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8年内偷遍欧洲知名博物馆,据传所窃艺术品价值20亿美元。近日,他出书自曝其行窃内幕——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将永远不再踏入博物馆半步!我曾用了8年时间,在欧洲各大博物馆里,偷窃了数百件艺术品。今天,我的生活“一片混乱”……我就是这些年被欧洲媒体热炒的“著名艺术品大盗”。2001年11  相似文献   

2.
袁克桓谈其父袁世凯我那已是耄耋之年的老父亲,记忆力明显衰退;我儿子在北京理工大学读书,告诉他多少遍,再问,他总是说“我孙子在北京大学”。然而他奶奶——也就是我曾祖奶奶——给他讲的往事他却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3.
当这位国际大盗在重庆街头摘下墨镜的一瞬间,一切都失去了平衡,我们知道,他注定要在黑黢黢、脏兮兮的地下道里和那个“没有素质”的小偷憋在一起,共同享受“不在服务区”的秘密瞬间  相似文献   

4.
得到向华胜去世的消息时,耳边仿佛又一遍遍响起华胜用不咸不淡的普通话和我打招呼“魏大哥”。可是从今往后再也听不到他那嘶哑的嗓音了。华胜和我同年,是向家13个孩子中的老幺,其父向前一手创立了在香港家喻户晓的帮会“新义安”。然而,他闻名却是靠自己在电影圈中创造的一连串奇迹。上世纪80年代初,23岁的向华胜创办永胜电影公司(后改名“永盛”),在“邵氏”和“嘉禾”的夹缝里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5.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 当我每天清晨被这首歌吵醒的时候,我不知道它被拉奏了多少遍。我只知道飘到我耳朵的声音里充满了幽怨和恨意。  相似文献   

6.
《纵横》1996,(1)
编辑同志: 您好! 很感谢贵刊在95年第一期发表拙作《日皇座机“天皇号”被俘始末》,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复印了若干份寄给在台中的黄渭熊老先生,他今年已95岁高龄,当他收到发表的文章后,立即命其长子复信给我。信中写道,当其父细读拙作数遍后,悲喜交加、老泪纵横,哽咽着说:“只有大陆才这样重视我在抗战时为国家贡献的绵  相似文献   

7.
我国史学家中,通读过《二十四史》的并不多。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23岁时,《二十四史》就全部读了一遍。他一生中究竟读了几遍?他自己曾说:“我于四史,《史记》、《汉书》、《三国志》读得最多,都曾读过四遍,《后汉书》、《新唐书》、《辽史》、《金史》、《元史》三遍,其余都只两遍而已。”吕先生年轻时善作文,文思敏捷,倚马可待。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年),吕先生20岁时赴南京参加乡试,尝一日作文14篇。他在日记中写道:“是年在场中助人作文甚多,时同人多抱微恙也。计二场助文甫作两篇,叔源、调卿、诗舲、鲁青各…  相似文献   

8.
人生过得咋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选的参照系。有位盲人,性格开朗,知足快乐,有人问他:“你怎么不感到痛苦”他笑着说:“我痛苦什么?和聋子比,我能听见声音;和哑巴比,我能开口说话;和瘫痰的人相比,我还能行走。”他不觉得痛苦,是因为合适地选择了参照系。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菩遍都有提商。但为什么还有许多人感到不如意?  相似文献   

9.
9年以后,面对尚未脱离生命危险的妻儿,李合元又想起2003年9月,妻子唐成芳一口气服下上百片止痛药的情景。此后他仔细回忆了那些唐成芳埋怨“活得累”的瞬间,后来这些片断便占据了他的大部分回忆。他一遍遍向媒体叙述这些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刘宝纯先生今年七十一岁,他虽然已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跋涉了半个世纪,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中国画的园地里,他仍然紧束花发,挥汗躬耕,求索不止。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知道‘四两破千斤’的窍门,但在学画作画包括做人上。我下的都是‘千斤破四两’的笨功夫。”他就是这样做的。他用了十年的时间临摹,遍读了中国历代名家的传世之作,从而尊定了坚实的传统艺术功力;他又背起画板写生二十年,双脚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他说:“泰山、黄河,大海都是我的天然宗师。”1971年沿黄河写生,1972年  相似文献   

11.
汪建辉 《旅游》2000,(3):24-25
约旦人把佩特拉视作国宝,在我眼中,世界七大奇迹 中或许应有它的一席。 在约旦如果你对当地人说要去著名的死海游览时。约旦人的神色是平静的,但当他知道你即将去佩特拉时。十有八九。他会神采飞扬,洋溢着自豪的光采,并伴随着阿拉伯人特有的狡黯眼色说:“告诉我,当你看到法老宝库时的感觉。” 我的感觉是震撼!被眼前宏大的、精致的、绚丽的建筑引起的强烈震撼!尽管出发前在安曼早已看过佩特拉的彩图介绍,尽管我曾一遍遍读过千年巡拜《秋雨曰记》中对佩特拉的描写。但一旦法老宝库呈现在眼前时.我还是被它的气势所震慑,被它的色…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巴蜀作家群体中,读者最多,艺术生命力最强盛的,也许就是“还珠楼主”李寿民。 著名作家白先勇回忆道:“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武侠小说是‘还珠楼主’,他写的《蜀山剑侠传》,当年是武侠小说的经典。‘还珠楼主’想象力丰富,文字优美,我觉得他是鼻祖,所以当时也看很多他的小说。”“还珠楼主五十多本《蜀山剑侠传》,从头至尾,我看过数遍。这真是一本了不起的巨著,其设想之奇,气魄之大,文字之美,功力之高,冠绝武林,没有一本小说曾经使我那样着迷过。  相似文献   

13.
观察与思考     
《华夏地理》2013,(12):172-172
摄影师李东拍摄的宝汉直街是广州越秀区唯一尚存的城中村——登峰村的主干街。为了拍摄这里非洲籍黑人的生活状态。李东在街上租了一间宽1.5米、长约4.5米的小房间,成了那栋楼里唯一的中国租客,周围全是非洲人。最初黑人很抗拒他的拍摄,可能因为他们很多人有护照的问题。所以对影像非常敏感。李东通过和邻居的朝夕相处、赠送他们照片到一起喝酒、侃大山,慢慢地进入了他们的圈子。对他来说,困难的不是沟通上的障碍,而是拍摄主题的探索和深入。他说:“我最喜欢的是,房间的四面墙都是用瓷砖贴上的,我买了各色记号笔。在墙上一遍一遍记下我的观察、想法和拍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季音 《炎黄春秋》2006,(4):42-45
一、任光的路 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任光是与聂耳、冼星海齐名的著名作曲家。他的一曲“渔光曲”,曾经唱遍祖国大地。他的抗日歌曲,曾经激励了广大的爱国者。今年1月,是皖南事变65周年,我不禁又想起了在那场震惊中外的不幸事件里,被国民党军队和特务枪杀的人民音乐家任光夫妇。  相似文献   

15.
我友,余新,成都外来客,因常住成都近十年,也算是老成都了吧。平生对古旧颇偏爱,时常也收进拿出些小玩意,每每文物“赶场”,都能见到他那不起眼的身影。去年一天,收荒匠照例给他送来一操旧纸、旧书、旧杂志,在仔细的整理中,偶发现了一张丈夫卖妻的契约。在他平时的接触中,市场上易见的大都是些什么“房屋契约”、“抵押契约”、“租赁契约”等。而“丈夫卖妻契约”实为少见,虽报纸、杂志早有传闻,但发现这类契约的实物,的确难得。幸得此物,情知它的价值所在,因我是文物工作者,又是好友,故邀我一睹。复读数遍,感慨颇多。旧…  相似文献   

16.
让爱前瞻     
那是一个晚上,我到楼下去回电话。忽然,一个六七岁小男孩跑到我身边,有点胆怯地问:“阿姨,这里有修车的地方吗?”我朝他的身后望了一眼,不远处,一辆的士停靠在路边,一位中年男子坐在车子里正在往这边望,应该是他的爸爸吧。出于职业习惯,我蹲下来夸了孩子一句:“真能干。”然后告诉他我也不知道,但可以问一下电话厅的叔叔。小男孩又问了一遍,得到的答案仍然是不知道。  相似文献   

17.
为你加油     
早上送孩子去托幼园时,老师交待所有家长下午三点准时到园里,参加第一次亲子活动。我去得比较迟,等我走进教室时,里面已经挤满了家长,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儿子一个人坐在位置上,他焦急地左顾右盼,眼神热切。“灿灿!”挤过密集的人群,我叫了儿子的名字。“爸爸来啦!”儿子欢呼着从位置上一跃而起直扑到我怀里来。“爸爸来啦!”儿子重复了一遍,一手摸了摸我的脸。“嗯!灿灿乖!”我亲昵地把儿子搂在怀里,脸紧贴着儿子的脸,摩擦着,传递我的关爱。看见我,儿子笑得欢,他眉飞色舞地对我说“:爸爸,灿灿是好孩子!”我轻轻抚摸着儿子的脸,心里掠过一阵…  相似文献   

18.
儿子筝筝今年5岁,没事就爱找伙伴玩,但常常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每次回家,他都把大院的伙伴们声讨一遍:小虎不让我玩球,我才打了他;曼曼太小气,看看她的动画书都不行;不就  相似文献   

19.
4月23日,周六。在重庆一间逼仄的快捷酒店内,我焦躁小安地等着采访对象的回话——他会告诉我是否愿意见面。这样的等待已经持续了几天,约访名单上的二十多人,电话也几乎被我打了一遍,峰管只有一两个,  相似文献   

20.
叶锦添是一个难以归类的艺术家,他本人也拒绝被归类。 1986年,他以绘画作品被徐克相中,后者引他进入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刷组,从此一脚踏进电影界,从香港电影工业的普通一员开始,到后来拿遍华人在电影美术界的重要奖项,顶峰无疑是2001年凭借《卧虎藏龙》拿到了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他把自己的视觉美学理念命名为“新东方主义”,而对媒体时直言不讳:在中国我绝对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