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秉琦是中国考古学的一面旗帜,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考古学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苏秉琦创建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和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道路理论的过程本身,就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考古学派的过程。以两论为代表的苏秉琦学术思想,是指导中国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也是中国考古学派形成和存在的重要标志。在没有出现新的能够超越它的理论或学说以前,中国考古学仍然处于苏秉琦时代。  相似文献   

2.
童明康 《四川文物》2022,(4):113-120
2019年10月12日,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苏秉琦与中国考古学:反思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于北京大学举行。会议以纪念苏秉琦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为契机,诸多学者就苏秉琦先生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展开交流,其中笔者针对苏先生提出的考古学“中国学派”及中国文明起源问题进行了讨论。考古学“中国学派”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中国已有一批较系统的、扎扎实实的田野工作经验和原始材料的积累;第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已初步形成;第三,已培养出专业人才队伍。关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苏秉琦先生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应是多元的;中华文明的诞生与发展具有其独特性;对文明要素的认定要有自己的独特看法;研究中国文明起源时需要系统地研究遗迹遗物组合;文字对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十分重要。总之,中国文明起源有自己独特的道路,应当下大力气探索,这也是“中国学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苏秉琦晚年的学术研究主线,正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修订于80年代中期,调整于90年代初,而最终确定为国家起源(即文明起源)和民族文化传统.苏秉琦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种种论述,都是为了实现他的学术研究目的而进行的种种探索.  相似文献   

4.
深切悼念苏秉琦先生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苏秉琦先生,因病于1997年6月30日1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苏秉琦先生作为当代中国考古学导师,他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2014年陕西榆林寨峁梁遗址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寨峁梁遗址是陕北地区龙山时代一处小型石城聚落,出土遗物丰富,考古学年代明确,测年结果显示其主体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揭露面积较大,是目前晋陕高原上揭露最为完整的龙山时代石城聚落,是龙山时代聚落考古分析和社会结构探讨的重要考古学材料;遗迹保存较好,是复原河套地区龙山时代先民日常生产生活的有力物证。  相似文献   

6.
苏秉琦晚年围绕"国家起源和民族文化传统"这一研究探索的核心内容,创建起一个有关中国国家起源与发展的全新的学术体系。这始自1979年苏先生布局在张家口一带进行的考古探索,初衷是从考古学角度探索五帝时代前期黄帝时期的史实,后却在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晚期获得突破。然而1989年之后有悖中国古史传统的文明起源研究到处漫延,对此苏先生向大家悉心提醒与告诫,最终发出了学科发展方向"转轨"的要求。苏秉琦晚年进行的考古学研究与探索,始终围绕着与探索国家起源有关的中国古史。这是苏秉琦晚年考古学研究探索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怀念中国考古学导师苏秉琦先生谢飞自我涉足考古学领域,苏先生已是声名显赫、小字辈不敢奢望接近的大学者。此即他正在实施他的伟大构思区系类型学说。后来,听说苏先生故里是河北高阳,与我老家相距咫尺,亲切之感油然而生。首次拜见苏先生我第一次见到苏先生是十年以前...  相似文献   

8.
陈伟驹 《考古学报》2021,(2):177-192
目 次 一 夏鼐对"中原中心论"的判断 二苏秉琦中国文化起源"多元说"初步形成 三 五批碳十四数据对"中原中心论"的冲击 四 夏鼐和苏秉琦的中国文化起源"多元说"最终形成 五 从世界史前考古背景看夏鼐和苏秉琦的贡献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学界对于中国文化起源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中原中心论"转变为"多元说"[1].对于这一转变,学术界多强调苏秉琦的贡献,其中公认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是其1981年发表的《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2],而夏鼐对这一研究的贡献目前强调得还不够[3].实际上,早在1977年夏鼐已认识到中国新石器文化起源的多元性[4].而夏鼐最早跳出"中原中心论"的框架,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认定为不同的文化类型的认识,更可追溯到1962年[5].  相似文献   

9.
《文博》2019,(5)
陶寺2002ⅡM22等墓葬的年代在"龙山时代之后和二里头文化之前",而不是"陶寺文化中期偏晚",随葬的双耳罐表明陶寺遗址有一个时间不长的双耳罐流行时代。这对于研究龙山时代晚期和夏代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考古学文化格局,以及陶寺遗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构成,将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晋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晋文化研究的缘起晋文化作为一个考古学文化来研究,是七十年代初,我陪苏秉琦先生踏查沁水县下川旧石器遗址时由苏先生提出来的。十多年过去了,回忆当时我对晋文化的概念及其渊源、内涵、特征的认识,很是肤浅和贫乏,只是在苏先生的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新阶段——《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读后张忠培(故宫博物院·吉林大学)文头的话:发出此稿时,以毕生精力奉献给考古学研究与教育的杰出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已于1997年6月30日一时三十分停止了思想,享年八十八岁。在中国考古学的历程中,这位老...  相似文献   

12.
杨林旭 《南方文物》2022,(3):248-255
苏秉琦有关中国古代社会演进的古文化古城古国“三历程”理论,是当前中国文明起源研究工作中最有影响力,也最具争议的学说之一。此前有学者就三历程理论的逻辑结构与概念内涵等方面的疏漏之处进行了极具反思性的批驳。然而,从苏秉琦考古学实践本身来看,三历程理论最初实际是作为考古学中实践文明起源研究的方法被提出。从内涵来看,古文化古城古国并非严格意义上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而是既有先后、又有包含,其本质是连接考古学遗存与人类社会的“桥梁”。三历程理论与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共同作为方法论,与古国一方国一帝国“三部曲”;裂变、撞击、熔合三模式等一起,构成了苏秉琦全部的文明起源理论体系。尽管这一理论当前已被解构为更多更细致的相关研究与理论方法,但其研究思路仍有可供当前学者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考古学建立之初,不免材料不足并有先天局限,但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壮大,其对中国上古史之重建的作用日益显现。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旧古史系统进行了摧毁性的批判,傅斯年、李济等人继之而起,开辟了重建之路。傅斯年为重建中国古史提供了体制保证并指明方向,李济则在理论和方法上提出了系统的方案。然而,李济等人限于当时条件,具体实践工作并不理想,而中国大陆考古学者们则做出了切实的贡献。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田野考古学取得极大的成就,苏秉琦等学者据此提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和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说",中国上古史重建已进入切实展开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考古学学科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已不再仅仅陶醉于各种重大发现的轰动效应,而更为关注考古学的理论建设、方法探讨和考古工作者进德修业的时代要求.对此,那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深厚理论造诣的专家学者在想些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访问了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严文明教授.我国史前考古与《起源》的东方续篇最近,在“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上,苏秉琦先生提出了重建中国史前史的任务,在考古界引起很大反响.请问这一任务提出的具体背景是什么?苏先生提出要重建中国史前史,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当时,白寿彝先生主持编写一部数十卷本的《中国通史》,其中史前部分叫《远古时代》.他把这部书委托给苏秉琦先生,  相似文献   

15.
瓦店遗址自1 980年代初以来,已经进行了四轮十数次考古发掘.这处位于潁河中游的龙山时代遗址,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大型学术项目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多学科研究思想和新的科技手段被不断应用到该遗址的发掘过程里,不仅将考古学研究领域大为拓展,而且为探索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原地区的经济技术、社会精神文化发展水平,文明形成过程中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发掘者认为,该遗址的龙山时代中心聚落的确定,大型环壕和祭祀遗迹群的发现,以及垄断性高档遗物的出土,再联系到文献记载的夏之阳翟钧台均在禹州,表明这处遗址很可能与禹、启的阳翟城或钧台之享有关。  相似文献   

16.
惊闻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我们敬爱的导师苏秉琦先生,于6月30日不幸病逝的消息,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顿时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苏秉琦先生的逝世,是中国考古学界的巨大损失,从此,我们失去了一位在学术研究上极富建树的考古学学科上的领路人,失去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良师。苏秉椅先生是新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考古学上创立了许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说,创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考古学基础理论,是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开拓者。苏先生在考古学领域开展的探索古文化、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重建中国史前史等重大课题的学术研究上,起…  相似文献   

17.
从考古学角度研究中国古史,是苏秉琦晚年学术研究的主要奋斗目标,但明确提出考古学研究要直接面对中国古史,则是在他论述了重建中国史前史之后.1992年9月苏秉琦在<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一文中全面阐发了构建中国古史框架的重要学术思想,提出了中国国家起源发展经历了"古国--方国--帝国"三个阶段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宏观认识,肯定玉器的出现作为"上万年的文明启步",辽西地区由民族向国家发展的转折点的时间在距今七八千年,开始将红山文化"坛、庙、冢"等遗存的文化性质确定为早期城邦式原始国家,即古国,并将陶寺文化的社会定位于方国进而又改定为古国.  相似文献   

18.
寨峁梁龙山文化遗存的文化内涵与以石峁遗址为代表的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相似,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与地层学的方法,将寨峁梁遗址的龙山文化遗存分为关系密切、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相对年代为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较早阶段,热释光测年的绝对年代距今约4300-4200年;第二阶段相对年代为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的中期发展阶段,热释光测年的绝对年代距今约4000年。  相似文献   

19.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就从事考古工作,是我国近代考古学的开创者之一,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在先生的六十余年考古生涯中,他不仅是一位学术造诣深,为中国考古学作出贡献的考古泰斗,也是一位执教育人、桃李满园、师表流芳的一代宗师。苏秉琦先生旦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做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在北大学习期间乃至后来到湖北一I:作,都常常得到苏先生的谆谆教诲,这一切都使我难以忘怀。此刻悼念先生辞世,亲身经历的一些往事便历历在目。一、良师的…  相似文献   

20.
吴晓筠 《华夏考古》2005,(1):96-101
本文由西方对"原史时代"的界定,讨论中国原史时代的定义,以及考古学在原史时代研究的地位.由西方对原史时代的定义考察中国古史,认为中国的原史时代的时间段应定于文献所记载的夏至西周晚期,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至西周晚期;而中国原史时代的研究工作是对以中原为中心,兼及与之有联系的各种族群、文化进行全方面的、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