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锦绣 《历史研究》2023,(1):73-98+221
唐代散官番上制度确立于贞观十一年,番上的散官限六品以下。高宗龙朔二年新增封爵等获散途径,散官番上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唐前期文武散官番第、番期有五品以上和六品以下之别。散官番上一方面起到培训候补官员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选官人数膨胀带来的铨选压力。唐前期散官番上制度在保障国家政令传递、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缓解政务运作压力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北宋前期最高级别的赠官是同时赠爵与赠职事官,宗室近亲一般会赠爵。太祖、太宗以及真宗咸平时期,有庶姓赠爵者。现任宰相、枢密使赠两官,仁宗中期后,曾任宰相、枢密使者赠一官或赠两官。使相、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尚书以上、三司使、节度使、留后、观察使、统军、上将军以及内臣任都知和副都知者,通常赠一官。北宋前期赠官的主体是高级品官。除此之外,潜邸旧僚和经筵官也可以赠官。赠官与政治挂钩,皇帝会给特殊人员赠官以示奖劝,也会惩罚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而剥夺其赠官。北宋前期的赠官制度,体现了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强化,赠官与皇权紧密相关是赠官制度的一贯特点,地方官无制度性赠官所体现的中央集权强化倾向在宋元丰改制后以及元明清时期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3.
桂林素有文化古城之称。古代桂林的文化教育,颇具特色,是桂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桂林古代的文化教育,史志记载颇多,而分布在桂林各风景区和大街小巷的各种石刻,亦有不少记载,而且是原始材料,更显珍贵。本文拟就现存的桂林石刻,对有关桂林古代文化教育(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资料作粗略的钩沉,以求抛砖引玉。一、学校教育桂林去代的学校教育,主要指府学和书院。(一)开创时期的唐宋学校教育桂林学校教育首创于何时?记载阙如。而镌刻在独秀峰石壁上的唐.郑叔齐《独秀山新开石室记》,对此有所记载。据该碑所述,南朝刘…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武汉是一个火灾多发的"火龙地"。旧时武汉人烟稠密,市井繁华,店铺鳞次栉比,房屋错落相连,但也为火魔的肆虐提供了便利。火灾频发之因古时武汉多火灾,人们怀疑是火神作祟,"不知尽力于人事,而徒知托庇于神明"。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武昌军节度使牛僧孺,在鄂州(今武昌)建宋大夫庙,祀火精宋毋忌(传说中的火仙),以祈祷消除火灾。汉口也建有祭祀火神的庙宇多处,其中最著者为清顺治年始建的四官殿(在今汉口四官殿码头一带)。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爬梳墓志材料 ,结合历史文献 ,对唐后期河北道北部地区屯田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与唐前期相比 ,后期本区军镇的生产性质明显加强 ,出现生产与防御并重的局面。除军镇屯田外 ,本区还存在以民户为劳动者的非军镇屯田——民屯 ,但以军屯为主。后期本区屯田的地理分布 ,北边一线西起文德县的雄武军 ,中经妫、檀、蓟诸州 ,东至平、营二州 ,南至涿州。在此区域内 ,屯田分布的特点是 ,妫、檀、蓟、平、营诸州屯田生产明显高于民间耕地水平 ,幽、涿二州民间农业生产高于屯田。这种地域分布特征的形成有其地理与历史的原因。后期幽州节度使的士兵主要来源于本管州县 ,军镇屯田的劳动者为来自军镇附近的土兵。土兵长期屯田防守 ,在屯田之所有了田地住宅 ,世代定居下来。部分屯田土地转变为土兵的私有土地 ,军镇屯田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刻书,一向有官刻、私刻和坊刻之别,三者并存发展,并以官刻为主线。官刻图书系指各个历史时期的国家行政机关主持、出资承办的图书。它包括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官刻书始自唐、五代以迄清朝,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由于中央官刻图书集中体现了统治者的旨意和国家的文教政策精神,起着指导和影响全国各地的出版和教育的作用,因此,一直为历代学者所重视。清代中央官刻图书在近三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清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而呈现出一个辉煌的历  相似文献   

7.
唐代前期地方上没有独立的治安管理体系和负责人,州县的捕盗工作需要军人参与。县一级虽由县尉负责追捕盗贼,但并非专掌。唐代中后期,随着专知官的出现,县尉中分判盗贼事务的尉开始被称为捕贼尉,逐渐专掌一县治安。但是由于县尉缺少下属人力,军镇势力又日益增强,晚唐五代以来基层治安管理事务遂变为镇将负责,县尉或置或废。宋初复置县尉,同时将原属于镇将统领的弓手交由县尉管理,县尉和巡检所属成为维持基层治安的专门武装力量。唐、宋《捕亡令》中与地方捕盗相关的法令的差异,反映了唐宋间基层治安管理方式的变化,其背后体现出唐、宋县级政务运行机制的不同。而军镇力量的消长则成为这一变化的契机和动力。  相似文献   

8.
唐初,东突厥是唐朝边疆经略的重点。由唐对东突厥册封与授官的四次转化,可以看出双方关系的变化。唐高祖时期东突厥强势,唐与东突厥从无封授发展到虚封;唐太宗灭亡东突厥汗国后,将虚封突厥转化为实职授官,这是唐与东突厥封授关系的重大转变;将突厥回迁后,为了提高其首领威望,唐太宗又将授官转化为册封;贞观末年突厥余众叛乱后,册封被迫转化为授官,突厥首领思摩被正式纳入唐朝中央官制系统。在这四次转化过程中,封与授、封授级别、封授性质、封授目的、封授后的结果都不相同。封授是衡量唐与东突厥关系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根据吐鲁番台藏塔新出《永淳三年历日》和其他文献材料,唐代早期历日应定名为“历日”,而非“具注历日”。“历日”作为历书的自题名一直使用到唐武宗时期,自唐僖宗时期以后则使用“具注历日”。唐前期官颁历日历注中已有吉凶宜忌的内容,全国范围内的历书形制基本统一,这种形制一直延续到敦煌吐蕃和归义军时期。  相似文献   

10.
唐代行宫考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唐一代,广建行宫.考诸史籍,关中之外的唐代行官约有27座,其中6座绍 继隋代。除了奉高官位于河北道和晋阳宫、龙池宫、汾阳宫、飞龙宫位于河东道,其余的关外唐 代行宫皆在河南道,这是因为洛阳是唐代陪都,河南是唐代都江之地。  相似文献   

11.
在南阳市博物馆,常年向观众展示一座古代大型双面空心砖浮雕照壁.这座照壁建于清顺治十年,原址在南阳老城内的清代府学(又称黉学)前,"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拆除,由南阳市博物馆保存,1978年移建于现址.由于该照壁的主题浮雕是"鲤鱼跃龙门"图案,所以人们称之为"龙门照壁",又因古代府学、州学、县学都按规制建有大成殿,以纪念和祭祀至圣先师孔子,人们又将这座照壁称之为"府文庙照壁".这座府学照壁,所雕图案构思巧妙,雕塑技法娴熟,用笔洗炼,线条流畅,用写实与夸张、比喻及想像结合的表现方法,以透雕与浮雕相穿插的雕塑技巧,把不同题材揉为一体,给人以豁朗洞达、清新逼真之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为我们研究封建儒学教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唐长安官、私庙制及庙堂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品官员立庙奉祖历朝历代均有成规 ,唐代仍然如此。这种立庙制度大致可分官立与私立两种。官立庙堂为皇室宗庙 ,如赠皇帝、太子、皇后庙 ;私立者为品官自立。由于长安乃国之首都 ,是皇族及高品官员集中之地 ,故也是官私庙堂集中之地。其制度主要来源于宗庙制度。地理分布上 ,官立庙堂分布规律反映出统治阶级等级、亲疏关系的差别。百官家庙的地理分布上则表现出 :唐前期多分布在近城里坊 ,唐后期多集中街西及城南四坊较荒僻之地。由于长安人口的膨胀 ,唐代官员多于城北近城地段营宅 ,城南偏僻之处立庙 ,导致官员宅、庙分离制度上的变迁 ,有异于汉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出土于正定县中医院的《真定路学乐户记》碑,此碑由元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玄撰文,介绍了元代真定府学的礼乐教育情况,是研究元代礼乐制度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延安新出入唐吐火罗人罗何含墓志记载了罗何含家族的世系和罗何含本人的仕宦经历。罗何含祖父祁斯作为吐火罗大首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随吐火罗叶护入华援唐,乱平赴长安担任唐禁军将领。罗何含之父罗殷在河中的朔方军担任武将。罗何含作为朔方军子弟在河中成长,在唐廷削弱河中镇后转往延州安塞军发展,被出于朔方军的军使李如暹、李良僅父子重用,在安塞军中逐渐升为都级武将,参与防御吐蕃及调解党项部落矛盾,见证了中晚唐唐廷对于朔方军的肢解、吸纳和当时复杂的西北边境局势。  相似文献   

15.
唐代吏部宏词科考诗、赋和议论等"三篇",与进士科试诗、赋、策论的内容和评判标准十分相似,以致此科及第者几乎均为进士科出身。宏词科考官主要由吏部官员主导,皇帝临时选任尚书省其他五部侍郎、郎中、员外郎与吏部侍郎等同考,考官多为进士及第者。唐代宏词科设置之初是吏部为了解决"格限未至"的才能之士迁转问题,后来变为及第进士赖以解决释褐问题的最重要科目。唐后期宏词科考试为"士林华选",从及第进士中"优中选优",释褐校书正字、畿望县尉、两府参军等基层官中的清要官职,或入幕使府,重点培养,"以备将相之任"。其中释褐校书郎者最多,入幕使府者其次,释褐畿县尉最为清显;而释褐人数最少的两府参军者入相率却最高,释褐畿县尉者次之。唐后期及第进士再登宏词科者,其释褐官的品秩高低和职望清浊,往往决定其能否入仕清望官,与其问鼎相位的几率成正比。  相似文献   

16.
北宋定鼎中原,以开封为国都,其皇宫本于唐宣武军治所。后周世宗时因其规模狭小曾进行过修建,但“犹未如王者之制。”所以宋太祖赵匡胤在立国之初即按照洛阳皇官进行扩建皇宫的扩建旷日持久,规模宏大,不仅包括皇宫东北、西北隅,而且其南部之上方寺也属扩充之列。经过这次扩建“呈居始壮丽矣”,初具了大朝皇宫的规模。但比之洛阳宫殿仍嫌逊色。所以整个北宋时期屡有修葺,其规模不断扩展,到北宋末年包括延福宫在内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了。在对北宋开封城的研究中,皇宫的复原及其位置确定是很重要的课题,经过学者们  相似文献   

17.
话说雷锋塔     
五代吴越立国,凡五传。钱鏐以“盐盗”、乡勇出身,由偏将而至领一州之军,与黄巢的农民军为敌,先后翦除刘汉宏、薛朗,继之剿灭董昌而平两浙。公元902年,大唐天子封越王,两年后被迫再封吴王。唐亡,钱谬归附后梁,终得吴越王封号。其毕生事迹颇隆,尤以不惜工费大力兴建海塘、闸堰,造福于两浙十三州之地,  相似文献   

18.
金朝礼部官员之民族成分涵盖金朝境内女真、契丹、奚、汉等族,而各族在金朝礼部官员之比例不尽相同,礼部长贰官整体上是以汉族为主体,但从时间上来看,金朝前期礼部长贰官以辽、宋降臣为主,中后期则以金朝自身培养的人才为主,尤其是后期礼部长贰官中女真族人数逐渐增多,这是金朝礼部长贰官民族构成的最大特点。此种现象与金朝的用人政策、各族文化发展水平等有相当密切的关系。金朝初年实行"借才异代"政策,使得大量辽、宋降臣进入金朝官僚体系。中后期,由于科举、教育制度逐步完善,金朝本朝培养的人才大量涌现,尤其是女真官学、科举的建立,使得金朝女真族文化素质得到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9.
冰川 《福建旅游》2005,(6):50-52
2005年4月15日下午 晴 东方军司令部旧址 从九龙潭景区游览后就匆匆赶往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旧址。旧址座落在泰宁县城关西郊的罗汉寺内,这是一座建于唐末五代初年的古老佛教寺庙。木房二进结构。1933年7月中共临时中央为实施“两个拳头打敌人”的方针,决定由红三军和十九师组建东方军入闽作战。  相似文献   

20.
一、“永徽中 ,黑齿常之戍河源军。有狼三头 ,白昼入军门 ,射之毙。常之惧 ,求代。将军李谨代常之军 ,月馀卒。”按 :“永徽中”误。黑齿常之 ,《旧唐书》卷一○九、《新唐书》卷一一○有传。原为百济将领 ,高宗龙朔三年 (公元 6 6 3年 )降唐。仪凤三年 (公元 6 78年 ) ,从击吐蕃 ,进为河源军副使 ,后进为大使 ,在军七年。永徽 (公元 6 50— 6 55年 )时 ,黑齿常之尚未降唐 ,故《旧志》作“永徽中”显误。永徽 ,似为“永淳” (公元 6 82— 6 83年 )之误 ,则与其传中所记在军七年之时间稍相符合。后《新唐书·五行志》沿袭“永徽中”之误。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