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治暴力是罗马共和国后期政治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被认为泛滥于各个政治领域,严重破坏了各项政治制度的正常运作,使政治秩序陷入全面混乱,加速了共和国的衰亡。然而,对共和国后期执政官选举的深入考察显示,暴力发生频率实际并不高,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选举秩序也未全然失控。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政治斗争舞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与分散了执政官选举领域的暴力冲突;执政官选举机构——百人团大会寡头色彩浓厚,军事性质突出,并在选举竞争中较少涉及施政纲领的争执,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暴力的发生。因此,尽管暴力现象常见于共和国后期政治生活之中,但是在具体领域呈现出的图景并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2.
罗马早期社会中的被保护人同贵族、平民的关系微妙。一方面,被保护人依附于贵族氏族;另一方面,他们的社会地位与平民接近。这种中间身份使被保护人阶层成为政治斗争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在某种意义上,贵族与平民的命运都取决于被保护人的立场。在等级冲突的初期(公元前5—前4世纪前期),被保护人总是帮助贵族反对平民的保民官。公元前4世纪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被保护人似乎逐渐摆脱了贵族的控制。一种学术假说认为,在等级冲突中发生了一场被保护人的革命。 相似文献
3.
罗马平民问题的由来及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马平民问题研究是古罗马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国外,自19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此问题的探讨,主要围绕着罗马平民的起源、平民与贵族的本质区别及等级冲突的实质等问题展开。国内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也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但仍有许多问题未获解决。弄清罗马平民问题,对于深入研究阶级、文明和国家起源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王政时代到共和国的时期内,罗马传统社会对妇女角色的认同主要是:她们要做好贤妻良母,妇女不能关心她份外的事情,她们最好能够缄默贤淑,同时做到忠贞不二,这样的女性观在早期的罗马社会根深蒂固,同时亦与罗马社会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自戊戌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一个权力下移的平民化过程;相应地,反平民化(或者说精英化、贵族化)的声浪也一波波泛起。中国传统的平民概念至晚到两汉时期已经形成,辛亥革命时期的“平民”一词,既保留了传统的意义,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当时知识界人士,特别是革命党人,不仅尊崇、同情平民,而且贬抑绅士与贵族,公然声称他们所进行的革命是“平民革命”,革命的目标是要建立“平民政治”。但是,革命非但没有使中国实现平民化,反而造就了一批新贵。然而历史是连续的,辛亥革命时期知识界平民意识的广泛传播,为五四时期平民主义思潮的澎湃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并构成近代中国社会平民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罗马是古代西方的大国,其最盛之时,"罗马帝国的疆域从日落处和西面海洋至高加索山、幼发拉底河,过埃及上达埃塞俄比亚,越阿拉伯远达东部海洋,它的疆界东至太阳神升起的大海,西至太阳神降落的海洋;同时他们统治了整个地中海及其海中的所有岛屿以及海洋包围中的不列颠"。 相似文献
7.
试论罗马共和国早期的经济属性杨共乐罗马是以工商业经济为主的文明,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文明,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自从19世纪末叶以来,西方有许多古典学家如蒙森、迈尔、罗斯托夫采夫以及弗兰克、芬利、阿尔菲特、霍普金斯等著名学者都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场合... 相似文献
8.
古罗马早期平民的身份地位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许多争论和误解。由于罗马平民的主体是外来的,因此平民与罗马人民同他们定居和劳动的土地的关系本质不同。平民在政治、法律、婚姻、宗教生活等方面受到的种种歧视表明,罗马平民起初是从属于城邦的无公民权的自由人。 相似文献
9.
罗马的行政长官制度与元老院制度和公民大会制度共同构成罗马共和政体的三大要素。它主要有六个原则:民选制、同僚制、短任期制、任职结束究责制、无薪俸制、禁止兼职和限制连任制。以这些原则为基础的行政长官制度是罗马共和制度的重要载体,它的发展与演变也间接反映出了共和国的兴衰历程。 相似文献
10.
晏绍祥 《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2009,(3):28-37
本文重点探讨波里比阿的混合政体及其与罗马共和国政治生活实际的关系。首先讨论了波里比阿有关单纯政体产生、堕落和循环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他关于罗马共和政体乃混合政体、混合政体相对稳定的观念以及混合性质在罗马政体中的具体表现,并对波里比阿的理论与罗马共和国政治实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波里比阿理想化的论述与共和国的实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本文指出,波里比阿已经意识到混合政体像单纯政体一样,注定会走向衰落,尽管速度相对缓慢。他有关斯奇庇奥美德的描述,正反衬了波里比阿时代罗马道德的普遍堕落。 相似文献
11.
黄贤强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3):51-58
自 1 9世纪以来 ,槟城的华人社会便以福建 (闽南 )人和广东 (广府 )人为主 ,尤其是前者。客家人的人数 ,一直都只占华人人口的 1 0 %左右。本文将讨论客家移民———戴欣然的奋斗和事业及其牵引出来的方言群关系。本文的一个讨论重点 ,是探讨戴欣然在槟城的慈善事业和领事任内的活动 ,进而讨论槟城华族方言群社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共和国晚期至帝国初期古罗马人的希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3世纪初至公元1世纪初,罗马经历了重要的文化转型,罗马文化受到希腊文化的全面影响。在此转型期中,罗马人对希腊的态度非常复杂,用两分法来分析这种态度并不合适。本文从紧张忧虑、反观比较和鉴别选择三种态度分析罗马人的希腊观,认为在同希腊的对照中,罗马人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3.
14.
藉1931年至1933年《光华日报》及《槟城新报》的报道,讨论了粤籍人士谢湘任中华民国驻槟榔屿领事期内,在履行保护和管理华侨、组织劝导华侨捐款救灾、促进商务交流提倡国货、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及履行国府任务等职责中的表现,探讨了其上任一年半被免职的原因及该事件所折射出的槟城华人社会的种种侧面。从槟城华文报纸对谢湘免职的不同立场,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谢湘之被免职不仅与其任内的表现有关,还与槟城华侨社会不同方言群间的复杂权力关系有关,在深层次上凸显了福建方言群与广东方言群在主导当时槟城华人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被免职的谢湘极有可能是槟城华人社会帮权争斗下的一个牺牲品。 相似文献
15.
冯定雄 《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2009,(3):38-46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道路建设在罗马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罗马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罗马道路建设的根本原因在于军事扩张的需要,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考虑并不多。共和国时期的道路建设主要在意大利本土进行,并呈现出鲜明的特色。这一时期的道路建设对罗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它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另一角度考察罗马社会。 相似文献
16.
17.
从政治参与看古罗马后期的妇女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马共和早期,妇女在政治领域还完全处于依从地位。但从共和晚期以来,上层妇女大量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在国家政治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治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尽管这种提高是相对而言的,还不能被无限夸大,但其在女权发展史上仍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系统的罗马演说术史研究是罗马文化史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囿于史料的限制,这一研究困难重重.西塞罗的<布鲁图>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共和时期罗马演说术史的一条比较清晰的发展路径.循此路径探索,有可能走进充满永恒魅力的罗马文化的殿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