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齐国祚短暂,从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代东魏称帝都邺开始,到公元577年幼主高恒亡国为止,仅经历了六帝二十八年。然而,在这一短暂的时刻却出现了异常的崇佛热。即上自帝室、上层权贵,下至普通官吏、中小地主中的所谓“邑主”、“邑子”、以及庶民百姓,无不争相竭财事佛,营寺建塔,凿窟造像。据载,在北齐统治集团据有的地盘内,拥有寺院四万余所,僧尼达二百多万人。  相似文献   

2.
北齐艺术宝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西太原晋祠南王郭村发掘的北齐武平元年(570年)东安王娄叡墓,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宝库之一。丰富多彩的壁画内容,精湛的绘画技法,为研究北朝绘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统治阶级利用宗教维护统治,佛教极为  相似文献   

3.
太原市郊娄睿墓与徐显秀墓作为现已发现的北齐壁画墓中保存最好的、艺术成就最高的大型艺术宝库,以其高超的艺术创新及宏大的创作,将北齐绘画艺术的有关文字记载与间接端倪直接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娄徐二墓的惊现,不仅客观地体现了北齐绘画艺术成就,中国美术史也因此而添上了一个重要的坐标.  相似文献   

4.
涉县中皇山北齐佛教摩崖刻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涉县中皇山,亦称唐王山,在县城西北15公里清漳河左岸的索堡镇。摩崖刻经镌刻在山腰娲皇宫(俗称奶奶顶、西顶)建筑背后的山崖上(图一)。这里属太行山八陉之第四陉滏口陉的腹地,自古就是秦晋与齐鲁间的交通要道。北齐时,这里是邺都与晋阳两都之间的必经之地。北齐佛教空前发展,境内最盛时佛寺达4万所,僧尼200万人,仅邺都就有佛寺4千所,僧尼8万人。这些佛寺除集中在邺、晋阳两都及大城邑外,在两都之间的滏口陉道路两侧也  相似文献   

5.
薛然 《神州》2012,(27):177-177
青州地区自古就处于南北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中转站的位置,在南北朝末期更是处于政权交界之地,同时也是对外海路交通的一个重要关口,再加之北齐统治者的政治文化倾向,使得青州地区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呈现出与北方其他地区既有联系又迥然不同的风格。青州样式作为北齐佛教造像的突出代表,上承魏晋遗风,下为隋唐佛教造像的基本形态奠定了基础,在中国佛教造像史上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过渡地位。而其风格形成的缘由错综复杂,需要仔细理清。  相似文献   

6.
北齐时期的石窟造像内容主要反映了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是北齐时期佛教文化的代表,分地点有山西太原天龙山、河北南北响堂山和分散在山东中部的几个规模较小的石窟。  相似文献   

7.
太原市郊娄睿墓与徐显秀墓作为现已发现的北齐壁画墓中保存最好的、艺术成就最高的大型艺术宝库,以其高超的艺术创新及宏大的创作,将北齐绘画艺术的有关字记载与间接端倪直接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娄徐二墓的惊现,不仅客观地体现了北齐绘画艺术成就,中国美术史也因此而添上了一个重要的坐标。  相似文献   

8.
<正>太原王家峰徐显秀墓,出土了326平方米彩绘壁画,大都保存完整,色泽鲜艳,在已发掘的同时期的北齐墓室壁画中实属罕见。徐显秀墓壁画绘在墓道的土墙和砖砌的墓室墙壁上,描绘的是墓主夫妇宴饮和出行的盛大人物画场景。作为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墓室壁画,有各类人物200余个,还有各种乐器、兵器、仪仗和生活什物若干件,形象与现实中的物象大小相当,栩栩如生,不但生动地展  相似文献   

9.
魏文斌 《丝绸之路》2014,(15):67-80
佛教及佛教石窟寺是古代印度与中国最有特色的文化交流.也是丝绸之路上最能反映东西交流的文化及文化遗存。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中国自公元2~3世纪也开始了佛教艺术的创作。但在较长的时期内(1~4世纪),中国内地的佛教艺术一直受印度的影响,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四川及南方出土的汉晋时期的佛教造像,明显受到秣菟罗佛教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藏族同胞是祖国勤劳勇敢并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兄弟民族之一。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极为丰富多采的本民族文化艺术,是祖国文化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自东汉末年起,北方各少数民族相继入主中原,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不同的民族政策,最为典型的就是北魏孝文帝的去鲜卑化改革,使拓跋鲜卑得以迅速发展。然而,作为北魏继承者的北齐和北周却实行了与北魏截然相反的措施,即胡化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对北朝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对后继的隋唐王朝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密县超化寺北齐造像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县超化寺北齐造像碑刘建洲195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密县支行的王经曾,在县城(老城)南7.5公里超化寺旧址上发现了这通造像碑。是年10月密县文化馆魏殿臣又前往调查,认为是重要文物,经县文化局研究决定运县文化馆保护。今存县文物保管所。该造像碑,据说在...  相似文献   

13.
1964年7月在河南新郑市小乔乡同时出土了《刘子瑞造像碑》《刘绍安造像碑》《刘绍安造菩萨像》《刘陆虎造像》等四件北齐石造像。作者近年对其进行考察研究的同时,发现这是一组家族式造像,从中反映出北齐时期河南民间佛教信仰的概貌。本文将从造像内容、造像形式和造像记探讨其时盛行的民间造像之风,以及佛教在乡村社会所发挥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李峥 《文物世界》2012,(6):11-13
北齐时期所雕凿的石窟现存最有代表性的有两处:一处为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另一处为河北响堂山石窟。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两处石窟虽然同为北齐时期的石窟,但其造像却是有的清瘦,有的丰满。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寻佛像的诞生,需要回顾没有佛像的时代。这个时代在印度美术史上称为古代初期,相当于佛教美术的最初阶段,大体上是从释迦牟尼佛灭度至公元2世纪前半期。这个时期的艺术品几乎大部分是佛教内容,其特征是没有佛像。关于释迦佛灭度的年代,说法不一,这里采用通俗的说法,即公元前480年前后。八塔的建立释迦佛在世时,佛教造像不详。释迦佛灭度后,佛教造像以建造八塔为开端。据早期佛教经典记载,释迦佛灭度后,笃信佛法的八国国王均分舍利,分别在其国内各造一塔。佛塔是用砖或石块砌成,形状像馒头或者覆钵,顶置一箱形平台,台上设伞盖(九…  相似文献   

16.
《华夏人文地理》2005,(U09):28-31
公元420年到589年中国历史上形成南此对峙局面,称为南北朝南朝从420年刘裕代晋到589年陈亡经历宋、齐、梁、陈四代。北朝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开始,  相似文献   

17.
寇正勤 《陇右文博》2003,(1):52-59,69
合水县位于甘肃省最东部,地处子午岭主脉中段。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佛教艺术提供了十分良好的条件,北魏太和年间佛教便迅速地在子午岭区发展起来,久盛不衰。一千多年来,佛教艺术在这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丰富多彩,延续完整的艺术风格,是陇东地区佛教艺术中一个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正>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40公里处,东西两峰共有21座石窟[1],石窟始凿于北魏末至东魏时期,经历北齐、隋代,唐代发展至极盛,五代宋元以后鲜有耳闻,其后明代又有所复兴。东魏北齐是天龙山石窟艺术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北齐是中国佛教造像史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由于中外海上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断传来的印度佛教艺术的各种风格流派又使北齐造像呈现出迥异于以往的新风尚。在雕塑技巧上"其手法由程序化的线形渐入于立体的物体表形  相似文献   

19.
正岁末年初,一场关于喜马拉雅艺术的《缘起》展览在北京拉开序幕。谈及喜马拉雅,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只是皑皑白雪覆盖的高山,然而,事实上,那些大大小小的佛和法器、艳丽多姿的唐卡、宏伟的庙宇、欣欣向荣的生命,还有千姿百态的繁华……都是喜马拉雅所蔓延开来,最珍贵的人文风貌。自从公元7世纪佛教进入西藏这片神圣境地以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周边多元文化的滋养,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特征鲜明、谱系繁杂的藏传佛教艺术。在佛教艺术的背后,支撑其发展演进的根本动力,是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和兴盛。这也造成了佛教艺术内涵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无论是从艺术、宗教、或是历史等各个角度,西藏佛教  相似文献   

20.
尹嘉誉 《神州》2013,(5):218-218
本文主要阐述中国本土思想受到了佛教哲学思维的很多影响并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与发展,艺术家们在受到古代及传统佛教艺术作品的震撼影响下,运用现当代艺术创作表现方法对佛教艺术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