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争迭起是晚明政治史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万历时期,围绕争国本、伪楚王案、妖书案、乙巳京察等政治事件,朝廷官员根据各自立场,相互攻讦,形成了东林党、浙党、齐党等不同政治派别不断对立冲突的局面。这种党派争斗的情形,在万历  相似文献   

2.
马征 《中国土族》2009,(4):14-14
在我的书案上,至今放着两枚许多年前我游青海湖时从湖畔捡到的石子:一为六厘米见方二厘米厚的方石,通体黑色,沉沉的,我用它做镇纸石;一为鸡蛋大小的鹅卵石。表面光洁柔润.似上了一层灰色的釉,我常放在手心里,摩挲着它思考问题。多少年里,我曾多次迁徙或搬家,许多东西丢弃了,然这两枚石子,始终放在我的书案上伴着我。我格外珍惜这一方一圆的石子,毕竟是青海湖的馈赠。这也使身处黄海之滨的我,看着两枚石子,时不时牵挂着千里之外青海湖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正>南宋理学家叶采有一首让人颇可玩味的绝句,名曰《书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诗人以理学家的视野观照世界,在"万物静观"之中,发现世界的无限生意,此诗的意境正与《易》中"生生不息"的观念相契合。诗中"双双瓦雀行书案",动中有静,颇得诗家三昧,引得不少后世诗人借鉴效仿。比如,明代诗人朱朴有一首集句诗,亦用之:自笑鄙夫多野兴,谩劳车马驻江干。双双瓦雀行书  相似文献   

4.
穆陵关是齐长城的重要关口,古关隘名,地处泰沂山脉中段沂山东麓大岘山上,介于长城、书案二山岭之间,乘高居险、地势陡狭,有“齐南天险”之称。穆陵关在齐长城上的重要地位,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山势地形以及历史文化等密不可分,深入探析穆陵关建置及布防,能够推动长城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为挣"帽子",二为捞金子"昨天上书协的人还给我打电话,让传邮箱地址,我说我不是你们的人了,以后少找我。"遆(音同"提")高亮微蹙双眉,猛吸了口烟,右手点了几下书案说,"书协的职能是组织联络、搞好教育培训、做好交流,现  相似文献   

6.
谢济世及其注书案张捷夫谢济世(1686年—1754年),字石霖,广西全州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进士,官至都察院监察御史。由于他正直刚强,不畏权势,被称为“直臣。”“他矢志报国,以利国利民为己任,对朝廷弊政、官场腐败现象,或直言上疏,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在法国发生了一件涉及两个中国留学生的案件。然而该案发生后,当时海内外舆论不仅不谴责这两个留学生,反而为他们的行为击节赞叹,即使是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得知消息后也为之自豪不已。这个案件就是1906年在法国海军学校发生的轰动一时的“中国留学生盗书案”。  相似文献   

8.
学使求画大理有位杨学使,他久慕杨黼能诗善画,就是无法得到杨黼的手笔。于是,学使借“叙谱联宗”,邀请杨黼到他家吃饭。杨黼在学使的筵席上,毫不介意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酒醉饭饱后,抹抹嘴告辞。学使执意挽留他,同时,把早已备下的宣纸、画笔和圆砚池拿出来,乞求杨黼留下一幅画。杨黼一时觉得情面难脱,只好答应了。杨黼醉熏熏地在铺开画纸的桌前作画了,他不用笔蘸墨,端起盛满一池浓墨的圆砚,在雪白的宣纸上糊乱泼洒,最后,竟连圆砚台一起,翻扑到纸上去。末了,说声  相似文献   

9.
陈晋 《福建史志》2001,(1):43-45
杨骚(1900~1957年),字维铨,福建漳州人。他一生用过的笔名有浮石、一骚、半山、南公、小山、唐山阿伯等,最常用笔名是杨骚。这是一位左联时期活跃于上海文坛的诗人、剧作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翻阅其子杨西北编的《杨骚选集》,我们聆  相似文献   

10.
郭晓涛 《南方文物》2010,(2):20-25,36
<正>在洛阳从事考古工作,有一本考古发掘报告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洛阳中州路(西工段)》(以下简称《中州路》),在我的书案上,那是一本封面斑驳、纸张黄旧的书。每一次面对它,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受,这种莫名的感受的由来,我想可能是基于长期以来对洛阳考古的感情积淀吧!久而久  相似文献   

11.
夏虞南 《中华遗产》2023,(1):138-149
雪天暮地,如何过冬?点起木炭,燃将炉火,拥炉而寝,围炉夜话。来自上古的“馈赠”“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冬日“写真”,伏青毡书画,对杯盏聊冬。这种雅趣,若少了枕臂前的火炉红星,多半只得清冷伴书眠,少却人间温然。  相似文献   

12.
徐续 《岭南文史》2006,(1):41-41
国画大师杨之光,既从事于画,复素习诗,近得其近年所印之《杨之光诗选》,披读之下,如对故人。杨早年习书法、篆刻、诗词,后始习画。我与杨并非素识,初不知其诗词之业师为何人,现始惊悉杨曾师事著名诗人顾佛影先生。  相似文献   

13.
也谈杨姞壶铭文的释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杨姞壶,是杨国铜器的首次发现,弥足珍贵。自发表以来,围绕铭文“杨姞乍羞醴壶水宝用”中杨姞二字的解释已发表了多篇文章,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由此铭可证杨国属姞姓之国,杨姞是杨国之女,壶在晋国国君夫人墓中出土,有可能是杨国嫁女于晋时的媵器,墓主人可能就是杨姞。  相似文献   

14.
祭祀北宋良将杨业夫妇及其后代英烈的祠堂——杨族祠堂坐落在山西代县城东北 20公里的枣林镇鹿蹄涧村。该祠也称杨令公祠、杨令公庙、杨将军祠、杨将军庙、杨家祠堂等。因杨业殉国之后,宋太宗曾赠其谥号“忠武”,故当地多称“忠武祠”。 杨族祠堂背依雁门山,南眺五台山:“襟覆宿之灵,带滹沱之秀,周围沃壤,左右流泉”,景致幽邃,清雅宜人。是迄今所知仅存的由杨业后裔主持建造的杨族祠庙。现整个建筑群虽曾历尽沧桑,但保存尚属完整,弥足珍贵。 众所周知,杨业故里本不在代县,那么,杨业后裔是何时定居于鹿蹄涧村并形成今族的?村名鹿蹄涧其来由是什么?杨族祠堂创自何时,数百年来发生过哪些变化?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近代史研究》2021,(2):132-147
刺杀杨永泰一案由失业的黄埔毕业生杨尔谦等人策划组织实施,他们此前已刺杀唐有壬,还密谋刺杀张群甚至蒋介石。他们自述暗杀理由为这些官员是主张对日妥协的"亲日派"。戴笠调查刺杨案发现胡汉民派的刘芦隐为杨尔谦提供了资金,刘芦隐因此被逮捕,并被指控是出于嫉妒而主使杨尔谦等人刺杨,但刘芦隐本人一直否认对刺杨一事知情。通过对杨尔谦人际网络的梳理,可以发现他除了接受刘芦隐资助外,还与王亚樵、陈铭枢等反蒋人士都有联系,因此,刺杨案背后确实有反蒋派系的因素。刺杨案的发生,一方面反映了民国政治暗杀盛行的不良风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日本侵略步步进逼下"亲日派"失去民心、"反蒋"与"抗日"合流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杨玄感起义是隋朝末年的重大政治事件。隋刘度墓志记载大业九年(613年)六月,杨玄感率众举行起义。刘度应募参与镇压,六月十四日在皇宫东与起义军激战时,陷入重围,身没行阵。刘度墓志与以往发现的卞鉴、张寿、张受、郭宠、王弘墓志相互参证,对研究隋末杨玄感起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荣华 《收藏家》2006,(7):69-72
杨岘是晚清的著名书法家、经学家和诗人,他的隶书在咸丰和同治时期以用笔明快爽畅、用墨神明变化而闻名,而他的行书成就鲜为人知。他的行书虽没有隶书、八分书这样突出的表现,但其豪放俊逸,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湖州博物馆藏有杨岘致吴昌硕的信札,虽只五通,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一睹杨岘的行书书法尺牍,也可以窥见杨岘与吴昌硕间亲密师友情谊之一斑。杨岘(1819-1896年)字季仇、见山,号庸斋、藐叟,晚号藐翁,自署迟鸿残叟,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咸丰五年举人。后会试不中,遂以幕僚身份辗转各地,曾入曾国藩、李鸿章幕中参佑军务。50岁以后负责漕运专…  相似文献   

18.
《百年潮》2020,(4)
正"三杨"称谓的缘起在中央红军广大指战员尤其是中央领导人中,有传之久远的"三杨"之说。何谓"三杨"?这里说的是,中央红军在长征前和长征途中,已经在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二师和红三军团第四师担任正团级职务的杨得志、杨成武、杨勇。当时,他们只有20岁左右,分别担任红一军团第  相似文献   

19.
郑磊 《文史月刊》2012,(5):70-72
一、决死队"第一枪"杨长顺 杨长顺,河南郏县人,挑煤工出身。1937年,年仅18岁的他在山西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当时部队很少有重武器,打仗主要靠步枪,杨长顺一入伍,便下决心要练出一手好枪法来。他抱着部队上发给他的那支三八式步枪,白天瞄树枝、瞄飞鸟,晚上瞄星星、瞄远处的灯运动目标。  相似文献   

20.
王建芙 《收藏家》2013,(5):45-52
清代皇帝自幼读《四书》、《五经》,习学满、蒙、汉文字,兼及天文、地理等,且每日阅读前朝《实录》、《圣iJi『》,又喜临池书翰、著文吟诗、品鉴古玩。因此,内廷以及各处行宫遍设书房,房内书格环壁摆放,钙案上陈设笔墨纸砚以及各类文房清玩。文房清供是对中圈传统书房、书案陈设辅助用品的一种泛称,它多有精美的工艺造型和观赏性而被俗称为“文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