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环境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虽然科学但是已变得非常狭义,用它无法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决定问题。我们需要在新情况下研究新问题,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作重新思考和认识,是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2.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劳动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基石,随着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劳动”不仅指的是生产性的劳动,也包括一些非生产性的劳动。  相似文献   

3.
丁秋实 《南京史志》2023,(24):51-54
<正>现如今,城市的孩子对农作物认识有限、劳动技能不足和体验实践经验缺乏。2020年7月,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劳动教育总目标是“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至此,劳动教育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清醒认识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关注在小学阶段落实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赵有信 《攀登》2002,21(2):51-53
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争论由来已久,当前分歧依然存在。本分析了否认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也创造价值的观点与现实经济生活的严重冲突,论证了非物质生产领域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是商品--无形商品,肯定了非物质生产领域中无形商品所耗费的抽象劳动也创造价值,旨在为全面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正>劳动教育在初中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素质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劳动教育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学校和家庭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劳动是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在初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劳动教育基地以实践教学为主,引导学生手脑结合采用合适的实践工具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郑怡然 《攀登》2007,26(2):149-152
商品交换的价值理论大多把商品交换看成等量劳动交换,是只有一个点的平衡。这其实是似是而非的认识。所谓“似是”是因为在初期简单劳动及其商品交换的严格限制条件下,双方都知道要生产所交换的商品需要的大致劳动量,等量劳动交换的实现比较容易;所谓“而非”,则是因为在发达复杂的商品交换中,交换者很难统一计量出对方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等量劳动交换原则事实上就不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商品交换的比较利益原则才是普遍适用的原则,等量劳动交换原则只是比较利益原则的一种特例。  相似文献   

7.
杨天宇 《攀登》2002,21(2):49-50
马克思之所以提出劳动价值理论,其意义并不在于证明非劳动收入的不合理,而在于从逻辑上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出现对抗性矛盾、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会引伸出对抗性矛盾,这是两种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8.
周铭  王钧 《南京史志》2022,(3):77-78
<正>劳动是区分人与动物的关键,劳动是人类的生存之本,是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途径。马克思指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社会历史,同时也创造了人类自己。在教育中劳动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而对于将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的学校来说,培养人的劳动素养提高人的劳动能力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  相似文献   

9.
王向红 《南京史志》2023,(23):87-88
<正>在幼儿园劳动教育中,教师往往直接向幼儿讲解劳动的意义和作用,让幼儿在枯燥和乏味的理论下学习劳动,这对幼儿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幼儿园要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与幼儿的生活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有效性,为幼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美萍 《攀登》2007,26(5):157-159
随着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进入后现代社会,后现代进入了人们研究的视野。后现代条件下非物质劳动超越了工业劳动,获得了话语霸权。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通过有意义关系的形成,不但生产商品还生产社会关系,在社会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多重价值的增殖,生活具有生产性,生产具有生活性。文章通过对非物质劳动的历史发展的考察,说明非物质劳动是劳动在现阶段的发展。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二分并不是对称性的内涵,非物质劳动对社会生产的新解释,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有关劳动的发展史,劳动不仅让人类脱离了动物的兽性,更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代,各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原生的资源,更能增强一国经济实力的是劳动者的全面素质及伦理精神。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它就绝不可能达到均衡"。因此,研究劳动伦理及其相关的价值排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上海财经大学夏明月博士的《劳动伦理研  相似文献   

12.
劳动的魅力     
杨丽萍 《神州》2011,(7):108
劳动是一种自然勃发的美,它带动着人类不断开拓前进。劳动昭示着快乐和健康,劳动展现着风采和魅力。劳动改变着这个世界,也无时无刻不在改变我们自己。古往今来,一代代人辛勤劳动,才有了这么美好的生活,一代代人辛勤劳动,才有了社会的进步。一个国家的富强离不开人民的劳动,一个社会的幸福离不开全民的耕耘,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员工的辛劳,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也只有通过勤劳才能结出硕果。  相似文献   

13.
关于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划分和非物质生产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问题,理论界一直存在分歧。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把生产价值的劳动仅看作限于物质生产劳动,非物质生产领域里不存在生产劳动,因而也不创造价值。本文就此发表一些浅疏之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1、生产劳动创造价值依据马克思的观点,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创造价值的劳动,一般来说是指凝在使用价值对象性上的抽象劳动,也就是“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  相似文献   

14.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叛徒、卖国贼林彪,出于反革命的需要,抬出孔老二的僵尸,贩卖孔老二的破烂,恶毒攻击和诬蔑我们劳动妇女,贬低和否定广大妇女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作用,妄图把"三纲五常"这套吃人的礼教,这条血泪斑斑的绳索,重新套在我们劳动妇女身上。林彪和孔老二是一个窝里的豺狼,是我们劳动妇女的死对头!  相似文献   

15.
周云 《南京史志》2023,(30):38-39
<正>幼儿劳动教育是幼儿德育内容之一,旨在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劳动分为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劳动行为层面的含义,指完成某一件事情所需要付出的行为能力,涉及生活、生产相关的工作、学习、生活、自理等能力。二是劳动精神层面的含义,指通过劳动收获成果的精神,强调独立自主、克服困难、珍惜劳动成果、敢于实践等精神。在幼儿阶段,劳动教育往往从打扫卫生等浅显的行为能力层面开展,幼儿对通过劳动收获成果的喜悦感、满足感体会不够,对劳动所对应的行为价值、道德品质了解不足。  相似文献   

16.
“劳动创造人”是我国理论界的一个基本命题,解放后对此命题进行过多次讨论。这个命题的主要内容是:古猿下到地面后,为了生存,手越来越多地使用天然工具以获取食物和抵御敌害,而脚则经常用于走路,最后直立行走。这样,“手变得自由了,能够不断地获得新的技巧,而这样获得的灵活性便遗传下来,一代一代地增加着。”手脚分工和直立行走,又使其它器官发生一系列变化。在劳动中,社会成员必须经常地交流思想以加强合作,这种需要使猿的喉头及口部器官发生变化,导致语言的产生。在语言和劳动的推动下,猿的脑髓又发展为人的脑髓。因此,劳动是古猿转变到人的决定因素。 我们认为,根据现代科学成果,在古猿向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并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劳动创造人”的命题不能绝对化、简单化。  相似文献   

17.
彭燕 《南京史志》2024,(6):15-17
<正>劳动教育作为基础技能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个体成长发展中占据极高的地位,自然要将其渗透到个体学习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就幼儿来讲,他们本身就处于探索社会的初级阶段,所以更是需要积累劳动技能来展开实践。对此,本文也将立足于幼儿成长,从劳动能力和品德培养的角度出发,以种植活动为切入点,探讨种植活动在劳动能力培养中的价值,阐述存在的问题,摸索解决的方法,希望可以给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劳动,追根溯源,是从动物的本能活动发展而来。研究劳动的产生,实际就是研究从古猿的本能活动到人类劳动之间的转变过程。人类劳动的产生过程在地球上早已消失了,根据什么来划分古猿的本能活动与人类劳动之间的界限,人类劳动产生的标志是什么,这只能通过分析现今人类的劳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首先认识二者的性质及其区别,然后再结合历史资料研究解决。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认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人比动物高明,能支配自然界,“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  相似文献   

19.
《攀登》2016,(1)
本文通过对劳动经济学中国化发展基本脉络的梳理,提出了劳动经济学中国化发展面临的四种挑战:一是理论基础薄弱的挑战;二是计划经济理论思维影响;三是滞后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挑战;四是面临本土化文化环境的挑战。因此,劳动经济学中国化发展要着力解决一些关键问题:一要树立理论自信;二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科学精神;三要推进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四要拓展学科研究的国际优势。  相似文献   

20.
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一个企业得以发展进步的首要条件,也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保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解决影响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矛盾,要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必须要加强劳动法制建设,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