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金卫星 《史学月刊》2003,1(12):73-7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谋求建立战后世界“广泛而持久的”集体普遍安全政治体系的同时,亦致力于构建战后世界金融有序合作、贸易自由开放的全球经济体系。这项全球战略的经济目标,最初体现于1941年8月14日颁布的《大西洋宪章》,正式实施于1944年7月1—22日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  相似文献   

2.
战后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东北是战后中国诸多矛盾的交汇点,中苏、中关、国共所谓三国四方关系在此交织,极大地影响着战后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战后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明为经济问题,但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暗又不可避免地与中苏、中关、国共关系以及国际国内政治的发展变化等纠缠一体,表现为政治、外交与国际关系问题。苏联强占所谓“战利品”,并要求经济合作,既无法理依据,又乏道德立场,且事关中国国家利益与民族感情,国民政府的拒绝应为正当。但实际上,国民党在战后东北所处为两难处境,如何既不失国家与民族利益,又维持其党派利益,需要高度平衡的政治与外交战略战术。而国民党对东北的政策基本上是被动应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此问题上,国民党徘徊在谈与不谈之间,前方与后方的看法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又不能恰如其分地协调一致,更因苏联对东北“过度之安全感”,使得国民党无论做出何等让步,苏联总是“猜忌不安”,从而不断制造麻烦。这又使国民党内对苏联的看法分歧不一,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最后的失败结局也就事出必然。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东西方关系从此诞生。40多年来,东西方关系一直成为决定和影响整个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拉美是战后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自从东西方关系产生以后,它一直是东西方十分关切的地区,围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民族战争,将中国社会政治全面刷新: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斗争中的成熟与实力的空前壮大,战时客观上形成的“一国两制”政制和发展起来的中间党派,使国共两党力量的此消彼长几乎达于均势,为战后“联合政府”政治的生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战后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发展,以美、苏为首形成的世界两大均势集团和两个大国主导下战后形成的世界和平共存格局,也为中国“联合政府”的政治取向提供了一个新的国际环境;战时国民党统治力量的削弱、战后社会与经济恢复的困难和国内外全新的政治形势,规定了国民党可能的或可行的选择必须是放弃传统的一统模式,选择“联合政府”与社会政治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然而,当时处于国家执政地位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对内过高估计自身的力量,过低估计战后中共与中间民主势力的力量。对外寄望于传统的“以夷制夷”的侥幸外交,进而做出了背离时代与脱离现实的错误抉择:选择了内战与独裁的传统“统一”观。结果,中断了中国民主政治或“一国两制”发展的历史进程,使中华民族丧失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团结奋进、民主兴国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5.
一人口增长与移民政策战后以来,世界人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迅速增长。回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自从“人猿相揖别”到1800年世界人口第一次达到10亿,经历了漫长的数百万年,此后,又经过130年增加了第二个10亿。在战后初期的1950年,世界人口约为25亿。此后,全球人口进入激增时期:1960年,世界人  相似文献   

6.
简妮 《世界历史》2006,(1):141-143
2005年6月5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世界现代史学会中南分会与武汉大学世界历史所联合主办,主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历史进程”。会议聚集了来自北京和中南地区的部分二战史专家、学。与会学们主要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二战与战后国际关系、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二战史研究的拓展问题进行了大会交流,现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德两国右翼势力之比较孙立祥战后日德两国用不到半个世纪的“历史瞬间”再度崛起,重新塑造了自己的“经济巨人”形象。对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当年遭受过日德法西斯侵略迄今仍隐隐作痛的亚欧各国,既为之重新崛起而惊喜,更对其未来走向而担忧。这不仅仅因为两国都有...  相似文献   

8.
雅尔塔体制与战后世界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雅尔塔体制(亦称体系)是一个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国学者近年来有不少研究。为了交流研究成果,活跃学术气氛,本刊编辑部与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华北分会和天津社会科学联合会于1990年11月22至23日在天津联合举办圆桌讨论会,就雅尔塔体制的涵义、形成、发展以及与冷战的关系、对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及其历史评价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学者、专家本着“双百”精神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使问题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都得到进一步的阐述。虽然还不能取得一致意见,但相信对读者会有所启发、有所收获。现将部分发言刊载于此,文责自负,其观点不代表主办单位。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未能刊载全部发言,谨致歉意。有关圆桌讨论会的综合报导,请见《世界史研究动态》199年第1期。  相似文献   

9.
抗战胜利之际,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和世界人士书》广播讲话,该讲话的主旨长期以来被广泛地理解为“以德报怨”,并被视为战后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基本方针。更有不少人把战后中国宽大地遣返日本战俘与侨民、不参加占领日本本土、放弃对日战争索赔要求以及日本天皇制得以保留等都归于“以德报怨”政策的内涵。本文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考察,所得结论是:宽大并迅速地遣返日本战俘与侨民,虽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宽以待人的民族品格,但它与蒋介石反共的战略以及美国根除日本在华影响的既定政策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以德报怨”;关于战后日本天皇制的保留问题,蒋介石的态度仅仅是“要日本人民自己决定”,更为重要的是,天皇制的最后命运完全是美国占领当局决定的,与蒋的态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关于中国放弃占领日本本土,这主要是蒋介石出于战后国内政治斗争的现实考虑所做的决定;至于战争赔偿问题,从积极争取到最后的被迫放弃,是既受制于美国政策又无奈地屈于日本压力的结果,很难说是“以德报怨”。总之,将“以德报怨”视为指导战后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基本理念并无足够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0.
洪共福 《沧桑》2014,(3):211-21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历史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世界当代史教学应抓住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特点,以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构建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陷入深刻危机的产物,使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双重劫难。但是,战后形成的社会主义新气象和殖民体系的瓦解,以及在国际关系中形成的各种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新机制,进一步加快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战后的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儿玉誉士夫与战后日本右翼吴玲儿玉誉士夫是对战后日本政治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右翼领袖之一。洛克希德事件之前,儿玉不但掌握了半数以上的行动右翼,而且利用手中的“金权”成为自民党内最有实力的人物,同时也充当了政界改组的幕后策划人——“黑幕”。洛克希德事件的曝光...  相似文献   

13.
本在系统发掘与研究战后国民政府接收由日归国华工档案及相关劳工证词的基础上,首次系统论述了战后美日遣返与国民政府接收由日归国华工的政策及事件始末;并首次以国内的新史料对赴日华工战后的主要遗留问题,如被掳至日本的华工人数、美日战后遣返华工数、赴日华工死亡人数等重要数据,以及赴日华工的“工资”与赔偿问题等,作了进一步澄清和考证。  相似文献   

14.
李莹 《世界历史》2007,(2):75-84
从1952年日本媾和独立到1960年由“政治主义时代”转入“经济主义时代”,是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由“占领体制”向“独立体制”过渡的时期。“独立体制”的构建过程主要通过“逆流”表现出来,其具体内容包括政治上的“一党优位制”、外交上的日美安保体制、经济上的自由经济体制、行政上的中央集权制等。日本政治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权威主义、保守主义及政治主义的追求,决定了日本战后政治体制的性质及其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5.
由日本法律界进步团体主办,世界抗日战争史维护联合会协办的“日本战争犯罪与战后赔偿国际公民研讨会”于1999年12月10日至12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中国、美国、日本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6.
作为冷战历史的战后美国外交──略评《战后美国外交史》任东来(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核心是冷战,冷战的核心则是美苏对抗。而在美苏对抗中,美国不论在综合国力上,还是在战略意图方面,都位居主导地位。因此,一部美国战后外交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美苏对抗史、一部冷战史...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与台湾的关系,是中日关系中颇为复杂的问题,其复杂性不仅涉及中日两国,而且涉及东亚以及对东亚有重要影响的其他大国,影响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系统地了解和研究日本对台湾的政策,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当前中日关系的本质与大局。本文拟围绕战后日本对台湾的政策与演变,作一简要评述,旨在求教。自50年代以来,日本对台湾的政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1952~1972年,为日台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阶段,双方关系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2.1972年到90年代初,为日台“断交”后的非官方关系阶段,其特点是在日台“断交”…  相似文献   

18.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和华侨研究所于9月17日,18日联合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战后华人社会变迁研讨会”。研讨会对战后华人社会的巨大变化及发生这一变化的背景,原因、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研讨会不仅研讨了近几年来为我国侨史研究工作者关注,并成为一些研讨会、讨论会中心议题的“同化”问题,而且还研讨了宗教问题在华人同化(最典型的是印尼华人的皈依伊斯兰教)过程中的作用.此外,研讨会  相似文献   

19.
刘杰 《世界历史》2000,30(1):94-101
战后英国政治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从艾德礼政府到70年代中期的30多年里,英国保守党和工党不论哪个党上台执政,都执行大体一致的内外政策,在充分就业、福利国家、混合经济、对工会政策和外交防务等一系列政策的取向上基本一致,达成共识,出现所谓“共识政治”的局面。毫无疑问,“共识政治”是战后英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70年代末期随着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该问题逐渐成为英国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是国内外学术界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拟就该问题的史学研究现状做一粗浅的概括,以就教于史学界前辈同侪。一、“…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开拓战后世界史教学、科研工作的新局面,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中南地区从事教学、科研以及宣传出版界的代表共五十一人,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二日至十七日在广西桂林召开了第二次学术讨论会,着重就战后世界史若干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代表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切磋学术,为开创战后世界史的教学和科研做了有益的工作。 这次学术讨论会主要讨论了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战后世界史的体系和指导思想。有的同志指出,研究战后世界史首先必须联系整个世界现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