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安解放后,随着基本建设工程的展开,清理发掘出大批唐代文物,其中出土的金银器,虽不及三彩器等丰富,但在制作方面达到了工艺水平的高峰,现就其中最精美的几件介绍如下: 生活用具生活用具方面出土的有鎏金银盘、银杓、银碗、银鏟、银筷、银羽觞、鎏金银盒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有鎏金银盘和鎏金银盒。一、鎏金小银盒出土于西安市东南洪庆村,尚2厘米,长5厘米,盖的上面饰以卷曲的花草和生动的人物,人物穿插在花草盘曲的枝叶间,动作姿态不一,有的舞蹈,有的拨弄乐器,有的双手高举,具有浓厚欢乐气氛。器底外部用繊细的阴刻线条刻绘出一对并立的男女象,象的上方,縱刻着清晰的"二人同心"四字,象的周围,衬以精美的花草纹(图1、2及34页图4、6) 二、鎏金(?)鸟大银盘出土于西安市东郊韩森寨的西边,直径84厘米,出土时残缺一半,器底的  相似文献   

2.
广西出土的古代铜镜中,有大量隋唐镜、宋镜,品种多样,纹饰精美,且大部分质地优良。现选择部分介绍如下。淮南铭十二生肖镜 1977年钦州双墩隋墓出土。直径24.7、厚0.8厘米。圆纽,双圆纽座。重齿纹、八卦纹高圈将镜背分成内、外区。内区饰青龙、白虎、麒麟等神兽;外区饰十二生肖,间以花瓣等纹饰。近缘处有铭文一周,为:“淮南起照,仁寿传名,琢玉斯表,镕金勒成,时雍炎晋,节茂朱明,援填鉴澈,用拟流清,光无□满,叶下□□,□□览质,千载为贞。”首尾用圆圈相隔(图一)。  相似文献   

3.
城固县文化馆从60年代起,先后征集和采集到汉代画像砖和各种几何纹砖数十件,地方特色极为鲜明,本文仅选择、介绍于后。城固出土的这批画像砖,呈青灰色,因是零星收集,且年代久远,出土地点和墓葬情况等已无从考证。从形制看,可分两类:长方形砌墙砖和长方形券顶子母砖。前者长38.2——46.2、宽19.6——20.9、厚4.1——5.9厘米;后者长43.5——46.0、宽16.5——18.2,厚7.8——10.9厘米,榫长1.6——2.1、深2.0——2.5厘米。从画像雕刻形式  相似文献   

4.
广西出土古代铜镜选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镜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在广西汉墓中出土的数量较多。50年代中期贵县发掘的一批汉墓,出土铜镜就达220多件。其中仅1954年贵县火车站发掘的98座汉墓,就出土了63件铜镜。在这批汉墓中,一般身分的墓主人大多随葬有1件铜镜,少数身分高贵的随葬2件。由此可见,汉代铜镜已是普通的随葬品之一。现从广西出土铜镜中选择部分精品,按类型及时代先后介绍如下。间隔式蟠螭纹镜 1956年12月贵县粮仓15号西汉墓出土。  相似文献   

5.
聊城地区出土陶瓷器选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3年山东省开展文物普查以来,聊城地区各县文物干部陆续征集到一批出土和传世的陶瓷器,现从地区博物馆藏品中选择5件简介如下。三彩三足罐 2件。1件圆唇侈口,短颈,鼓腹,圜底,三兽蹄足。肩部有数道弦纹。胎细腻,呈白色,施白、赭黄、绿三彩釉,颜色浸润,斑驳华美。高16、口径13.5厘米。高唐县涸河乡涸河村出土(图一)。1件圆唇侈口,短颈,鼓腹,腹下部有折痕,平底,三兽蹄足。肩、腹部有贴花装饰。胎细白,釉色以白色为主,间施赭黄、蓝、绿三彩釉,更加绚丽多彩。高18、口径  相似文献   

6.
1985年以来,安徽省淮南市博物馆在文物普查中陆续征集到一批出土的陶瓷器,其中多数为隋唐时期寿州窑产品,现从中精选7件介绍如下。青釉四系盘口壶1件。盘口,束颈,溜肩,长鼓腹下内收,平底微内凹,颈肩交接处竖置对称的4个双条形系,系下有双圈凹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涞水县出土古代铜镜选介翟士英近年来,涞水县文物管理所通过古墓清理、文物征集、窖藏出土共收集古代铜镜30余面,现将有代表性的部分铜镜选介如下:昭明连弧镜1件。1985年11月,娄村乡福山营村出土,该镜青铜质,圆钮,圆钮座,纽座外有内向八连弧纹一周...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年九月中旬,郑州二里岗附近的市木材公司在基建动土工程中,发现一座小砖券的单室墓,在墓中挖出铜器、铁器、银饰片三类共十四件。据施工同志讲,这个墓主人头向南,略偏西一点,墓主人口中、手中各有一枚铜钱。出土的银饰片都是在一起的,银饰片中还放有铜镜一件,旁边有一把铁剪刀。从出土器物看是一座唐代墓。因墓葬在施工中被毁掉,墓内的其它资料未能得到,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现将墓内出土的银饰片等简介于后。银饰片共发现八片,保存都基本完好,  相似文献   

9.
<正>2006年4月至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邢台市及南宫市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南宫市东南29公里的后底阁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查和抢救性发掘。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佛教造像及其残件共283件,包括佛、菩萨、飞天、力士、弟子、莲座等。造像的质地有石质和陶质两类。石质可分为石灰岩和汉白玉,其中汉白玉造像数量较多,雕刻精美。陶质造像以红胎为主,个别为白胎、灰胎,质地坚硬。造像均为单体造像,根据其形制和功  相似文献   

10.
王建墓漆器的几片银饰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2—1943年由四川博物馆,前中央研究院及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正式发掘的前蜀王建墓,是考古工作上一项重要发现。这墓入葬年代为前蜀光天元年(公元918年),到发掘时已历1025年;其中曾经不止一次被盗,但劫后残余的遗物,经过整理  相似文献   

11.
位于黄河中游的陕西,曾经是秦人长期活动的主要地区。秦人在接受周文化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了地域性、民族性较强的秦文化。秦式玉器造型极富特色、纹样独特、雕琢工艺别具一格。陕西出土的春秋战国秦式玉器,不同历史阶段其器形、纹饰及工艺制作特点也有所不同。秦、楚两地文化交流与传播也对秦式玉器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金银器是以贵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皿、饰件等。我国早在商代已有黄金饰件的制作,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金银器皿。金银器制作艺术的顶峰在唐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金银产量增加,使大量制作金银器成为可能,上层人士崇尚奢华,服食金丹风行,笃信使用金银饮食器可以益寿延年,又刺激了金银器制造业的发展;西汉以来脱胎于青铜铸造而日见独立的金银加工工艺,与传自波斯萨珊、栗特的金银加工技术和装饰艺术相结合,造就了唐代金银器娴熟精巧的制作工艺和典雅华贵的艺术特征。陕西是唐都长安所在,是全国唐代金  相似文献   

13.
江阴长泾、青阳出土的明代金银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阴博物馆收藏的两批金银饰包括各类金簪、耳坠、手镯等,种类全、式样多。在工艺上继承了古代金银器制作的传统,运用了累丝、镶嵌、锤揲、錾刻,辅以掐丝、填丝、编丝、焊接、炸珠等各类金银细工。这两批金银饰工艺精湛、题材丰富,充分显示了明代金银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中旬,我们在旬阳县城北佑圣宫后坪,清理了一座被扰乱了的汉墓。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分析,大约葬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随葬物中有一件附有研石的石砚颇引人注目。石砚为长方形细沙石片。素面。正面磨光,形制规整。通体呈灰黑色。长8.5、厚0.4厘米。研石,状如柱础。质地与砚相同,亦呈黑灰色。下部为正方形,边长2.6、高0.7厘米,上部为圆柱形,直径2.5、高0.2、通高0.9厘米。(如图)砚、研的形制与近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一一五号西汉晚期墓所出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5.
韩建武 《收藏家》2000,(4):22-29
唐代文治武功,均臻极盛,其时蕃胡,慕义向化,辐凑并至。上至审相、都督,下至烽堠守卒,都有胡人踪影,使唐都长安沉浸在一片扑朔迷离的胡风之中。在唐人意识中,有广义和狭义胡人之别,狭义者似专指西域人。《安禄山事迹》载安禄山曾谓哥舒翰:“我父是胡(安父为昭武九姓人),母是突厥女,尔父是突厥,母是胡(哥母为于阗人)”。高僧金刚智则自称“吾是梵僧,且非蕃胡”(宋《高僧传》)。可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陕西西安、宝鸡等地区,出土了一些北宋铁钱,其中大铁钱多,小铁钱少。我集到北宋小平铁钱六种十二品。最早的是皇宋通宝,最晚的是宣和通宝。现介绍如下。一、皇宋通宝:一枚,宋仁宗宝元二年铸,真书,径2.5厘米,穿0.7厘米,厚0.18厘米,重4克。二、绍圣通宝:二枚,宋哲宗绍圣年铸,有二种。  相似文献   

17.
甘泉县城北距延安市40公里,地处关中通往陕北的咽喉要衢,历史悠久。夏商时,为雍州西河地,周为白翟所居。据《史记·匈奴传》记载,春秋时“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之  相似文献   

18.
历年来,在陕西境内曾多次出土过殷商时代的青铜器,对于这些青铜器的性质问题,目前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里我们参考殷墟青铜器的分期,将其中解放后出土的部分青铜器群,进行时代分析,然后,参考近年陕西境内商代遗址的发掘,对其性质作以推断。陕西境内发现的殷商时代青铜器,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分布也极为广泛。在关中地区主要地点有:岐山京当、贺家、扶风法门、吕宅益家堡。武功游凤镇,礼泉朱马嘴、泔河坝,户县侯家庙、兰田怀珍坊、黄沟,淳化赵家庄、黑豆嘴,铜川三里洞、十里铺、红土镇,渭南南堡村、姜河、西安老牛坡、华县高塘等。在陕北高原主要有:清涧解家沟、张家(?)、绥德墕头村、后任家  相似文献   

19.
梓溪 《文物》1965,(11)
1964年《文物》第7期载1962年陕西省永寿县好畤河村发现中枏父匕,同时还有鼎一、盂一,又残铜块一件。匕上有文字作:中枏父作匕,永宝用。从铭文书法秀丽看,是西周中晚期的作品。1964年,  相似文献   

20.
陕西城固出土的商代青铜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固县龙头镇上街南侧有一土包,一九八○年和一九八一年,农民在土包上挖土,发现两批商代青铜器。共计:圆罍3件,尊2件,簋1件,提梁卣2件,壶1件,觚5件,爵1件,(?)1件,矛7件,戈2件,镰形器46件,宽刃钺4件,共13种75件。现报告如下。一、地理环境与铜器发现的经过龙头镇,在县城西北八公里处,是区、乡所在地的集镇。东约四公里有湑水河,从北往南流过,南约四公里有汉江,从西往东直流。出土铜器的地点,在镇南30米的土包上。这个土包群众称为火疙瘩,占地一亩六分二厘(图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