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4.
本文对两周金文各种类型的器主曰开篇铭辞进行了全面梳理,重点探讨了跟爵位世袭有关的铭文,指出这种铭文在西周晚期曾是器主承继世袭爵位祭告宗庙时普遍采用的一种铭文写作格式,对这种格式的来源、形成、发展、消亡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同时对关于墙盘、逑盘为家谱的说法作了修正. 相似文献
5.
岳冠林张淑一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1,(2):63-70
从西周到春秋,“丁亥”一词逐渐由记录时间的实际用历转变为吉语,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是在青铜器由铭记重大事件的宗家重器转变为大众器物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忽略了干支记载时间的作用,而转为追求它的吉祥寓意,代表强盛、壮大的“丁”与代表收获、丰收的“亥”组合成的“丁亥”,成为繁荣昌盛的代名词和周人的偏好. 相似文献
6.
文章收集了37件两周时期装饰人物形象的青铜容器,依据人物形象特点将其分为两大类,刖人形象类和人物器足类,并简要分析其特征。在借鉴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前提下,试窥探两周时期人物形象装饰之渊源。从人物器足类器物的出土数量、分布地区、器物形制、传播途径等方面,得出人物器足类装饰风格在西周晚期于山东地区较为盛行,此类装饰风格通过婚嫁、交流等方式传播于山东以外地区。 相似文献
7.
女权社会主义是当前西方社会主要的政治思潮之一,其争取彻底实现男女之间的性别平等的理论主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仍然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实,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男女双方只有互相取长补短,建立平等合作的两性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妇女解放,切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小邾国与胙国是姻亲国,邾友父鬲是小邾君为其嫁为胙国夫人的女儿制的媵器,本应随其女儿陪嫁到胙国,而却随葬在小邾国贵族基地.邾友父鬲和1号墓的年代为春秋早期,胙国被灭也在春秋早期.二者年代相同,绝非偶然巧合.其原因应与胙国灭亡的重大变故有关.当时邾友父的女儿很可能未及出嫁胙国就灭亡了,也可能已经出嫁到胙国,在南燕兼并胙国时为避难而逃回到母国,同时也把媵器带到了娘家,或仅仅是把媵器转移到了小邾国,后因胙国灭亡,媵器便留在了母国,为其兄弟亦即第二代小邾君所得,到第二代小邾君或其夫人去世时,便把这些媵器随葬在墓中.如果此说不妄,则又可反证胙国灭亡的更为具体的年代. 相似文献
9.
两周之际的中原地区,本已经消失的爵、觯、方彝、尊等青铜酒器,又以明器的形式重新出现在曲沃晋侯墓地、平顶山应国墓地、三门峡虢国墓地、韩城芮国墓地等姬姓高等级墓葬之中,本文试论这一回潮现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女权,在本文中为女子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或者说是女子从传统桎梏中的解放。在中国鼓吹女权思想的先驱中,康有为无疑是最杰出的一个,在其代表作《大同书》中,女权思想部分\"去形界保独立\",约占全书七分之一,集中论述了他的女权思想。他不仅是女权思想最早的倡导者,同时也是女权思想理论的集大成者,这一点却常常因为康有为的其他方面的成就而被掩盖。本文拟针对康有为的女权思想的现实根基、内容加以论述,并谈谈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由新出金文资料及相关事例可知西周金文中普遍存在异人同名现象。而望簋与师望诸器、师汤父鼎与仲柟父诸器这两个典型例证则显示了以往西周铜器断代研究中忽视异人同名现象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在铜器断代研究中运用人名系联法时,应该充分重视异人同名的可能性,尽可能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两周金文中的繁与繁阳,是全然不同的两个地名:繁为东土地名,似在今山东汶、泗之间,繁阳则为南土汝水流域地名,在今河南新蔡一带。甗铭文所记周王命令出使于繁,班簋铭文记录穆王令毛公掌管繁、蜀、巢诸地,均与西周早期王朝东土经略有关。汶水流域是中原王朝东拓的交通要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是今人梳理商周东土拓殖史的要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同义词连用现象是古汉语复音词产生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动词又是词汇中较大的一宗,本文就两周时期金文中的动词同义词连用现象做了一些考察,这些对我们正确理解两周时期的铭文内容都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在湖州安定书院地段的河床上出土了两件青铜牺尊。其中一件的腹底孔盖板上刻有皇宋州学宝尊铭,系北宋时湖州州学释奠先圣、先师之祭器,也是反映宋代地方祭器制度的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西周金文赏赐物甲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根据铭辞文意和诸赏赐物排列规律,推测传统释为盾的一些形体应为甲;并对甲、盾二字在西周金文中的演变做了较为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16.
17.
18.
皇后妆奁的筹备是清代皇帝大婚的重要内容,诸多机构参与其中,这使得皇后妆奁成为仪式最为隆重、规模最为宏大的嫁妆。本文通过对同、光两朝皇帝大婚档案中有关皇后妆奁资料的梳理,力图揭示清代皇后妆奁的筹办、构成及特点。 相似文献
19.
作册般铜鼋铭文新释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射,与获、贯射四、无废矢一样,在当时都是记录射礼的专门术语或固定句式,也是射礼文辞有别于田猎文辞的显著标识;铜鼋既是铭功的庸器、展示商王射艺的实物模型,也是颂扬商王射技武功的纪念物,三者并不矛盾;铭文记载了同一日王所举行的弋射和射鼋两种射礼;当时可能是把鼋悬挂在两个立柱之间作箭靶的,这说明商周时代的射礼曾经历了一个从田猎竞射到射牲、再到射侯的发展历程,而铜鼋所反映的正是由实射动物到射侯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