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中国秘密社会,甚至在全世界也不下十年。在这段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就这些组织的基本历史问题,发表了不少观点。研究者们对秘密社会性质的“会党”,给予了最大的注意,因为会党在基本宗旨、组织结构、思想体系、成员间相互关系的性质、日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秘密社会——宗教教派(教门)。恰恰是在中国近代,会党人数最众,并且表现了社会积极性,而在辛亥革命之前,它们的政治积极性达到了顶点。  相似文献   

2.
陈诗启先生是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开拓者。从70年代初,他便开始了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工作,自1980年起,相继发表多篇专题论文,并出版了具有开拓意义的专著《中国近代海关史问题初探》。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中国近代海关史》,是陈先生20余年潜心研究的结晶。  相似文献   

3.
张瑞德先生所著《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的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一书,1991年2月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发行。本文愿就这部著作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试作评论,希望得到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耿云志先生主持的"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作为中国社科院的重大课题,历时7年,经课题组同人的共同努力,已分9卷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这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新近产生的一批重要成果,也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创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以来的一次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5.
正学术刊物《古代中国》(Early China)由吉德炜先生(David Keightley,1932—2017)于1975年创办。除了吉德炜以外,王安国(Jeffrey Riegel)、南希·普莱斯(Nancy Price)与鲍则岳(William Boltz)也曾是《古代中国》第1至13期(1975至1988年)的主编或合作主编;夏含夷(Edward Shaughnessy)、夏德安(Donald Harper)、叶山(Robin Yates)分别是第14至20期(1989至1995年)、第21至27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研究尹祥霞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为宣传马列主义、在中国组建中国共产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他留下了丰富的史学遗产,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奠基者。李大钊...  相似文献   

7.
近代科技史研究的又一宏著──评《中国近代科学的转折》刘惠荪,杨波由林庆元教授、郭金杉副教授合著的《中国近代科学的转折》一书(以下称《转折》),新近已由鹭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建国以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可谓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但真正完整而系统地论述中国...  相似文献   

8.
一 作为市场经济国家最主要的社会关系,现代意义上的劳资关系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现代劳资关系也最早萌生于英国.近代以来,劳资关系的发展演变贯穿于英国工业化与社会转型的整个历史进程.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劳资关系也一直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就开始关注英国的劳资关系.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论著中,他们提出了较为成熟的劳资关系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劳资关系既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经济契约关系",也是统治与被统治的"阶级压迫关系".资本家通过维系这种关系来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工人阶级只有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劳资关系理论对世界各国劳工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艳勤 《史学月刊》2007,(7):117-122
何晓明近著《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建构了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谱系,在诸多关于文化保守主义的论著中,何著所建构的思想谱系脉络最长。该书将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开端提早到19世纪中叶,较19世纪末叶说与20世纪初叶说提早了半个世纪,这一论断充分考虑到了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通的历史以及"中体西用"论的内在发生机制;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推进,有两条相互交织的线索:一是"中体西用"论的内在演进,二是从"体用二元"论到"体用不二"论的演化;何著将19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的"复出"也纳入了视野之内,这一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求同的趋势和文化保守主义内部存异的趋势。总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是以超越文化保守主义、反思文化保守主义的姿态展开论述的。  相似文献   

10.
张秀丽 《史学月刊》2022,(2):116-123
《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研究》一书利用新史料研究新问题,立体地呈现了中国近代义演活动与慈善公益之间多元而复杂的互动关系。该著通过义务戏、慈善音乐会、慈善游艺会等不同的娱乐演艺形式,分析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的发生发展;通过考察不同社会群体如何主办或参与义演活动,使之服务于各自筹募资金、扶危济难的需求和目的,揭示不同社会环境下义演活动的不同面向。该著是中国近代慈善史甚至是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慈善义演作为考察中国近代慈善与社会的新视角,将大大深化中国近代慈善史、社会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郑大华教授的新著《晚清思想史》(以下简称郑著),2005年11月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笔者认真研读了这部洋洋洒洒52万多字的著作,发现郑著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晚清思想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逻辑起点、发展过程、突出表现、主要遗产以及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作了系统考察和深入分析,提出了不少颇为新颖的观点,是一部很有思想和价值的学术著作,值得一读。概而言之,郑著的主要创新之处有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对晚清思想的研究对象作了新的界定。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过去还没有以晚清思想史命名的著作,反映这…  相似文献   

12.
评马敏著《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马敏著《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王先明评马敏著《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王先明近代中国社会历史是一个过于巨大的难以一时全面把握的认识对象。因此,要具体地把握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特征,就必须选取一个切口,由此切入近代社会的深层,窥视...  相似文献   

13.
丁日初著《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与资本家阶级》沈祖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人们对近代经济发展的史实的了解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更加重要的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方面,学者们摆脱了以往“左”的束缚,...  相似文献   

14.
15.
半年多世纪前 ,侯外庐先生在评价王夫之的学术思想时曾指出 :“船山先生的学术是清以前的中国思想的重温与发展 ,他不但把六经别开生面地重新解说 ,而且从孟子以后的中国哲人多在他的理性主义下翻案估定 ,所以他的思想蕴涵了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 ,这在研究他的哲学上是最棘手沉重的难题”(侯外庐《船山学案》)。那么 ,什么是“中国学术史的全部传统”?为什么又是“最棘手的沉重的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 ,须从学术史与文化史的关系来加以阐述。文化的发展与人类对自身现状的反思与创新息息相关 ,这构成了历代学术的基本内容。而学术史则是研…  相似文献   

16.
陈紫华先生的专著《一个岛国的崛起:英国产业革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是我国世界史学界研究英国产业革命的最新成果。 在西方历史著作中,没有产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分,他们通常都使用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工业革命)一词,尽管各派学者对其涵意的阐释疏异。但中国世界史学者在阐述这段历史时却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坚持用“工业革命”一词,其理由是,这一时期生产  相似文献   

17.
1979年和1983年,英国珀加蒙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罗津斯基教授撰写的《中国历史》上下两卷。其中近代部分的篇幅约占三分之二,是全书重点所在;因此不妨认为,本书实际是一部背景追溯较远的中国近代史。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虽取得长足进展,但对其理论问题尚乏充分讨论。这一状况,非常不利于研究的持久深入。为了推进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思考,我们邀请六位教授,就相关问题发表各自的高见。郑师渠认为:要正确解读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必须进一步超越既有的定势思维,将之置于欧战前后现代思潮变动的大视野下考察,引入反省现代性思潮这一新的视角,把握现代性与反省现代性的搏击与统一,才能得出更合乎历史实际的认识。史革新认为:在近代中国新文化理论诸说中,近代文明观是形成较早的文化理论学说,它固然有对传统文化观念的继承,但更主要的是对输入于欧美、日本的文明观的吸收,实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郑大华认为:加强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之互动关系的研究,对于深化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社会变迁引起文化转型,并决定着文化转型的性质和速率,而文化转型又对社会变迁有着重要影响,有时还为下一步的社会变迁制造或提供思想前提。黄兴涛认为:文化史研究由三个层面组成,一是文化人物、事件、各文化分支门类自身一般状况的研究;二是多种文化因素整合而成的"文化现象"的发现和阐释;三是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等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尤其应注重"社会的文化史"与"文化的社会史"之间的互动关系。李帆认为: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有其自身的特色所在,分期方面不完全等同于政治史,研究对象、视角和思想史有所不同,不过没必要强分畛域,研究视野上则要有文化史的视野,文化史是其基本依托。张昭军认为: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对象的确定,一是要以新文化的生成、发展为主线,兼顾近代历史上的其他文化;二是要将文化史作为类文化的历史,而非专史的简单拼合;三是既把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又视为不断发展的理论方法;四是要处理好"外在取向"与"内在理路"的关系。以下刊出他们的精彩论述,希望能对关注这方面问题的读者有所帮助,也期望学界同仁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的史学工作者不断对历史研究的现状进行思索,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历史研究的新局面。人们发现,传统的政治史研究比较注重对上层的领袖人物、制度沿革及重大政治事件进行描述性的研究,而比较忽视对政治机制、政治结构、功能及政治决策执行情况的探讨,忽视官与民之间的基层政治组织及其与民众之间的政治联系。人们也发现,方兴未艾的社会史研究往往只停留在社会生活史的层面上,把以往或多或少遗忘了的历史片断加以重现,而较少把社会史研究看作是一种视角的转换,因此,也就难以出现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政治史、经济史或思想史的尝试,描述性研究向分析性研究的转变,即在材料的基础上加强理论概括,自然是千呼万唤,难以露面。  相似文献   

20.
拜读了由韩承文、徐云霞同志主编、由著名史学家周谷城题写书名的《世界近代政治思想史》(于1991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受益匪浅。 作者从1978年起开始酝酿撰写,经过10多年的研究探讨和教学实践,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著成本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