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2014,(5)
<正>汉代画像石中有一类被绊住马腿的马匹画像,迄今可查的约有12幅,例如山东肥城北大留村的画像石(图一)[1]、山东嘉祥满硐乡宋山画像石(图二)[2]等。张从军称这类图像为"束马"图像[3]。我们认为,这类图像应即文献所说的"絷马",宜称之为絷马图像。本文拟结合相关文献作进一步考察,祈请方家指正。一文献中的相关记载1."絷"字训诂  相似文献   

2.
图像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一种特例 ,对于图像玉璧的探讨亦已有许多大家发表了他们的力作。但是就目前所见 ,人们更多地将视点聚于图像上 ,少了对图像玉璧总体的把握 ,因此很难对这类玉璧的性质等问题形成明确的认识。本文拟对此作一些探讨 ,以求教于方家。一、良渚文化玉璧之功用玉璧是良渚文化的玉质重器之一 ,在良渚文化的大中型墓中可出几件至几十件不等 ,如反山M 2 0出土 39件、M 2 3出土 54件、寺墩M3出土 2 4件、福泉山T4M 6出土 4件。近年来 ,玉璧的功用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之一 ,这个问题一旦解决 ,无疑有助于对良渚文化时…  相似文献   

3.
东嘎石窟壁画双身图像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藏西部地区调查发现了一批佛教石窟寺遗存,其中以东嘎一皮央石窟群规模最大,窟中保存有大量精美壁画,属于密教题材的曼荼罗是其中一种重要类型。在东嘎第一地点I区1号窟、2号窟的曼荼罗壁画中,出现了许多男女尊共处一龛(此指壁画中的龛形区域)的双身图像,此前的研究对这类图像关注不多,本文拟对此做一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张晓晴 《民俗研究》2011,(4):228-236
明清民间木版年画女性人物图像吉祥意蕴是传统吉祥文化的形式意义显现.它根植于中国民众共同的“趋吉求瑞”心理以及对于生命存在“求生祈福”精神本质的永恒追求,形式表现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人物表现与构成法则。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中。解悟明清民间木版年画女性人物图像吉祥意蕴是提升设计作品文化识别性,打造具有本土文化内涵的设计形态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5.
张从军 《民俗研究》2006,(3):152-159
长生不老和升仙是战国秦汉时期最热门的话题,也是当时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追求。怎么才能够成为神仙,进入神仙的世界,和仙人一样过上神仙的日子?汉画像石以图像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条长生之道,那就是射鸟。射鸟是汉画像中常见的一种图像,其形式有多种,一般是在一棵大树下,有人弯弓射鸟(图1)。这种图像曾经被人们解释为“后羿射日”,但有些图像中弯弓射鸟的不止一人,则与后羿的传说似乎无法自圆其说。射鸟图像形式先来看看射鸟图像的几种表现形式。目前所见已发表的汉画像石资料中,有关射鸟的图像有32幅。根据这些图像所在墓葬建筑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麦积山石窟169、69窟间浮塑交龙装饰龛楣图像,长期被一些研究者误读为“伏羲女娲”,并与天水作为“伏羲女娲”故乡的人文背景相联系。本文在详细考察洞窟图像的基础上,结合佛教经典与文献的相关记载,并参照国内其它石窟的龙装饰图像的情况,指出交龙龛饰的石窟造型图像是佛教中“天龙八部”之一的护持佛法的龙众,是佛国世界的守护神。麦积山石窟交龙龛饰图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伏羲女娲”无关。  相似文献   

7.
黄鹤 《世界历史》2012,(2):69-77,158
图像证史这一问题在欧美史学界一直备受争议,而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女画家安古索拉的一幅画作为图像证史的论证分析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该画作在西方艺术史中失语的过程不仅反映了女艺术家群体与整个社会中女性群体逼仄的生存境况,还揭示了历史中不容忽视的性别身份等问题。而这种性别身份的界定之所以能够对女性群体产生控制作用,一方面在于规训与身体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为这种控制提供了必备的前提,另一方面在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为这种控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汉代画像以画像砖、画像石、壁画、帛画等形式展现于世人面前.对这些艺术作品的解读与理解方式多种多样,整体构筑着人们对汉代社会思想的立体认识.以往仅局限于解释图像地域特征、时代变化、制作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近年来学界多关注图像的程序与空间性,图像与其所有者和出资修建者的关系等,拓展了对汉代艺术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韩明 《民俗研究》2020,(4):96-104
作为礼仪图像的一种类型,鲁西南地区木版套色年画《单钱灶》是一个由信俗、礼俗和审美三重维度建构起来的"精神结构体",该类灶王图在民俗语境中承载了"九世共爨"和"天缘配"等民众的朴素价值观念。在礼俗实践中,供奉者借助图像媒介与神灵之间通过膜拜、观视行为完成精神的"对话",图像的信仰功能、礼俗意义与审美价值在致祭过程中得以横向展开,有效带动并持续激活文化记忆代代绵延赓续。从图像释读与礼俗实践视角出发,对《单钱灶》图像相关口头记忆、礼俗实践、历史文本与图像本体关系进行梳理,能够有效阐释根植于民俗社会的礼仪图像所依赖的民俗语境与礼俗传统。  相似文献   

10.
鹿石是古代草原文化的标志性遗产,也是研究亚欧草原早期游牧民族历史的关键材料。而鹿石上动物图像的种属鉴定对理解鹿石的仪式功能和象征意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有关鹿图像所代表的自然种属,目前国内外似还缺乏专业鉴定,特别风格化一类的鹿图像。鹿角对鹿类种属鉴定有很强的指示意义,据此可知写实性的鹿形象绝大部分是成年的雄性驼鹿,个别是雄性马鹿。风格化的鹿图像则比较复杂,目前只能确认其角所代表的种属。根据每一通鹿石上不同鹿图像的空间位置、相互之间的结构布局,可以找出不同鹿图像其角部形态细部差异的空间原因,进而推导出这类鹿图像的一个基本原型,其它造型均是在此基础上因空间的需要而作相应的删简,这样所有风格化的鹿图像就比较明确——其鹿角很明显应是马鹿角的写照。结合鹿石图像其动物群所代表的生态分布,我们认为鹿石上的鹿图像主要是驼鹿、马鹿的映像,这可能与早期游牧民族的狩猎生计活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1.
贺旻旻 《神州》2013,(10):209+211
——我们与图像面对面而立,将会使我们直面历史。①图像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相互印证,二者通过不同的方式相结合,互相牵扯而显得扑朔迷离,这正是令史学家着迷的地方。一方面,图像作为历史的遗留,总能体现出它们所处时代的特征;另一方面时代也会将自己的烙印加在图像上,不论是主动或被动,都能在观看的过程中找到历史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正>"松乔"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对仙人"王子乔""赤松子"的习惯专称,两汉时期,关于"松乔"的神话传说十分流行,两者作为汉代神仙体系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屡屡为汉代诗文歌赋、经传史籍所提及。古文献材料中"松乔"神话虽不乏记载,两者的图像却十分罕见,这是因为古代简帛、纸质等画像图本的流传,较之于文献典籍更容易亡轶。可贵的是,汉镜构图中既保留了部分"松乔"图像,亦铸  相似文献   

13.
洪山庙一号墓男性生殖器图像试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山庙一号墓出土的瓮棺上多施彩绘,彩绘图案纹饰无论动物、植物、日月等雷同者甚少,惟有几件陶缸上的男性生殖器图像颇为相似,它们分别绘于第1排的W10、第3排的W53和第10排的W116之上。W10的缸上绘3组6个,W53缸残缺严重,至少有1组2个,W116绘2组4个图像,总数当在12个以上。该墓内这类图像  相似文献   

14.
在张氏、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石窟中榜题为"守护于阗国"的八位神祇以一种固定的配置方式出现在前室的盝顶甬道两披,并且其样式在长达八十余年的时间段中基本保持不变。八位守护神按照样式可以分为天王形、力士形、以及女性神三类。通过与长安、西域等地图像的比对可以发现:以毗沙门天王为代表的天王形守护神与开元、天宝年间的天王造像非常接近;力士形守护神、女性守护神的身上则杂糅了多地、多种的图像因素,显示出他们在形成过程中对于多种文化要素的借鉴。在他们身上呈现出的汉化倾向,可能与初盛唐时期中原王朝在于阗的经营有关,这一时期汉地文化、佛教被于阗人了解、认知,从而以汉地的造像样式为蓝本创造属于自己的守护神。此类图像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于阗"俗喜鬼神而好佛"的习俗,另一方面则是《牛角山授记》、《于阗教法史》等经典中记载的佛法衰微,是一种护国、护法思想的产物。这或与吐蕃占领于阗前,于阗乃至西域的社会动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原媛  张媛 《东南文化》2018,(6):57-63
"献食进浆"图像由"正中端坐者""执串珠状物者"和"进浆者"组成。通过对这一画像组合的分类探讨,可以推知"正中端坐者"为西王母/东王公,"执串珠状物者""进浆者"为西王母的侍从,"串珠状物"为烤肉串,"浆"为酒;A类画像组合描述的应是西王母仙境的生活状态,而B类则是西王母"允人升仙"的场景。  相似文献   

16.
<正>宋代美术评论家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一书中提到,部分收藏家无意收藏佛教和道教绘画,因为宗教画是关乎信仰的神圣图像,而非普通的艺术作品,收藏这类画作可能会招致对神明不敬的指责[一]。郭若虚在书中还记述,在其所处时代某些道教画家声称自己画花卉于墙,即可招来蜜蜂,甚至有人宣称自己能借助笔墨唤来双龙降临。这些奇异之画"皆出方术怪诞",被郭若虚归为"术画",  相似文献   

17.
微机彩色文物图像管理系统是利用微型计算机和图像处理技术对文物的图像和文字信息实现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本系统将摄像机得到的文物图像信息送人图像采集板,由微机直接访问图像板的帧存,将图像信息以图像文件的形式存储在硬盘上,同时采用具有较大的VIDEO RAM的VGA卡做为图像显示的驱动设备,将图文信息同时显示在微机原有的高分辨率彩色显示器上.另外,本系统还设计了图像检索和图像放大等功能,便于科研人员的使用.考虑到今后管理系统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本系统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软件在网络中运行的情况,故在软硬件上均留有良好的网络接口。  相似文献   

18.
科林·伦福儒说,考古学部分是寻宝、部分是缜密的探究,部分是从事创造性的想象。布鲁斯·特里格也指出,考古学要成为一门多产的学科,既要有丰富的创新想象,又要有对想象结果进行严格的检验。缺少想象力,考古学的创造潜力就会下降。他认为,对考古学家来说,不是控制过度的想象,而是想象力不足的问题。这是因为考古学阐释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有再多的比较知识也嫌不够。文化学者卢晓辉写过一篇《史前考古学与诗性智慧》,认为考古材料太"硬",难以企及物质文化中古人的精神层面,因此难以透物见人。他呼吁考古学家要多点诗性智慧,以吉德炜所谓的"理解"加"感受",对物质文化采取"对话"而非"研究"的态度,像欣赏音乐或绘画来感受和理解物质文化,特别是远古文化的艺术创作。欧美后过程考古学将人类思想看作是文化变迁的重要动力机制,给予了宗教与其他信仰的研究以空前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对南美著名纳斯卡地画研究的思考,由于缺乏民族志类比,这类地画的解读目前仍然乏善可陈。文章指出了考古学想象的局限性,第一,图像作为一种文本是多义的,古代制作者的观念和当代阐释者的观念及解读是不同的。第二,古代图像制成以后会被反复利用,注入新的含义。第三,古代图像是在特定景观和...  相似文献   

19.
汉代艺术中的大象图像是构成汉画中神异和祥瑞世界的一部分。山东、徐州、河南、陕西等地区均发现有大象题材汉画像石,往往与骆驼、驯象者组合出现。驯象者与尖帽胡人、光头僧人混杂,形成了"胡人—象"图像模式,可视为汉代中外交流的产物。这一新的图像样式经寓华胡人传播,通过丝绸之路与佛教渐次进入中土,同商周以来中国传统动物纹样中的象图像结合,产生了"六牙白象"、"僧侣(仙人)骑象"等新内容,并体现出早期佛、道美术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敦煌壁画保存着自北凉至蒙元时期丰富的音乐图像,其中包含关于中国古代乐器、乐队、乐舞等方面的大量信息,而通过音乐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对这些图像进行系统考证,对增补中国古代音乐史大有裨益。同时,对敦煌壁画中音乐图像真实性的讨论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确定壁画音乐图像的来源,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音乐史中的问题,从这一角度讲,二者目的是统一的。音乐图像是壁画的组成部分,而画稿又是壁画绘制的基础。从敦煌画稿中的音乐图像入手,以分析和对比的方式探讨壁画音乐图像的来源,可以印证音乐图像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