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侯甬坚 《人文地理》1992,7(3):56-63
运用空间地理规律探讨历史区域的空间发展过程,在古代中国具有十分良好有利的客观条件。本文基于较大空间尺度和较长历史时限,针对区域地理诸多分异现象的发生和变化,系统阐述了这一规律的三个方面(纬度地带性规律、经度省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在不同区域或地带空间发展过程中突出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形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属于地理科学体系中区域地理的重要部分和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时期:从先秦到1909年德国工业经济学家Max Weber发表《工业区位论》为止,该时期主要探寻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规律;奠基时期:从191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的形成阶段;形成时期: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止,该时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成熟时期:1979年至今,为该学科在中国区域开发中的广泛实践阶段。在中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陈才先生融合中外理论与经验用于中国实际,为中国本土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作出了创造性的杰出贡献。在总结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现状、方法现状和应用现状之后,认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区域经济地理学与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不断交融交互发展;"三维目标空间"理论将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种认识论;低碳经济的发展将赋予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3.
<正>万里长城不仅是古代最为重要的军事工程,也是农耕与游牧区域的著名分界线。两大社会经济区在长城内外形成独特的过渡地带,活动于此的群体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自拉铁摩尔以来,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中国古代王朝多崛起于北部边疆长城过渡地带,尝试结合地理、经济、政治、族群等多个方面去探讨其社会动因,提出了"长城边疆理论"、"边地贵族论"等学说。但是,其研究视角是从地缘政治学衍生而来,往往缺乏历史维度的关照,忽略了长城边地社会出现的特定历史语境,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荣成  张英 《人文地理》2002,17(2):94-96
本文认为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的飞速发展,区域经济地理学作为我国地理科学中的一门年轻学科,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在新的21世纪中,学科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重要机遇,要实现学科的创新与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深刻认识与处理学科发展面临的相关学科的挑战、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几个重大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的四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区域物流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物流是目前国内外重要的经济发展趋势,区域物流对于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有重要作用。本文在阐述区域物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物流的特征;并从理论上构筑了区域物流体系,包括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区域物流企业、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区域物流管理和中介、区域物流需求等四个子系统;同时阐述了国内外区域物流的发展经验,探讨区域物流的发展规律;最后基于理论构筑和实践分析,提出了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吴焕新 《攀登》2006,25(6):92-96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国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运用“人口机会窗口”理论和区域人口转变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式理论及方法,分析探讨了我国区域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现代发展历程和特征;从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方面,提出了发展区域经济应遵循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应全面深刻认识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特征,加强循环经济“三大体系”建设,以全面实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蔚玲 《沧桑》2009,(4):75-76
目前我国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即:西部提速、东北攻坚、东部保持、东西互动、拉动中部,但受自然资源、地理区位及经济基础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不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也日益突出,地区发展差距已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以法律来主导区域发展是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虽然国外发达国家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存在很大差异,所实施的区域经济发展手段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在实践中,都充分依靠和运用法治化管理来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吸取发达国家区域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区域发展的法治建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刘炜  李郇 《人文地理》2012,27(2):107-112
众多区域技术创新的研究案例表明,非正式的制度和联系是区域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回顾了经济地理学在区域技术创新的非正式制度和联系方面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发现"创新环境"、"非贸易相互依赖"、"地方传言"和"企业衍生"等理论虽然提出并探讨了区域技术创新的非正式制度和联系的属性和特征,却对这种非正式制度和联系的形成原因和影响机制的分析相对较少,对其空间尺度的研究也过度集中于区域尺度。由于当前我国大多数区域内部企业之间的创新联系大部分仍以非正式联系为主,因此对于区域技术创新的非正式制度与联系的形成原因、影响机制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的进一步研究,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方面的若干问题 ,认为历史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演变性、结构综合性与有用于世的目的性 ,前三点也与构成其研究内容的空间、时间、部门 (专题 )三大要素相对应 ,其理论体系中除了包括历史自然和历史人文地理诸分支外 ,还应包括区域综合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地图学、应用历史地理学。尽管历史地理学界已普遍认为历史地理学应该属于地理科学 ,但实际上其却多作为历史学的专门史而存在着。本文分析了这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状态的形成原因 ,并希望经过长期努力 ,把历史地理学建设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相似文献   

10.
边界效应与跨国界经济合作的地域模式——以东亚地区为例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汤建中  张兵  陈瑛 《人文地理》2002,17(1):8-12
边界是划分不同政治实体及其管辖地域的政治地理界线。国际边界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屏障和中介两种效应,并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从跨国界经济合作的角度,可划分出封闭型、半封闭型和开放型等边界类型,不同的边界类型对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不同。边界效应在空间维上是可变的,通过空间扩散向腹地外延。文中图示了核心腹地、紧密腹地和边缘腹地三种类型。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推动下,开放型边界逐渐增多,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发展,成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本文以边界经济合作发展迅速的东亚地区为研究样本,提出了边界跨国界经济合作的3种基本地域模式,即通道模式、贸易口岸模式和开发区模式,并探讨了各自在边界经济合作中的发展内涵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区域经济地理研究与区域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丁四保 《人文地理》2002,17(2):86-89
区域经济地理学在我国是一个受到特别重视的地理学的一个研究方向,文章讨论了西方和苏联地理学中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情况,和在我国得到特别发展的条件,认为与中国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特别的关系。文章对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做了回顾,列举了这个学科在基础理论上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认为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即包括劳动地域分工、经济地域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区域化等。文章认为,我国丰富的区域经济生活实践将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并提出了学科在跨学科方向上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淮海经济区城市空间影响范围与城市经济区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因子分析法求取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的综合实力指数及等级划分。根据城市综合实力指数和等级划分,选取4个一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然后运用断裂点公式计算中心城市与邻近城市的空间影响距离。再根据空间影响距离划分各中心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最后以城市经济影响区为基础,综合考虑各城市的区域特征、发展潜力、现有经济规划、历史习惯和人文特征,确定城市经济区界限。研究淮海经济区城市经济区形成和划分的目的是指明各城市在整个区域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了解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普军  阎小培 《人文地理》2004,19(3):26-30
专业镇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珠江三角洲是专业镇集中地之一,不仅数量众多、类型丰富,而且规模大,其“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方式与超10亿元的经济规模引起了政府与学术界的重视。本以佛山市为例,在对佛山市专业镇进行空间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专业镇的产生及其本质,分析佛山市专业镇形成的动力机制、类型与发展阶段,总结了佛山市专业镇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政府与企业分别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理论是近年来在学术界及政策界影响较大的理论之一。但产业集群理论仍是发展中的理论,在国外有很大的争论。本文介绍了西方学者对产业集群的争论,重点分析了产业集群空间界限及划分、产业集群与产业演化及区域发展、产业集群与全球化及产业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评述。  相似文献   

15.
干旱区流域经济分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在阐述流域经济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我国进行干旱区流域经济研究的重要意义。详细分析了我国干旱区流域经济的一般特征,即:生态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错位,流域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流域经济中心在历史上发生了变迁和流域经济的简单性等。指出干旱区流域经济实质上是干旱区流域生态经济。最后提出了干旱区流域经济应开展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6.
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的构建:怀化个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志明  易夫 《人文地理》2008,23(3):74-78
省际边界区域应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培育区域增长极,扩大边界区域"中心市场"的质量和数量,发挥省际边界区域的扩张效应,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怀化具备成为湘鄂渝黔桂省际边界区域的中心城市的前景,应积极推动边区经济协作向深层次发展;加快发展步伐,构建区域增长极,大力推动企业跨区兼并、收购和联合,制定政策法规,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农户经济的空间差异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建刚 《人文地理》2002,17(3):63-65
西部不同地带生态条件的优劣差异决定了西部地区农户经济的空间差异,劣等、中等、优等三类生态条件相应地发育出贫困、温饱、富裕三类群落的农户经济。西部各类农户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困难,贫困群落农户脱贫面临人口压力大与生态环境脆弱矛盾突出,及农户人均财政负担重,财政支农能力差的困难,已得温饱的农户面临收入与文化素质低、可带动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少的困难,富裕农户面临生产要素流失严重,制度创新滞后的困难。由政府主导,以多种手段、方式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扶持建立农业合作经营组织,促进已得温饱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制度创新推动富裕农户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应采取的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18.
结合黄土高塬沟壑区的自然地理特点,以陕西淳化县为例,分析黄土高塬沟壑区小流域村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两沟夹一塬"单元是黄土高塬沟壑区基本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组织系统。提出应以城镇发展为核心,逐步形成适合于地域特征的"枝状"村镇体系空间结构体系;应对分散的村镇适当迁并,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效益,逐步形成黄土高原沟壑区"大分散-小聚合"的村镇体系格局;应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的,加强轴线地带非城镇化地区的空间管制。  相似文献   

19.
环渤海经济区将成为我国跨世纪改革开放的热点,这无疑对深居内陆地区的山西经济腾飞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山西在环渤海经济区中的战略地位、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山西经济上新台阶的综合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础设施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应用生产函数法和我国19962000年度混合数据,从全国各地区的层次进行分析,估计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以及不同地域的显著性差异。得到的估计结果是基础设施投资的人均GDP产出弹性为0187;不同地域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了有关的研究文献;第二部分应用生产函数建立模型进行估计;第三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