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麦类作物的生产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麦类作物的生产和分布王社教麦是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又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品种虽不像稻品那样繁多,但同稻一样,种植也遍布南北各地。南直隶和浙江布政司的绝大部分州县都有夏税麦的任务①;江西布政司虽然征收夏税麦的州县不多,但从保留至今的明代各地...  相似文献   

2.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水稻生产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水稻生产和分布王社教一水稻的主要品种苏皖浙赣地区的稻作历史非常悠久,水稻品种极为繁富。虽然至今还未有人对明代该区所有的水稻品种进行详细统计,但从一些地方志的记载来看,至少不下于数百种。这些形形色色的品种又分别属于不同的种属。若以颜色...  相似文献   

3.
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棉麻生产与蚕桑业分布王社教棉、麻与蚕桑是明代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地位仅次于稻、麦等粮食作物,在明代征收的田赋中,除夏税麦和秋粮米豆以外,另一个较大的项目便是棉、麻、蚕丝及其制品。由于它们在国家赋税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又是自给自...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在史念海先生的积极倡导和不懈努力下发展起来的。近 2 0年来 ,这个领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学术著作 ,如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吴宏岐《元代农业地理》、李令福《明清山东农业地理》、王社教《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等等。其中王双怀博士的《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研究》是历史农业地理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正如史念海先生在“序”言中所说 ,《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研究》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的专著”。这部著作的优点之一是紧紧抓住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  相似文献   

5.
魏佐国 《南方文物》2006,(3):145-149
朱明时期,江西地区的水利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不仅为江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水运业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兴盛与社会的和谐。明代江西水利建设的主要成就为何?其经费来源主要有哪些方面?其时水利建设实践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我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对明代河西、河湟屯垦区的水利建设进行了论述。此一区域属典型内陆干旱少雨区 ,农业生产完全依赖于水利 ,故研究其水利建设的成就 ,对认识当时区域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农业水利研究是经济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的传统社会中,农业水利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明清时期,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太地矛盾日益突出。少量田地能够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主要是由于当时农业生产发展,粮食总产量提高。在推动农业生产发展诸多因素中,农业水利建设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在学术界对明清时期农业水利的研究只有少数地区、少量文章发表,还有很多地区和很多问题尚需深入探索研究。著名的中国经济史专家彭雨新、张建民两位先生的《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一书(以下…  相似文献   

8.
据粗略统计 ,本年度历史地理学共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出版专著近十部。现就主要论文加以评述 ,对于专著 ,仅就所见 ,列举书名 ,学者自可参考。本年度出版的专著有史念海著《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 )、陈可畏主编《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地理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程存浩《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中华书局 )、杨果《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王双怀《明代华南农业地理》(中华书局 )、王社教《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陕西师大出版社 )、阙维民主编《史地新论———浙江大学 (国际 )历史地理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9.
本通过分析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化特征和耕作业的兴衰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揭示了该地区新石器时期以来化发展受耕作业的兴衰影响出现了多次倒退的现象。并认为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是影响辽西地区早期化发展的本质因素。气候温暖期,定居的农业化昌盛;气候寒冷期,农业经济解体,只能维持低水平的简单畜牧经济。造成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本区耕作业衰落和化倒退的直接原因是5000aB.P.-4000aB.P.降温事件及铁器冷期寒冷气候的作用。环境因素的剧烈波动过程,阻碍了本区化与生产经济形态的正常演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魏宏运 《百年潮》2013,(4):63-65
【人物简介】许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1938年投身革命,194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后从事根据地财经工作。先后担任苏北联抗司令部粮秣处主任,紫石县财政局副局长。抗战胜利后,任苏中行政公署财政厅军粮特派员、苏皖地区一分区专员公署财经处粮库主任。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担任华中支前司令部财粮部副部长、财经分处主任、粮秣总站站长和裕丰实业公司总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前30年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农业还处于自然农业阶段,自然情况的好坏对农业生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严峻的形势客观上迫使政府把水利建设提高到一个重要位置。1949-1952年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显  相似文献   

12.
明代宁夏屯垦区的水利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代宁夏屯垦区的水利建设吕卓民明代的宁夏平原地区,地处西北边徼。明政府在此不设州县,而是设置军事卫所进行管理。数万名守边军队和编入军籍的当地居民在此从事屯垦活动,从而使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在屯垦的形式下得以持续发展。由于宁夏平原为深居西北大陆的干旱少雨...  相似文献   

13.
水利建设和军事防御是影响明代宁夏动态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尚未对二者的关联作用形成专题探讨。在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水利建设是宁夏平原农业发展的必要基础,农业发展作为军事防御所需的粮食、税收来源,又是巩固军事防御的经济基础。水利建设通过对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进而成为影响宁夏军事防御的关联因素。同时,在宁夏平原军事防御需要的不断推动下,水利建设的军事属性得到强化,军事防御对水利建设的军事影响十分显著,水利设施的军事价值和战术影响也应运而生,担负兴利、绝寇的双重作用。然而,在历史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水利建设与军事防御的关联作用必然会存在消极方面,构成水利建设对军事防御的制约效果。总之,宁夏平原水利建设与军事防御存在“利害相倚”的关联效应,是明代历史演进过程中人地关系互动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之后,南方八省共存有13块根据地,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遭到强敌反复“清剿”,生存条件异常艰苦等十分险恶的情况下,坚持了长达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皖浙赣边区游击根据地是其中之一,鼎盛时期,包括了皖南、浙西、赣东北43个县,横亘3省边区7万余平方公里,临近国民党统治中心宁沪杭地区,是我党领导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支点之一。在这块根据地,活跃着数支红军游击队,其主力是红军皖浙赣独立团,刘毓标作为皖浙赣省委组织部部长并兼任独立团政委。  相似文献   

15.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将中国战区划分为16个受降区(地),对日接收随之展开。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受命主持苏皖地区对日受降与接收工作,其将战区分为固滁地区、安庆地区、徐海地区三个接收区,分区进行军事接收,而地方党政与事业接收则由苏皖两省分别接收。在接收过程中,国民政府中央与地方各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长期处在封建的农业社会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建设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政治巩固的需要。历代王朝总是把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作为头等要务,督地方,务实求效。广大农民为求生存和生产发展,挖掘水源,广开农田。因而,水利建设在中国历史上总是呈现高潮迭起的景象。有明一代,水利建设之规模更超过以往任何一代,其水利事业的成就及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至今受到史学界的肯定。然而,当我们重新考察当时的历史与自然环境的时候,不难发现,这一持续200多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也同时给后世造下了灾难。从明代晋中盆地水利建设来看,就可说明这…  相似文献   

17.
秦至蜀汉巴蜀地区的农林牧渔副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至蜀汉巴蜀地区的农林牧渔副业罗开玉秦至蜀汉500余年间,是巴蜀经济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巴蜀由普通型经济区跃居为全国先进的经济区。原由主要是水利建设和个体经济的大发展,促进整个农业经济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平原浅丘地区由粗放型向精耕型发展。牧业、饲养业、...  相似文献   

18.
陈瑞丽 《沧桑》2008,(6):52-53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发展农业生产,积极兴修大量水利工程,发展农田灌溉事业。本文对边区水利建设的措施与政策、特点与成就以及经验教训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主管水利机关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的兴修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颇大。自古以来,我国对于水利建设,历代均设有专官。本文试将南京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央主管水利机关作一概要的叙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央主管水利的机关以1934年12月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来叙述。一、第一阶段(1927年4月~1934年12月)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中央对于水利建设没有专门的管理机关,有关水利兴修诸事分属中央有关部委负责,系统十分庞杂。其主要有:内政部负责水利的调查测绘及水源水道的保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爬梳墓志材料 ,结合历史文献 ,对唐后期河北道北部地区屯田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与唐前期相比 ,后期本区军镇的生产性质明显加强 ,出现生产与防御并重的局面。除军镇屯田外 ,本区还存在以民户为劳动者的非军镇屯田——民屯 ,但以军屯为主。后期本区屯田的地理分布 ,北边一线西起文德县的雄武军 ,中经妫、檀、蓟诸州 ,东至平、营二州 ,南至涿州。在此区域内 ,屯田分布的特点是 ,妫、檀、蓟、平、营诸州屯田生产明显高于民间耕地水平 ,幽、涿二州民间农业生产高于屯田。这种地域分布特征的形成有其地理与历史的原因。后期幽州节度使的士兵主要来源于本管州县 ,军镇屯田的劳动者为来自军镇附近的土兵。土兵长期屯田防守 ,在屯田之所有了田地住宅 ,世代定居下来。部分屯田土地转变为土兵的私有土地 ,军镇屯田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