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流动人口居留稳定性的群体分异与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居留稳定性的总体特征、群体分异和空间差异性,并对流动人口居留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我国跨市流动人口在当前城市的平均居住时间约为5年,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与老一代并没有显著差异,从事工业行业的流动人口居留稳定性明显低于各类服务业从业者;②省内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低于省际流动人口,且有更大的可能离开当前城市,转向省际流动;③城市流动人口的规模和居留稳定性在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虽然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依然是吸引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但公共服务、住房市场和环境等城市宜居性因素对提高流动人口的居留稳定性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基于福州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3个方面分析了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及其群体差异和对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存在层次性,其排序如下:生态环境 > 人文环境 > 制度环境;②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存在群体差异,性别、职业类型、个人及家庭收入和方言适应程度的影响显著;受教育程度和居留时间仅有一定影响;而年龄、婚姻状况的影响不显著;③在控制了个体特征后,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环境感知对于提高其定居意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人文地理》2021,36(1):125-134
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多维度的市民化评估指标体系,测算和探究二代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二代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总体偏低,并且不同维度发展各异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②二代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是由个体市民化能力与流入城市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影响就业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因素集中在个体的人...  相似文献   

4.
孙林  田明 《人文地理》2020,35(5):18-24,140
当前我国的人口流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流动人口的迁移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家庭化趋势,在此背景下迁移选择是否和流动人口家庭的生命周期阶段息息相关呢?未来的市民化政策需要因此而迭代升级为家庭视角吗?文章使用中国25所城市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从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城市流动特征四个维度探究影响核心家庭迁移模式的具体因素和相关程度,结果显示:家庭的生命周期阶段是流动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核心家庭在新婚期和学龄前期举家流动的概率最大,当孩子步入适龄教育阶段,流动人口的家庭界面面临分散的可能性增加,导致留守子女和留守妇女的社会现象持续,当子女毕业或就业时家庭成员团聚的概率再次增加。未来市民化政策中应当围绕流动人口的家庭出台更全面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5.
本课题以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为视角,以民族关系为落脚点,对东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与民族关系发展进行研究.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尽早融入城市社会,符合流动人口和流入地城市各自的利益.城市政府有责任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大力构筑以交流、交融为中心的社会政策体系,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让广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共享城市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建和谐家园.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流动人口"带眷迁移"的活跃性和迁移量,本文试图解读大城市流动人口"带眷迁移"行为的一般规律.借助于2005年7月<闵行区流动人口状况与服务需求>课题的问卷调查资料,从流动人口的来沪时间、年龄、收入水平、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五个方面考察流动人口个体带动迁移行为发生概率及带动迁移能力.结果表明, "带眷迁移"行为受上述五方面的影响显著,年龄40岁、收入3000元成为流动人口带动迁移强度提升的节点;流动人口对少儿和老人的带动有明显差异,反映为少儿的高带动率、低带动能力,老人的低带动率、高带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肖宝玉  朱宇  林李月 《人文地理》2021,36(2):120-126
利用福厦泉城市群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多维耦合的视角评价了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度总体水平较高,但各维度的协调度较低;融入意愿和融入体验的融入度及其协调度较高,观念习惯和身份认同的融入度及其协调度较低;②户籍制度的障碍作用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淡化;来自流入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追求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目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05年58个中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城市的旅游效率水平明显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解效率中,规模效率的差距较大,而技术效率和利用效率的差距则较小,高效率城市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规模效率是影响总效率的直接原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导致不同城市资源投入水平差异,并最终导致规模效率空间差异和总效率空间差异的根本原因。文章最后讨论了提高不同地理空间上城市旅游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各个领域分工合作的程度不断加强,一方面带来了经济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和扩展。流动人口是时代变革的产物。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流动人口的内涵和特点也呈现不同层次,对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研究也有所区别。文章以流动人口为出发点,主要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以文献法主要的研究方法,探讨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并对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现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简单探讨在社会融合视角下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建议,从而进一步深入理解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理论,为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一些方向选择。  相似文献   

10.
创新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是适应我国人口变化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向多元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在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现状特点及给城市管理带来的问题和影响基础上,提出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应该紧紧围绕民族工作两个共同主题,以政府为主导,以群团组织为纽带,以社区为依托,建立以转变观念为前提,宣传教育为手段,法律政策为保障,帮扶解困为核心,社区建设为基础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空间的生产理论是当前解释中国城市空间开发现象的重要理论工具,也是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的热点。中国对于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当前主要着眼于宏观的制度、资本等要素,而本文以广州市瑞宝村为例,探讨了由流动人口推动的城乡结合部"弱"空间生产过程。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空间生产是流动人口在当前的户籍、土地、政府监管与城市更新制度之下,通过积极的区位选择、社会网络关系带动实现了对空间的占据、巩固和空间的持续占有,其空间生产的结果是形成一个以流动人口为主体、以社会网络关系维系的稳定、孤立的同质生产社区。在当前的制度体制之下,此类社区并非个例,而对此类社区的管治,需要从一个更为综合的社会-空间视角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12.
依据沈阳市1990年第四次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从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和市辖县(市)等尺度分析其劳动力结构和行业结构的空间差异,研究发现沈阳市劳动力从原有的就业空间向新就业空间转移,郊区化现象明显,特别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明显出现郊区化现象,转移的主要地区为城市近郊区;而人口和工业的郊迁是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人口、工业以及就业郊迁对沈阳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作用,导致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发生重构。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评价与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城镇化分解成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4部分,且认为这4部分应处在协调耦合状态,用TOPSIS法对江苏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进行评价,之后对评价结果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以对城镇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常州和扬州在优质协调区;南京、镇江、苏州和无锡在良好协调区,且土地城镇化相对滞后,说明城镇土地高效集约利用;徐州、淮安和南通在基本协调区,徐州与淮安土地城镇化过快,社会城镇化滞后,表明城镇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同时忽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南通土地城镇化滞后,表明城镇扩张缓慢,城镇化的土地代价水平较低;泰州和盐城在轻度失调区,盐城经济城镇化滞后,泰州土地城镇化滞后,土地集约利用强度大,城镇发展选择的是一种精明增长路径;连云港和宿迁在中度失调区,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其它城镇化,城镇发展土地代价水平高,具有相当过渡性损失。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区域内流动份额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该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与层次分析理论,结合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相关研究资料与研究成果,构建了长江三角洲某特定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对该区域其它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的模糊综合评判矩阵。该文应用相应的模糊综合评判矩阵分别对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长江三角洲6座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对该区域其它城市的旅游流份额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这6座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的旅游流流动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城市规模分布模型的应用——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规模分布定量研究是城市规划中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它对于准确地预测城市人口规模以及合理地确定城镇体系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应用城市首位律、位序-规模律、基尼模型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指出了应用这些模型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包括模型的运用范围、理想值、相关性、城市规模基础指标的选取等等。该研究旨在解决我国城市规模分布定量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与困扰,以期能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低收入社区社会融合的多维度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低收入社区群体的社会融入问题逐渐成为城市包容性发展的桎梏。基于北京市典型低收入社区的实地调查数据,本文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城市低收入社区群体社会融合结构和现状进行探讨,并对影响城市低收入社区群体的社会融合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调查城市低收入社区群体的社会融合主要受到心理融合、经济融合、环境融合、社区关系融合4个维度影响,社区关系融合、环境融合、经济融合和心理融合程度表现出依次降低的倾向,且居民的社会融合总体水平偏低。从影响因素来看,低收入社区群体的社会融合主要受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就业因素和住房因素的影响,不同维度社会融合程度的影响因素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城市中心性研究与城市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宁省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基于区位商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中心性进行了测度和研究。通过对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辽宁省当前城市发展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社会经济体制、第三产业、经济外向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青岛是中国近代城市中按规划建设发展起来的典型代表,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体现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历史研究显示,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对城市性质、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形象、城市经济活动乃至城市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具体的作用。近代青岛不仅用事实证明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而且对今天的城市规划工作,无论从进一步认识城市规划的作用,还是具体到规划的制订与实施等方面都有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基于弱势群体需求的北京服务设施可达性集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注人群属性和需求,探讨服务设施供给的社会公平是新时代服务设施研究的重要议题,对于人口总量巨大、社会构成多元、社会空间分异凸显的大城市尤其如此。尽管研究某一弱势群体对单项服务设施需求的文献不断涌现,但是结合居民主观的服务设施需求偏好的可达性集成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北京作为案例城市,首先采用居民主观调查数据分析四类弱势群体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结构,然后基于POI数据,借助GIS分析这四类弱势群体服务设施需求偏好下的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可达性情况,且对综合可达性较差的区域进行了空间识别。本研究综合定性与定量方法,探讨主观与客观数据相匹配的可达性集成方法,可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并能够对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中国公安部1996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断裂点法,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而且客观存在着三大城市流动人口圈:①京津连流动人口圈。为中国第三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性别比高、来自圈外的流动人口比重大、以亲缘、地缘为纽带聚居等特点。②沪宁杭流动人口圈。为中国第二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来自省内的流动人口比重高、暂住时间差距大等特点。③广深厦流动人口圈。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具有女性流动人口比重高、来自外省的流动人口比重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