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昭寺壁画     
大昭寺,位于拉萨卧塘平原的中心。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藏语称“觉康”,意为释迦牟尼佛殿,全称是“日阿萨出朗祖拉康”,意为“羊土幻异寺”,其别名又称“四喜奇幻寺”。传说初建大殿时,天众,龙众,歌众,夜叉四者皆大欢喜,故得名。其建筑是以天竺那兰陀寺和毗讫罗摩尸罗寺为模式所建。雕塑。壁画。雕梁彩绘是大昭寺建筑艺术的一大特色,为大昭寺披上了绚丽的浓艳盛装。  相似文献   

2.
藏传佛教绘画表达的是高原民族对宗教的信仰,是艺术家在绘画修行中对慈悲清净性格的流露。稳稳的构图,静静的陈述,没有艺术夸张的延宕起伏,在一种固定的程式中,体现出艺术与宗教的完美结合,其特有的民族气质、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所创造出的佛教艺术在佛陀、菩萨、诸天护法、乐伎、天王,以及眷属民众形象塑造中均可以窥见其独特的精神关怀。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1世纪至16世纪西藏西部壁画艺术的发展轮廓作一简要概述,探讨它们与西藏中部地区同时期壁画艺术的不同风格特点。笔者所选择的范例,其用意主要在于揭示西藏西部独特的绘画语汇,它们在许多方面都与西藏中部的绘画风格具有显著的区别。本文也期望对消除目前流行的一些关于西藏西部绘画风格方面的误解有所助益,这种误解存在于各个方面,例如一些学者之所以产生误解是由于西藏西部的大量资料证明,约13世纪末镀金的青铜器具有明显的西藏中部的风格所导致。  相似文献   

4.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作为快捷的无损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壁画文物的现场分析中.本文利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了西藏拉萨大昭寺转经廊壁画,选取部分样品,利用实验室X射线荧光分析,发现所分析颜料的主要显色元素具有一致性,并利用拉曼光谱确定了壁画颜料的成分.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可确定大部分色彩较为纯正的颜料的成分,同时,由于西藏拉萨大昭寺壁画颜料的杂多性,对于含砷的橙色颜料、含砷或含铅与含铁的黄色颜料、含铜砷的绿色颜料、含钙硫的白色颜料、群青与孔雀石的混合颜料则需结合拉曼光谱确定之.本研究工作显示,利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开展现场检测,可极大地减少实验室分析样品的取样数量,有利于壁画颜料的无损分析与微损分析.  相似文献   

5.
古代壁画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物质反映,因此,利用现代科技分析手段提取其信息并将之与古代文献结合,则可逆推其制作工艺和判定其制作时间,进而确定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为艺术史研究和保护修复提供信息。本工作利用拉曼光谱(Raman)、偏光显微镜(PLM)、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SEM-EDS)、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在西藏大昭寺转经廊壁画样品分析中获取的信息,结合文献,确定西藏拉萨大昭寺转经廊壁画绘制于清代晚期至20世纪80年代之间。此幅壁画地仗使用了阿嘎土,与文献记载一致;白粉层使用立德粉、碳酸镁和方解石等,与文献记载用白胶浆或者黄胶浆相异。同时发现壁画颜料采用藏族传统绘画配色方法。  相似文献   

6.
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出现以前 ,画家关注的对象是人物。对山石、树木、流水的描绘是作为人物的背景和衬托出现的。敦煌壁画也不例外。但是中国绘画艺术自唐代以后以山水为核心 ,而山水画的精神恰好体现在对树木的描绘上。这是因为早期绘画表现的角度区别于现在的角度 ,还因为它继承的是比兴和象征的传统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7.
意外发现 2008年7月26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技术专家陈祖军、杨曦、卢嘉兵、罗布扎西和次仁朗杰等在拉萨市墨竹工卡县进行文物调查时.意外发现一座寺庙不为人知的废弃库房墙面绘有壁画。  相似文献   

8.
在藏传佛教研究领域.中外学术界历来的研究意见都倾向认为,11至13世纪的西藏西部地区主要受到克什米尔艺术风格的影响,而在卫藏地区则主要受到印度渡罗(Pala)王朝的艺术传承和波罗系统的尼泊尔艺术风格的影响.这种风格经常被称之为“印度—尼泊尔风格”(图一;  相似文献   

9.
西藏壁画     
西藏壁画分布在寺庙、府第、宫殿、民宅、驿站、旅店等地方的墙壁上。而寺院则为壁画聚集之所,在每一个或大或小,或赫赫有名,或默默无闻的西藏寺院里,无论是那种教派,墙壁壁画都会是你视觉的一个极大的亮点。如果把这些壁画一幅幅的排列起来,那确实是延绵不断、绚丽多姿、色彩缤纷的美丽画廊。这两幅壁画都来自西藏山南地区,虽同属山南地区,但却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10.
壁画是一个古老的画种,它是人类绘画史上最古老的艺术。最早的壁画大概当数保留至今的岩画和洞穴壁上的原始壁画了。当然,那只是以极简单而粗犷的线条和几何图形完成的图画艺术。虽然简单,却极传神,既反映了自然物,自然的生产形态,也反映了带有某种宗教意味的自然的原始崇拜。它也是一种最早的公众性艺术。  相似文献   

11.
在前期对甘肃拉卜楞寺壁画表面涂层结构分析基础上,以桐油、亚麻油、胡麻油等干性油为基础材料,试验重现了制作西藏壁画表面涂层的"古法"清漆熬制方法和工艺。同时,提出了一种源于"古法",吸收现代油基树脂漆优点,具有良好材料结构且组成可知、可控、兼容等特点的清漆材料及其工艺("新古法")。研究表征了"古法""新古法"清漆的结构,评价了清漆涂层的颜色、外观、光学性质、艺术效果、耐候性等,并与现代合成的醇酸清漆、氟碳清漆、酚醛清漆等做了对比。结果表明,"古法""新古法"清漆在达到与合成清漆相同化学稳定性、耐候性的同时,具有更好的兼容性和表现效果,可用于今后西藏壁画表面涂层材料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西藏壁画表面大多刷有保护涂层。据记载,其材质主要是桐油、牛胶或清漆等。但目前,对该涂层材质科学的研究却较少,不利于后期保护修复。为配合拉卜楞寺壁画保护修复项目,本研究以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ATR-FTIR)、核磁共振氢谱法(~1H-NMR)、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GC-MS)技术等分析手段,对甘肃夏河拉卜楞寺弥勒佛殿、时轮学院主殿壁画的涂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处佛殿壁画涂层可确定是一种干性油,种类与桐油较接近。但由于西藏壁画在材料和工艺上的独特性,材料老化等因素,拉卜楞寺壁画涂层在组成和结构上,与现代桐油有一定差别,表现出一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后期修复,可采用性质与西藏传统涂层材料接近的干性油,例如桐油,作为新的壁画表面涂层材料。  相似文献   

13.
杨泓 《文博》2011,(3):3-8
西安新发现的两座汉墓壁画绘制技法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理工墓壁画受楚风影响,而曲江墓壁画是否受秦文化影响,还需新的考古资料印证。这两座汉墓壁画解决了汉墓壁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为西汉绘画史提供了考古标本。三国时期,大墓室壁画在中原、关中地区几乎绝迹,只在边远地区还存在,直至北周墓壁画的发现,期间壁画的发展也是有线索可寻的。隋墓壁画的风格虽可追溯至北周,但已经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到了唐代才完成了新的壁画风格。  相似文献   

14.
西藏寺庙内的壁画表面普遍存在被烟熏污染物覆盖的现象。为了解烟熏污染物的成分和来源,以便为文物保护作参考,本研究以西藏桑耶寺壁画表面烟熏污染物为研究对象,对烟熏污染物样品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红外光谱分析(IR)和剖面分析。结果表明,壁画表面烟熏污染物的厚度约为80μm,其主要成分为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或饱和脂肪酸与大量的碳颗粒形成的混合物,环境检测结果表明酥油灯燃烧导致室内环境中的挥发性有机气体及颗粒物严重超标。研究成果可为以后的文物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娟 《东方收藏》2022,(8):93-95
本文主要通过对高密小牟家关帝庙的历史介绍,挖掘和分析其建筑风格、壁画艺术特点,期望能够对相关文物保护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据史料记载,乐傅于366年开凿了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个涧窟,但现在仍不清楚到底哪个窟为乐傅所开。他开的第一窟很可能被后人改造或早已坍塌不存。一般认为,现存最早洞窟是大佛殿北边的第275庸,我们注意到早期若干洞窟如272窟、267窟等都在这附近,而且267、268、269、270、271等窟是若干小禅窟套叠在一起,几乎可以合并为一个洞窟,可见早期洞窟体量之小,亦可见莫高窟洞窟形态一直是变化的。  相似文献   

17.
曲杰 《中国西藏》2007,(6):28-33
西藏有近2000座佛寺,每座寺院均绘制有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不仅是藏传佛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西藏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8.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八廓街中心,坐东朝西,建筑大体沿纵向中轴线分布,由门廊、庭院、佛殿及分布在四周的僧舍库房等四部分组成。佛殿前是绕以回廊的宽敞庭院,大门前有《唐蕃会盟碑》《劝人种痘碑》及唐柳。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唐代昭陵墓室壁画从壁画的题材、构图、绘画方式、风格等方面对唐代墓室壁画作了系统的阐述。主要描述了在考察过程中对墓室壁画的一些初浅认识,将墓室壁画与唐代绘画联系起来发现其存在的一些联系和区别;墓室壁画对唐代绘画的影响以及它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