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关于明代西安秦王府城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依据有关史料 ,对明代西安城内秦王府城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认为明秦王府城始修于洪武四年 ( 1371) ,竣工于洪武九年 ( 1376)。明秦王府城的内城为砖城 ,它的外面还有萧墙 ,城廓形态是呈有内外二重城垣 ,东西窄、南北长 ,并且南面稍向外凸出的 T字形。明秦王府城规模宏大 ,布局严整 ,不仅利用了元奉元路城的部分城墙 ,而且对后来的清代满城、民国新城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魏伟 《宁夏史志》2009,(6):15-17
关于兴庆府城的人形布局,学术界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这是兴庆府城区以内建筑的平面布局:有人认为这是兴庆府城内外建筑的整体布局,也有人认为这是兴庆府城城池的基本形状。笔者认为这是风水理论背景下的一种在民间流传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设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的石阡府城(介石阡县城),座落在青山环抱、绿茶飘香的龙底江畔。府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尤多。大凡到过石阡的客人,无不称赞石吁阡城是一个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古老而美丽的山城,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据有关历史资料不完全记载,明代和清代以来,石阡藉考中进士和举人者就达200多人。“十里三进士、隔墙两翰林”就是石阡人杰的体现。“十里三进士”沿府城南行10里,为中坝乡双溪村。清嘉庆庚午年(公元1800年),该村农家子弟李文森考中进士,官至安徽兵备道,署按察使。在任数年,不为…  相似文献   

4.
宋初晋阳城被毁后,没过多久,就在今太原城西羊市一带兴建了太原新城,人们称这座城为太原府城。历史上,太原府城大规模营建主要集中在宋、明两代。现城区内,明城遗迹较为丰富,而宋城遗存较为稀少。本文结合史书记载以及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着重考证了与宋代太原城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卢如平 《风景名胜》2009,(11):24-25
2001年6月25日,台州府城墙和桃渚城同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州府城墙,始建于东晋安帝元兴元年(402),临海郡太守辛景凿壁于临海龙顾山,以拒孙恩义军。扩建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由原来的依山而筑,增扩为北沿大固山巅,西南两面濒灵江的布局。  相似文献   

6.
在明代,由于水患频发和长江主泓变动等原因,湖广武昌府城沿江江岸屡屡崩陷,当地政府遂启动江岸修筑工程。考诸史志,明代武昌府城的江岸修筑主要约有四次,分别是正统七年(1442)、成化三年(1467)、万历十七年(1589)和万历三十四年(1606)。最终修成的江岸,自武昌府城南门望山门外(今武昌解放路南端解放桥附近)起,向西折至江边,又沿江边中经黄鹤矶向下游延伸至坛角地区(今武昌和平大道武汉工人文化宫以西),长约5公里。这条堤岸确定了武昌城沿江江岸的基线,将武昌城的城市空间扩展到江边,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7.
明代邮驿制度建设比较完备,于全国各地大量设置急递铺。急递铺承担起政府公文信息传递功能,是明代最重要的邮驿机构之一。明代《永乐大典》中3幅广州古城图——《广州府境之图》《广州府番禺县之图》《广州府南海县之图》,均描绘了广州府城周边地区的急递铺名称、数目、分布等信息。通过解读这3幅广州古城图中急递铺信息,分析明代初期广州府城周边东部、北部、西北部3个区域内急递铺分布方位与分布特征,从而还原明代初期广州府城东至增城县、北至清远县、西北至四会县的3条急递铺分布路径,明晰该时期广州府城与周边地区公文传递通道走向,有利于深入探究明代广州府邮驿递送路径。  相似文献   

8.
李冀宁 《满族研究》2016,(2):102-107
清雍正、乾隆年间,朝廷曾分别于甘肃宁夏府城附近营建满城,以固边防。然而,关于清代两次营建宁夏满城的确切时间及其距宁夏府城具体里数这一问题,无论是原始古籍文献所记载史料,亦或今人著文撰书所述观点,均呈现出众说纷纭、混淆杂糅,甚至自相矛盾的情况。对清代宁夏满城营建时间及其距宁夏府城里数予以考辨,从而还原一段宁夏满城“废而复建”的变迁史实,颇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好书伴我行     
《南京史志》2010,(12):34-34
南京城名的故事 南京在中国历史上,载浮载沉,或为一国之都,或为州治,或为府治,或为县治,名称变化极为频繁。而在今天南京市域范围内,历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冶城、越城、金陵、秣陵、江宁、建业、建康、白下、归化、异州、集庆、应天等60多个各具特色的名称。  相似文献   

10.
灵州城曾是中国北部边疆的重要城市。灵州治城有过四次移建,出现过五座治城。北魏孝昌二年废薄骨律镇改置灵州,初治胡城。西魏大统六年灵州首度自胡城迁至薄骨律镇旧城。明洪武十七年,灵州二度北移至灵州新城。明永乐中,灵州三度北移十余里,另筑新的治城。宣德三年,灵州四度迁至新的治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花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扈耕田 《民俗研究》2010,(4):120-131
中国正式有国花,始于晚清。然而"国花"的名称却至迟在明代中期已经出现。考察明清时期国花名称的出现、指属及演进,探寻其间所隐寓的民间心理,对我们理解民族心态、民族习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六朝都城建康以宫城为中心,以长江、秦淮河、钟山、石头山为天然屏障,在周围地区因形随势构筑了石头城、东府城、西州城、新亭、白下城(又名白石垒)、丹阳郡城、越城、冶城、药园垒等“卫星城(垒)”。史称:“琅邪(指  相似文献   

13.
盐城市下辖九个县(市)、区,其中之一为亭湖区。其前身为盐城市城区,“城区”其实也可以说没有区名。随着盐城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分片发展,合力建城”战略的大力实施.盐城市区迅速扩张.客观要求给“城区”冠以正式的名称.这就出现了盐城市亭湖区。 04  相似文献   

14.
称谓,即称呼、名称。准确无误地反映历史名称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称谓上要力求科学、准确、规范。如果不重视称谓,作者没有依据历史发展变化了的称谓来写,就会影响史料的真实性,也会给后人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麻烦。我认为在称谓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用全称、正式名称,不用代称 在编写过程中,凡第一次出现的党政机关、重要会议,应写明全称,并在其后注明简称,尽量避免笼统的称谓,如“我军”、“我党”等。 有的名称很长,为了省文,在第一次出现全称时注明简称。  相似文献   

15.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伯重 《清史研究》2002,4(1):62-70
五、明清苏州城市的人口变化道光《苏州府志》卷10说晚明的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亦即城市人口占到全府人口的十分之八九。虽然这个说法无疑有夸大,但城市人口在苏州府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很高则是可以肯定的。苏州府本是明清江南城市化水平最高之处,而苏州地区(即吴、长、元三县)又是苏州府内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仔细来看,在本文所研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城市人口有很大变化。对于这个变化,我们也从府城与郊区市镇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府城的人口变化明代后期苏州府城(城…  相似文献   

16.
七、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之间的关系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 ,宫崎市定就已深刻地指出 :明清时期的苏州 ,“不仅是一个政治城市 ,而且还是一个商业城市 ,并逐渐变化为一个轻工业城市” 。这个结论十分正确 ,因为到了清代中期 ,仅只就工业中的一个部门———丝织业而言 ,就成为了苏州府城的经济支柱。正如后人所言 :“有清一代 ,苏垣东半城几全为丝织业所聚居……地方经济之荣枯 ,亦几视丝织业之兴衰为断” 。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 ,虽然宫崎氏所说的苏州仅只是苏州府城 ,但是他的这个结论同样也适用于本文所说的苏州城市。简言之 ,由于本文…  相似文献   

17.
镇远城附近溪谷纵横,凡古驿道与溪谷交错的地方,往往架设有桥梁,而且多为石桥。在这些桥梁中,主要有城东的祝圣桥、迎仙桥、惠溪桥,城西的松溪桥、银孔桥、太平桥,卫城内的至圣桥、东门桥、金沙桥,府城内的三多桥以及府城东北铁溪口的古驿道栈桥等等。这些桥一般都始建于四、五百年以前,历经多次重修。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与历史的发展兴替,镇远古桥梁在结构、造型、规模等都各有自己的特色。它们当中,有横跨(氵舞)水、上有状元楼的祝圣桥;有三拱并列为一孔、横  相似文献   

18.
归德府城墙     
归德府城墙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建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古城墙之一。归德府城属古城堡式建筑。砖城呈长方形,南北门相对在中轴线上。城周长4355米,高6.6米,垛高1.6米,基宽10米,顶宽3-5米。外包青砖,内填黄土,为沙淤混合上,分层夯实,每层厚30一扣厘米。内外自上而下各有收分。城周有3600个垛口。四门完整无缺,样式相同,均为拱券式建筑。以北门为例:城门台高8米,东酉面宽35.8米,南北进深ZI米。拱券门洞,外端高5.25米,宽4.5米;内端高6.3米,宽5.25米。四门…  相似文献   

19.
城墙遗址是一座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承载着当地人的历史记忆。朝京门城楼原为惠州府城七个城门之一,曾是第二次东征的主战场,也是惠州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通过对朝京门城楼进行展示和利用,能够充分发掘惠州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实现文化景观的串联以及周边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20.
略论青莲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前,江苏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只有少数人在武进奄城、苏州越城等地,拾到一些印纹陶片。北阴阳营遗址虽早在抗日战争前曾被发现,但未正式发掘过。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江苏省的文物考古工作有了蓬勃的开展,发现了数以百计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重要收获之一,就是发现了青莲岗文化。青莲岗文化是1951年在江苏淮安青莲岗首次发现的,因其文化面貌有异于已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