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长体卷锋刀是商末周初的一种兵器,本文对各地出土长体刀的分布、年代、演变及相互关系作了较系统的探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殷墟北徐家桥制石工匠墓地中14座随葬有南方文化因素器物的墓葬进行研究,指出该人群在墓地内分布零散,历时较长,并同样从事石器生产或管理。他们虽已高度融合于殷墟本地文化之中,但还保留有部分自身文化传统,显示出作为都城的殷墟所具备的文化多样性与复杂性。故殷墟应仍有不少类似人群,需要今后更加深入的整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孙明 《中原文物》2020,(2):99-106
青铜觚最早出现于二里岗文化时期,盛行于殷墟文化,西周早期逐渐衰退并消失。铜觚圈足上的十字形镂孔与铸造过程中采用的泥芯撑有关,金属芯撑技术的使用开始于二里岗文化时期,殷墟文化时期金属芯撑的使用逐渐规范化。圈足上的镂空纹饰是商周时期铜器装饰手法的一种,圈足下端的条状缺口可能是铸造过程中用来定位的,但不能排除是装饰或者铜器的拥有者因某种特殊的文化习俗或使用需求而让铸造工匠刻意为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商周青铜面饰的用途及相关问题柴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商周时期的青铜面饰目前已出土多件,关于其形制、年代、分布及用途等问题我们曾拟文做过初步讨论 ̄①。由于该文篇幅的限制,当时未能对此种器物的用途问题做更为深入的探究。然而,青铜面饰在当时政治、...  相似文献   

5.
《文物》2015,(7)
<正>2012年4月,浙江省长兴县石泉村因工程建设发现了一组3座明代墓葬[1]。由于墓葬遭受严重破坏,且多件随葬器物已流散出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长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立即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出土了多件珍贵文物。其中M3出土的三足炉、贯耳瓶两件青瓷器,因其器形、胎质、釉色等特征与传世  相似文献   

6.
铜方尊是起源于商代晚期殷墟青铜文化的一种青铜酒礼器,最早出现于殷墟青铜器第一期,方形的设计与方鼎、方爵、方卣及陶方形圈足器、方尊形器有关,与圆形铜礼器相比,方形铜礼器的使用者等级更高,身份更尊贵。殷墟青铜器第三、四期,随着殷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交往,以及商末周初的战争与民族大迁徙,铜方尊传播至周边地区,西周早期,出现新的器形与装饰风格,西周中期发展至顶峰,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7.
以器体四隅为视点中心形成中轴对称的结构布局是商周时期方形青铜礼器的重要装饰方法之一,此类装饰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兽面纹玉琮,商代早期开始用于装饰方形青铜礼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继续存在,西周中期逐渐消失。统治者在设计铸造青铜礼器时刻意模仿被诸多氏族部落所认可的兽面纹玉琮,目的在于藉此笼络其他氏族部落势力,掌控宗教话语权,强化自身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8.
历年来元明墓葬、窖藏、沉船中发现了一批与官窑、哥窑特征相似的瓷器,被称为官窑型或哥窑型器物,对这批器物学者们有不同的认识。本文拟从器物造型与纪年器的对比入手,结合同出的其他器物,对这批官、哥窑型器物的年代、产地及性质等问题作出探索。  相似文献   

9.
格栏兽面纹爵出现于商末,流行于西周早期,主体形制及纹饰风格基本一致。出土铜爵的早晚关系、纹饰特征及安阳辛店遗址出土的格栏兽面纹爵范等证据表明:这类爵的生产地由安阳向洛阳、关中转移,并从这三处产地向周边地区传播。其产地转移应与辛店铸铜工匠随戈族贵族的西迁有关。此类爵的使用者多为殷遗民。  相似文献   

10.
11.
河南商周青铜器蝉纹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早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玉蝉,而蝉纹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是在商代.本文对河南商周青铜器上的蝉纹进行归纳、梳理,把他们分为无足蝉纹、两足蝉纹、四足蝉纹和变形蝉纹四种类别,并对该纹饰的有关问题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12.
商代甲骨卜辞里的牢、■分别指经过系养的牛和羊。西周以来牢字取代了■。为了区别经圈养的牛和羊,在牢前加上大小,用大牢专指体型相对于羊要大的经圈养的牛,用少牢专指体型相对于牛要小的经圈养的羊。《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关于"太牢""少牢"分别是牛、羊的说法更贴近周代社会实际。  相似文献   

13.
自古迄今,人类充分以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描绘和设计了各式各样美好的精神王国和人间仙境。“香巴拉”是印度和西藏的佛教徒想象、描绘和向往的美好而神奇的人间仙境和“理想国”。  相似文献   

14.
金汉波 《民俗研究》2005,16(4):89-111
一、前言   史前至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存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远古先民对于人头骨特殊的处理方式.我们把对人头骨这种独特的处理现象谓之人头崇拜.自古以来,我们的先民就对人类自己的头颅有着极其深厚的理念与独特的处理方式.早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时期,北京人就有敲骨吸髓的“食人习俗“①,在山顶洞人中发现有因战争而被害致死的头骨②.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有考古学家对此种现象提出了讨论,魏敦瑞先生认为是将人杀害后只取人头积存在洞里的一种埋葬意识③.自从人类进入新石器仰韶文化时代以后,先民对人头骨的处理方式呈现了多样化和普遍化的特点.多样化特点体现在对人头骨的处理方式上,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着自身独特的社会功能,同时蕴藏着不同的思想意识;普遍性体现在地域上,边远地区和中原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现象.本文将在充分分析考古资料的同时,结合民俗学的材料和文献记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人头崇拜现象进行分类,去揭示人头崇拜现象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以及人头崇拜现象背后所蕴涵的丰富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林森 《史学集刊》2014,(1):105-112
晚商及西周时期手工业者的组织模式是家族式的,其家族长拥有较高的地位。这个时期的"百工"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手工业生产家族,二是代指百官。东周以降,手工业者的家族组织逐渐变得松散,工师成为新的领袖,这个时期文献中的"百工"多用来泛指手工业者。  相似文献   

16.
除了个别情况之外,现知我国北方内陆出土的海贝的年代,多在商周之间。这种产于我国南方暖海的软体动物的贝壳,在商周时代的功能如何,历来有不同看法。或以为货币,或以为装饰品。认真考察其职能,对了解我国货币的起源和商周两代的社会结构,有重要作用。故草拟此文,求教于各位先学和同行。郑州白家庄七号墓,出有海贝460多枚,安阳高楼庄殷代遗址的文化层中,出有3枚海贝;此地9座墓葬有两座共出4枚海贝。  相似文献   

17.
《四川文物》2021,(3):86-94
商周蜀地由尊至罍的转变以至列罍礼器组合的使用,在器物形制、装饰风格以及器物组合等方面与中原地区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受到克商胜利这一重要时代背景的强烈影响。原地处殷周之间曾受到商人强烈影响的东方族群在翦商联盟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对青铜罍这种带有本族特色之礼器的重视与摆脱"安阳"约束的时代风貌相结合,从而使高浮雕装饰的青铜罍出现在蜀地,最终成为先秦时代蜀人上层贵族提高自身威望的核心礼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湘鄂两省区内出土的商周青铜工具,对宁乡出土青铜斧的功用、定名作了考察,并就殷商西周时期江汉洞庭地区是否大量使用青铜农具问题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院长在中国科学院和文化部联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上讲到:‘考古工作在中国是有长远历史的。从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和‘宣和博古图’看来,考古工作作为一种具有系统的独立的学问,至少已经有了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了。‘考古图’和‘博古图’所处的范围虽然主要只限于青铜器,但它们对铜  相似文献   

20.
“启居黄台之丘”及相关问题考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启居黄台之丘”应与新砦龙山城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