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安多强巴讲香巴拉大战 我在西藏期间.常常听人说起绛(音译也为“羌”.北方的意思——编者)香巴拉。经书上写着香巴拉,壁画上画着香巴拉,念诵经文的人.总是这样对着神佛祈祷:但愿来生来世,转生到幸福美好的绛·香巴拉!  相似文献   

2.
新阿里     
阿里壮丽的人文景观吸引着世界上各个地方的旅行者。人们认为,“香巴拉”这一西藏文化原创的乌托邦观念,即是古代人对冈仁波齐——玛旁雍错地区自然景观的感官印象长期积淀之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香格里拉,每个人的梦中都有一处“香巴拉”.位于巴拉格宗的巴拉村,就是“香巴拉”的发源地,巴拉村是每个人都在寻觅的地方,在这里或温暖、或明亮、或质朴、或浪漫,如果你知道这个小村落的故事,一定会被它的历史所感动. 所谓香巴拉,或香格里拉,也就是“极乐园”或天堂的意思,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时轮佛法的发源地.佛学界认为,香巴拉是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是藏传佛教徒向往追求的理想净土,亦即“极乐世界”、“人间仙境”或“坛城”. 巴拉格宗堪称与世隔绝的一片净土.这里不仅有动人的传说、险峻深幽的峡谷、气势磅礴的雪山和绿草如茵的牧场,更有民风淳朴的巴拉村和勇敢热情能歌善舞的巴拉人.传说很久以前,巴塘的斯那多吉土司厌倦了常年征战,亲率20个部下去寻找一片祥和安宁的净土,历经三年的艰苦磨难,他们来到了巴拉格宗峡谷尽头的雪山脚下.  相似文献   

4.
武传强 《神州》2013,(20):35-35
东西方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东方儒、道、佛重礼,主张禁欲主义;西方基督教教讲究原罪,主张人的自觉性。本文列举东西方经典爱情故事中的女主角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祝英台(《梁祝》)、索雷尔夫人(《红与黑》)、苔丝(《德伯家的苔丝》)的爱情悲剧经历来阐释东方“礼文化”与西方“罪文化”对爱情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东西方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东方儒、道、佛重礼,主张禁欲主义;西方基督教教讲究原罪,主张人的自觉性。本文列举东西方经典爱情故事中的女主角刘兰芝(《孔雀东南飞》)、祝英台(《梁祝》)、索雷尔夫人(《红与黑》)、苔丝(《德伯家的苔丝》)的爱情悲剧经历来阐释东方“礼文化”与西方“罪文化”对爱情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哲 《风景名胜》2014,(11):80-87
“香格里拉”,也称“香巴拉”,唯美的藏语,《消失的地平线》中詹姆斯·希尔顿将其塑造成完美的人间天堂,使其成为整个西方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在藏区所指区域非常广泛,西至喜马拉雅,北到青海甘南,南达卡瓦格博,东括甘孜康定,凡是有藏文化存在的地方均与“香格里拉”有关。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的“香巴拉”秘境,詹姆斯·希尔顿从国家地理著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处获得灵感而创作的《消失的地平线》,也许正在暗示其心目中的“香格里拉”就是位于川滇,拥有仙乃日、央迈勇和夏诺多吉三座神山的稻城亚丁一带。  相似文献   

7.
瓣香起湄洲     
《福建旅游》2005,(8):F0003-F0003
“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应该说.南宋大词人刘克庄的这一诗句是对妈祖文化发祥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8.
一、莞香的文化价值 莞香是莞香树“开香门”后凿口处流出液体经真菌酵化凝结而成。优质莞香是香品中的珍稀之物,价值连城,不仅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作为岭南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莞香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极高的精神价值,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的“文化”,主要指文治、教化和礼乐章典制度。近代的所谓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称的人类文明,其内涵相当宽泛,可以划分为广义的(大)文化和狭义的(小)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即一切非自然的人类创造物。它包括物质文化(技术、工具等)、  相似文献   

10.
韩真 《福建史志》2006,(4):21-22
精神文明建设是1982年党的十二大向全党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与物质文明并列的“两个文明”建设是近二十多年来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一贯奋斗目标,二轮修志.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重要内容之一。精神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地方志中所反映的精神文明是狭义的.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教育、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标题之下,经常性的章、节(或条目)是“思想道德建设”、“创文明新风”、“组织机构建设”、“文明单位选介”等等。显然.“精神文明建设”的牵扯面较广.有文化(文明与文化的内容最为近似,是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政治(思想建设属政治范畴)、社会(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是社会和谐、进步的表现)等。正因为如此.从收入《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文件及志书篇目汇编》(方志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的《河南省志》和秦皇岛、芜湖、淄博、宜昌、潮州等五个设区市市志的篇目看.“精神文明建设”的框架结构竟有3种安排法:一是独立设篇,如《宜昌市志》和《潮州市志》,与“文化建设”比邻;二是置于“文化建设”卷下(《河南省志》),或“文化”之栏目下(《秦皇岛市志》);三是置于“社会生活”篇下(《淄博市志》),或“社会”篇下(《芜湖市志》)。  相似文献   

11.
自古迄今,人类充分以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描绘和设计了各式各样美好的精神王国和人间仙境。“香巴拉”是印度和西藏的佛教徒想象、描绘和向往的美好而神奇的人间仙境和“理想国”。  相似文献   

12.
王恒峰 《神州》2013,(18):25-26
分析企业文化与“香溢”品牌的互动关系以及在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借助企业文化平台,提升“香溢”品牌的重要性和提升途径。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丧葬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按照学界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可将其大致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一是丧葬的物质文化层面,即能够体现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物质文化面貌,甚至某些与之紧密相关的自然地理因素中以“物化”形式体现的丧葬内容,如葬所(包括坟地和墓穴)、葬具(棺、椁、殓尸用具)、随葬器物等;其二是丧葬的制度文化层面,主要是指丧葬礼制风俗以及某些少数民族“依俗行丧”的不成文法等;其三是丧葬的精神文化层面,亦即通过上述两个方面所反映出来的灵魂观念、祖先崇拜、宗教信仰等当时人们的精神文明状况。  相似文献   

14.
焦天龙 《南方文物》2008,(3):101-107
文化概念在西方考古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一个从无副有.再到被扬弃的变化过程。在当代西方考古学中,“文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汇。“风格”(style),“认同”(identity)。“族群”(ethnicity)等概念成为西方考古学者分析考古材料区域特征的主要术语。这些术语被用来探讨物质文化所反映的区域差异和社会界限。与欧美考古学相比,中国考古学界虽然有关于文化因素分析的探讨,对文化概念本身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争论,并完全错过了西方考古学过去三十年来有关风格的大讨论。西方考古学界对文化概念的扬弃过程值得中国考古界深思。  相似文献   

15.
客家,西晋末永嘉年间(四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九世纪末)及南宋末(十三世纪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沿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辞海“客家”条)。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与风俗习惯,在同一个民族的不同民系中,也各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与风习,客家既有汉民族共同的文化风俗,也有客家民系的特色文化风俗。  相似文献   

16.
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民意识、公民文化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规范,是近代以来民主政治的基础。但是在中国传统(相对于近代而言)的法律规定和政治观念中,并无“公民”的踪迹,公民观念是舶来品,深植于人们政治意识之中的是臣民观念。臣民与公民无论实质、内容抑或表现形式都是大相径庭的。  相似文献   

17.
张林  孙颢 《满族研究》2012,(2):90-94
巴拉人是女真人的分支,他们居住在张广才岭的密林深处,既不入旗,也不接受招抚。巴拉人长期与旗人隔绝,受旗人文化影响较弱,使巴拉文化独具自身特色,成为最具特色的满族文化,巴拉人及其文化是女真人及其文化最后的活态遗存,对于我们了解女真各部的习俗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从居住方式、文化生活两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巴拉人"的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传统香文化,发展已有几千年历史,且和福建渊源深厚。宋时,中华香文化发展到极致。当时的“东方第一大千年国“潮”“人之喜香,如花之向阳。”中华香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对香料植物有了直接的利用,如焚烧艾蒿、佩戴兰草等,“香气养性”的观念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9.
《神州民俗》2010,(7):6-6
东莞寮步作为历史上有名的“香市”所在地,莞香交易曾在这里繁盛一时,成为对内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近日,寮步镇在广东大力推进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调启动“古代香市现代香都”莞香文化项目,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来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历史文化中寻求产业升级的依托和突破。  相似文献   

20.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同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着方仙道、黄老道等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于东汉顺帝时期(126~144年)逐渐形成的,至今已有1800余年的悠久历史。先人善于用传统方式将民俗文化思想寓意到“外圆内方”的钱币之上,将传统民俗、宗教与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货币有机相联,形成灿烂的中国货币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