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年之际 ,甘肃人民出版社对甘肃境内收藏的敦煌汉文文献进行普查、鉴定、整理、拍摄 ,结集出版了《甘肃藏敦煌文献》一书。本文对书中文献来源及特点 ,与混其中的疑伪品未收入此书的赝品作了述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敦煌藏经洞封闭年代、原因和发现过程,以及敦煌文物的流散、收藏情况进行了简要陈述和列举,为敦煌学的研究提供了线索和资料。  相似文献   

3.
莫高窟第3窟壁画是研究莫高窟晚期壁画艺术面貌的重要遗存。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造型样式,即同一种形象有不同的造型特征,如"世俗化"的人物形象、从"神格"到"人格"的毗那夜迦神像、异样的飞天造型等艺术风格都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这种"中国化"突出了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更加说明了元代工匠不束缚于传统壁画的造型模式,艺术上进行圆融创新,同时还构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繁华景象。  相似文献   

4.
自清末以来,在敦煌及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唐写本《论语郑氏注》、《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音义》等《论语》注本,学者们通过对这些《论语》注本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新见解。  相似文献   

5.
金申 《中原文物》2006,(5):66-70
云冈20窟佛像的图样来源属于犍陀罗-凉州系统佛像,其坐像的衣纹形式在昙曜五窟中别具一格。至云冈第2期即太和时期,以20窟佛坐像为范本的石窟佛像和单尊铜石佛像盛行一时,确立了太和时期独具特色的佛像形式。  相似文献   

6.
袁頔 《西夏研究》2020,(2):83-89
莫高窟第76窟内的八塔变图像出现于宋初时期,其粉本应是中印佛教交流过程中由印度僧人传至敦煌的。而这一题材绘入洞窟时正处在敦煌末法思潮盛行的背景之下,作为正法象征的八塔变壁画蕴含了信众渴求佛法不灭的心愿。同时,莫高窟第76窟作为大族营建的家窟,具有举办佛事活动的功能,八塔变与窟内其他题材的相互联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信众的信仰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龙门路洞调查报告》的第二部分,着重对路洞的雕刻题材、洞窟开凿的时间、窟主及其建筑的艺术风格、特点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8.
敦煌学内容“博大精深”。本文选择“博大”切入论题 ,从见诸史料记载的古代标点符号、财务会计学的“四柱结算法”、“市声吟叫辞”、石油和煤油、硬笔书法等的最早应用 ,纠正了过去在这些方面存在的讹误 ,为修正中国文化史有关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敦煌文献中保存了许多唐五代时期地方各级水利官吏的设置运作状况记录。唐代前期设都水令,为当时敦煌“统以千渠”的最高级别水利官员。中唐吐蕃统治时期设“水官”“部落水官”以及“水监”“部落水监”“地方总水监”。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专设水司,长官为都渠泊使,下设多名水官。敦煌绿洲四界及寿昌灌区分别设置多名有特殊责任的水官“平水”,以“平治水利”,平水“相量”为务。此外,每条灌渠、每座斗门均设渠头或斗门长,属基层一级。这套水利官吏系统层层负责,相互配合,有效保证了农田灌溉顺利进行。同时敦煌民间还自发地组织起一批“渠人社”,这对地方政府水利管理体系是有益的补充。研究历史上水利官吏系统及其运作状况,对今天河湖运行和治理管护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国藩 《西夏研究》2020,(1):98-108
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法藏本《敦煌二十咏》记载的三个古迹旅游景点都蕴含有《周易》哲理性,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刻的教化性:贰师泉景点蕴含乾卦艮卦哲理,李暠庙天水景点蕴含咸卦哲理,瑟瑟新疆和田玉景点蕴含渐卦哲理。特别指出西夏王朝对此传播方式,亦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麦积山石窟素以大量中国早期泥塑艺术品著称于世 ,其馆藏文物也非常丰富。本文简要介绍了该馆所藏文物的数量、种类、价值和一定数量的精品。作者认为这些丰富的藏品为研究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沿革及艺术价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是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思想界矛盾斗争的产物,是在陈翰笙领导的农村调查的基础上产生的,还与陈在中央研究院的工作受阻有关。它从1933年成立到1951年解散,工作重心和会址数度变迁,在各地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活动。该会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保持"合法性"是其在国统区生存的基本策略;中共对该会的政治指导是通过在其中工作的中共党员的自觉行动实现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是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吕馨 《南方文物》2012,(1):95-99
在众多辽代墓葬中发现的随葬金属面具与网络极大地激起了人们研究的兴趣。目前学界关于契丹族金属面具与网络的随葬这种葬俗的起源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主要有以下六种学说,它们分别是萨满教说,下嫁到萧氏皇家女子专用说,佛教说,金缕玉衣说,树葬说以及东胡说。同时,笔者认为唐代西域胡人覆面缠裹的习俗对契丹葬俗形成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综上所述,辽代的金属面具与网络正是这些因素共同碰撞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倍受各方关注.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大型实景舞台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重要栽体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效应.基于恩施腾龙洞<夷水丽川>实景舞台剧的实践表明,大型实景舞台剧确实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形式,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成功路径.同时,这种转型必须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必须与天然物质景观交融呼应,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郑滦明 《华夏考古》2004,(4):97-104
本文对近年发现的辽墓"出行图"壁画进行了分析.以为可分为两类,分别代表了辽国诸王和贵族以及汉官贵族的出行.这两类形制不仅在分布地域上有别,而且表现形式也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6.
在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松江府海塘图》和乾隆《太镇海塘纪略》中所附地图的比对,可知两图所载各县海塘长度的差异主要是由各自丈量尺度的不同造成。加之镇洋北岸海塘长度以及两图所示地域范围的差别,可以判定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的《松江府海塘图》绘制于乾隆十七年,该图更名为《乾隆松太海塘图》较为合适。《乾隆松太海塘图》是清代江南海塘的通塘体系形成之前最完整的一幅海塘图,图中所画内容反映了官方绘制江南海塘图"兵农并重"的特殊要求,是同类海塘图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7.
两宋宫廷储藏书画之主要机构为肇建于端拱元年(988年)之“秘阁”。学界目前对两宋秘阁之宫廷书画鉴藏机构鲜少涉及;然而在两宋历史的渐变进[1]程中,秘阁院址几经迁徙,其省舍建筑、规模设备、储藏库房、职事权限呈现阶段性之异动,凡此异动,微妙波及两宋宫廷书画创作机构之权力。审谛秘阁内部的发展变化,北宋初期的秘阁仅为书库,秘阁藏品搁置混乱;南宋秘阁以秘书省“经籍案”专掌藏品储藏管理,制订出一套科学管理方案及定期查验制度。南宋秘阁设备完善,功能亦由储藏至鉴藏,并进而取代、接掌了原归画院行使的六项职权,这指涉南宋秘府职事增多,被赋予之权限相对扩大,画师职事则反遭萎缩。以上变化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暨赖以支撑之外在条件,承载并推动了两宋秘阁职制地位之流变。北宋初期秘阁地位低落,然而一入南宋,华阁飞升,秘书省于皇朝政治体系中岿然杰出。南宋秘阁仰载皇权,书画藏品开放对象转为朝中官僚集团,鉴藏制度吸纳入庞大的官僚机构运作体系。作为官制的一环,当皇权集中,政局稳定,或出于帝王强烈的赞助意愿,秘府权限向上攀升,秘阁收藏之规模力度亦随势攀升,于是秘阁有效率地发挥其外搜、内藏之双向功能。  相似文献   

18.
论清末舆论放大现象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舆论放大现象最为集中的体现是报刊发行量的飞速扩张;之二是舆论界自身定位为监督政府,并形成了强大的公共领域;之三是受众由以官吏为主转向以社会公众为主;之四是社会各阶层更加注重报刊舆论。至于舆论放大的成因,一是新闻界推行的白话运动,二是政府的引导与推动,三是政府与民间合力促成的讲报、阅报机构,综合催发清末的舆论放大效应。清朝政府对之未予正视,结果致使局势一发而不可收拾,王朝统治也随之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9.
由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交流融合而培育出来的一代女杰承天太后,积极实施汉化政策。她没有停留在建章立制的层面上,而是着眼于推进契丹社会封建化的长远战略。这一战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圣宗皇帝的儒化教育,二是对官僚队伍的儒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焦作出土汉代陶仓楼系目前保存下来较为完整的中国秦汉建筑的实物例证,其种类多,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根据历年来相关考古报告和研究资料,并在实地考察部分馆藏作品的基础上,逐一对不同形制的陶仓楼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