十品中最精采者是《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杨大眼造像》、《魏灵藏造像》(以上是造像的简称)等。  相似文献   

7.
2000年10月笔者在石楼县从事文物调查的过程中,经当地文物部门介绍,了解到蒲县一农民家中藏有一件异域风格的石造像。在该收藏者的协助下,2001年7月~8月,我们对其出土地点进行了调查。 造像的出土地点位于蒲县山中  相似文献   

8.
尖山子、圣水寺摩岩造像,是四川省大足县80年代中期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两处初唐和中晚唐佛教艺术遗迹,位于大足县西24~28公里的宝山乡和高升乡,两处造像相距不过4公里。均与安岳县毗邻。由于交通不便,过去很少引人注意。此为四川东部已知  相似文献   

9.
一九八四年我们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和复查了一批碑刻造像。其中较重要的有东魏高永乐造像、北齐天统五年交脚弥勒造像等,现介绍如下。一、东魏高永乐造像造像现存于洪门乡李村东南角土邱旁,当地称之为“佛爷岗”的地方。造像是由一块青石雕成,阳面为一佛二菩萨立像,主佛及二胁侍头、手均残。现存高度1.2米,宽0.8米,主佛通体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衹支,衣褶由阴线刻成,纹路清晰可见,左臂前伸,跣足。二胁侍均通体袍服,残高为0.55—0.69米,内衣束带,带中部有胸环,手势残缺不详,脚踩仰莲花宝座,仰莲下有  相似文献   

10.
崔元和 《收藏家》2023,(12):2-11
五台山南山寺始称万圣佑国寺,是元成宗为裕圣皇太后修建的皇家寺院,寺内主要建筑及造像均出自元代著名建筑及造像大师阿尼哥之手。南山寺极乐寺大雄宝殿现存世尊拈花及迦叶、阿难二弟子彩塑,为元代万圣佑国寺造像遗存,虽经后世多次补塑重装,但题材内容及样式风格仍保持元代基本面貌特征。世尊拈花之造像题材,与《金光明经》等数部护世佑国佛教经典均有较密切关系;世尊背光上由诸天构成的“天党护国”造像,则更确切地表达了创建此寺的主旨,即通过“由国弘经”和“万圣佑国”两个方面的“内外因缘和合”,达到“佑护世王”之目的。五台山南山寺极乐寺大殿中央佛坛现存造像,是研究认识有元一代皇家彩塑像设及寺院文化的罕见实物遗存。  相似文献   

11.
黄春和 《收藏家》2003,(4):20-25
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中,明代宫廷制作的金铜佛像尤为引人注目。由于明代宫廷造像的制作主要集中于永乐和宣德两朝,所以又通称“永宣风格造像”或“永宣造像”。永宣造像不仅做工精细,风格成熟、统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是明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汉藏友谊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世纪初至今,国内外的藏学专家都十分关注永宣造像,并重视其研究,永宣造像的图片资料和研究文章经常见诸国内外精美的艺术图册和报刊杂志上;与此同时,国内外的文物收藏者也把永宣佛像作为梦寐以求的搜求对象,在国内外的拍卖会、私人博物馆和个人收藏专集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目睹到永宣造像的风彩。由于永宣造像在历史、艺术和文物等方面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所以近半年来笔者专门对永宣造像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孔望山摩崖造像中,除了唐代前后的佛教造像外,有少数为道教与世俗内容者,其雕造时代与佛教遗像有别。本文所要提出讨论的是摩崖中三尊最大的石刻造像。 这三尊大型大刻,曾有数文进行过论证,但由于考察方法不同,对其内容尚未统一认识。《文物》一九八一年第七期《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调查报告》只是笼统地将其与周围佛教造像混为一淡;同期发表的《孔望山摩崖造像年代考察》一文,俞伟超、信力祥同志根据《东海庙碑》认为是道教造像;步连生同志在《文物》第九期《孔望山东汉摩崖佛教造像初探》中又认为是佛教造像;同期上,李洪甫问志在《孔望山造像中部分题材的考订》中,则论为世俗内容,并进而考证为“西王母”等。  相似文献   

13.
析龙兴寺造像中的“螭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的佛教造像中,最有特色的是一批背屏式造像的背屏上,雕琢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动的龙的形象。其形态与历史上传说中的龙的形态略有不同,故而称之为“螭龙”。根据螭龙在背屏式造像中雕刻的形式,结合背屏式造像其他的时代特点,可以把青州龙兴寺出土的雕刻有螭龙的背屏式造像分为四期: 第一期为北魏中晚期。这个时期,螭龙仅  相似文献   

14.
吉林大学文物陈列室藏有一方唐善业泥造像。这方造像上圆下方,通高17.2、底宽12.8、最厚处2.7厘米,泥色纯青。造像正面有佛像十躯,背面有阳文题铭四行,行四字,文曰:“大唐善业泥,压得真如妙色身。”这种造像出土于西安大慈恩寺内或其周围一里之内,曾见于前人著录。造像正面佛像形状不一,背面文字全同。但形式有大小,笔画有粗细。最早的发现者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刘喜海(字燕庭,1793—1852),时在道光二十年(1840)秋间。光绪三年(1877)鲍昌熙编《金石屑》,收录这种造像两方,云:“一家子年先生物,拓赠江左黄岘亭大令者;一刘燕庭方伯官秦中时遍  相似文献   

15.
位于泸县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玉蟾山摩崖造像中有一些奇特现象:一是在众多的明代石刻造像中,古人精心地雕刻了一只裸露半身、座西向东、栩栩如生的巨型蟾蜍(俗名癞哈蟆)。这一蟾蜍地位显赫,居于号称“人天别境”的一方大石上,(图一)与众多的石刻造像一起共享信男善女的  相似文献   

16.
一、宝顶山造像是密宗道场 目前,对宝顶山造像是不是密宗道场争论较大。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造像显密兼有;二是缺少一般密教曼荼罗的某些特征;三是有关人物柳本尊、赵智凤传法世系不清。 中国佛教于隋唐始宗派大兴。其原因有以下诸端:首先是对教义的解释和修行方法主张有异,加之译传中所据“母本”不一,释义不准,也加大了其间分歧;其次是辩论之风盛行,门户之见日深,各争正统,相互抗衡。南北朝时佛教的“宗派”主要是对经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李峥 《文物世界》2005,(5):91-92
佛教造像最初传入我国是在汉武帝时。《魏书&;#183;释老志》载:“汉武元狩中……昆邪王杀休屠王,将其众五万来降。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但烧香礼拜而已。此则佛教流通之渐也。”这里的“金人”就是佛教造像,这是我国历史中对佛教造像的最初记载。“帝以为大神……但烧香礼拜而已”,说明这时的造像只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神偶,给予人们的只是一种神秘的敬畏,是不存在任何艺术成分的。直到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与传播,特别是依附皇权,一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后,  相似文献   

18.
千佛崖(图一)位于“全国咽喉,嘉陵砥柱”的广元县城北五公里。即古石柜阁。《四川通志·山川志》引《清一统志》云:“千佛崖在县北十里,江东岸,石崖蜿蜒其形如门,上有千佛,唐时韦抗凿石为佛”。事实上,这里的佛教造像肇端于韦抗造像之前,早在南北朝时期千佛崖就开始造像了。史书之所以记载千佛崖造像为韦抗造佛,因为在大云洞外壁上还保存有唐刻的功德记:“剑南道按察使银青光禄大夫行  相似文献   

19.
在茂汶羌族自治县较场坝,传说为樊梨花“点将台”,的附近有十几龛唐代摩岩造像,总计有七十八尊石刻佛像。其中几龛还附有题记。所有题记中均有“贞观四年”。全部造像除极少数稍有残破外,绝大多数造存完好。而且造像神态端庄,比例匀称,线条流畅,刻工细致。尤其难得的是该地距1933年地震陷没的叠溪城仅一公里,但造像竟能完整无缺保存至今,实在是一个奇迹。同时,也是民族地区不可多见的一处历史文物。造像中最大的二龛是释迦和弥勒佛龛。龛外各有一方题记,不仅记载了造像时间、造像人姓名、官职,而且题记内容对我们研究唐代地理、职官,纠正史志的遗漏和错误  相似文献   

20.
陈卫国 《收藏家》2008,(9):51-55
藏传佛教较具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两个,一为“佛教造像”;二为“唐卡绘画”。“佛教造像”以明初者为最佳,十余年来更执收藏界涨幅之牛耳。一尊高40公分,品向上好的明初镏金佛像在1998年市场价值大约是7-9万人民币左右,现在则至少在百万元上下,佛教造像的世界最高拍卖纪录亦由数百万元升至现在的过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