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涛是清初一位杰出的画家,广西全州人,姓朱名若极,明宗室靖江王朱守谦的后裔,又名道济、原济,号苦瓜、大涤子,靖江后人、清湘老人等,别号很多。生于明崇祯14年(1641年)约卒于康熙57年(1718年)。明亡为僧,潜心绘画,与清初八大山人、石溪、渐江并称。石涛长于山水、兰竹、花果等,在技法上敢于突破古人,独创风格。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总结了他绘画实践的丰富经  相似文献   

2.
万新华 《南方文物》2014,(2):150-154
<正>1935年6月,傅抱石留学东瀛归来,任教于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讲授中国美术史。受日本学术的启发,傅抱石在教学之余开始了其持续数年的石涛研究之路,开启了现代中国石涛研究之先声。几年来,傅抱石笔耕不断,不断考证和论叙,锲而不舍地寻根探源,对石涛生平和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随着《石涛年谱稿》《石涛上人生卒考》《石涛丛考》《石涛再考》《石涛三考》《石涛画论之研究》《大涤子题画诗跋校补》的相继脱稿或发表,傅抱石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艺坛上,石涛可以说是一个被褒奖最多的古典画家之一。主张变革称他为“现代艺术之你”,主张艺术反映生活视他的《画语录》“看重探讨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更有表现主义在他的作品中看出了水墨恣肆与“本能宣泄”的互通,而精研笔黑则从他的“蒙养”中体会笔墨功力……  相似文献   

4.
<正>梅清(1623?1697),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与石涛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画艺,石涛早期的山水,受到他一定的影响,而他晚年画黄山,又受石涛的影响,有"黄山画派"巨子的誉称。他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情",与石涛、弘仁同为"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黄山纪游》册等。同时他又善诗文和书法,著有《天延阁集》《瞿山诗略》。歙县博物馆现藏有梅清《黄山图》一册,共计12开,长27、宽22厘米,每开上绘一处黄山胜景,且保存完好,殊为珍贵。  相似文献   

5.
石涛说:“太朴无法,太朴一散而法立矣。”观甘武炎师画事,无法而法,生生不穷。 西画重器轻道,注重技术,并重个性,而哲理和人的意念去之甚远。甘师科班专业为西洋雕塑,秋华之年归根于中国画,“一画开天,恒光四溢。”厚实的人生阅历,深邃的美学积淀,用西画的严谨理学根基,炼造国画意象,水乳交融,使其画风隐含雕塑的凝重敦厚,释现于笔墨意象之中,其画无国画科班教条之拘,澄怀忘虑,物我冥会,自由境迁。读其作品使观者受之于眼,游之于心。初读其画,张狂、  相似文献   

6.
雒三桂 《收藏家》2009,(9):89-90
《明皇出游图》是石涛传世作品中罕见的一幅鸿篇巨制,石涛在题款中明确说明此画是“漫临”南宋“名绘神物”。由于没有具体创作年代,对于这幅巨制,我们必须从石涛一生绘画艺术的前后变化之中寻找线索,才能对这幅巨制的内容及艺术手法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杨新 《收藏家》2002,(4):54-57
一件好的书画作品,笔精墨妙,似有天地鬼神之助,自大师心中流出,令人过目不忘,谓之铭心绝品。近日,应友人之约,前往盘龙拍卖公司,观其所征集到的春季拍卖书画作品,不意其中有不少大师之作,当观之时,心弦震荡;待观之后,刻骨难忘。夜深人静,回想所见,奋笔疾书,记录于此,待来日之研究。石涛《墨笔山水》,大幅,画面整洁,层山峻岭,笔迹磊落。近几年来,拍卖行中之石涛作品,除《高呼与可图》卷之外,很难见到有如此精彩的石涛作品。余当即  相似文献   

8.
正璋是先秦重要的玉制礼器,在上古文献中多有记载,如:《书·顾命》:"秉璋以酢。"《礼记·祭统》:"大宗执璋。"《诗·大雅·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庄子·马蹄》:"白玉不毁,孰为圭璋。"《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毛传:"璋,臣之职也。"诗  相似文献   

9.
石涛,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位有着杰出地位的画家,其山水画被称为清代的最高成就,山水绘画理论到了石涛已达到封建社会的高峰,有许多见解,直至今天仍有着借鉴的价值。对于这位艺术巨匠,介绍颇多,清代而后,仅就专书画册出版达三、四十种之多,研究论文亦近百篇。但是,对石涛艺术及其艺术思想形成之原因,则涉及不多,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本文仅就石涛与戴本孝的关系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近日,我应写心书屋主人之邀,鉴赏其新购藏的一批张大千故物。这批大千故物包括张大千手稿,绘画粉本、大风堂蜀笺纸、大风堂门人录、大风堂藏古书画照片等。其中以张大千手稿最为珍贵,内有大千诗稿、日记、大风堂藏石涛书画记录、已成敦煌画目录、大千抄录《三洞群仙录》、书信稿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张大千全传》、《张大千的世界》、《张大千生平和艺术》、《张大千作品集》、《张大千诗文集编年》等纪念研究张大千的著作中均未见收录,是首次  相似文献   

11.
<正>苏轼曰:"文以达吾心,画以[1]适吾意。"姜绍书《无声诗史》有云"夫雅、颂为无形之画,丹青为不语之诗。盘礡推敲,同一枢[2]轴"。绘画与诗文相辅相成,成为文人表词达意、抒发胸怀之凭借,足见其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而绘画是一门难以掌握的技艺,不认真研习很难起到表词达意、抒发胸怀的作用。为指导绘画,画谱便应运而生。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画谱,如《宣和画谱》《顾氏画谱》《唐诗画谱》《芥子  相似文献   

12.
杜文  张宁 《文博》2007,(6):11-15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载有:"遂宁出罗,谓之越罗,亦似会稽尼罗而过之。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似以其类馀姚县秘色也。然极粗朴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这条文献既肯定了耀州窑青瓷釉色与被古人誉为"千峰翠色"的浙江越窑秘色青瓷有类似之处,耀州青瓷甚至被宋人直呼为"越器",但陆游又说耀瓷质量"极粗朴不佳"。记述中存在的自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21,(5)
正师出名家才比诗佛程鸣(1676年~?),清代中早期画家、文人、收藏家,安徽歙县人,字友声,号松门,乾隆诸生。程鸣诗、画均师出名家,根据史料详细的记载,他是石涛的入室弟子,1696年,石涛过扬州时与程鸣父程浚相晤,当年夏天即客居程氏松风堂,即程鸣20岁时就结识石涛,并从其学画。程鸣绘画颇得石涛笔意,又宗法王蒙,他的山水:"学于石涛,参以程邃,每以秃毫渴墨,运以中锋,纯以书法成之,不加渲染,自然沉郁苍浑。"程鸣也是王士祯诗弟子。  相似文献   

14.
石涛早年的画风师承并不十分清晰,本文通过现存可靠画迹和史料的双重考察,试图廓清画家早年在武昌、松江和宣城期间的行迹与书画风格变化。石涛称之为"诸师友笔墨中人"的宣城诗画社成员,曾经扮演了亦师亦友的重要角色,特别是石涛与梅清之间交往密切,影响了他后来"诗画行一路"的作风。此外,本文亦对这一时期石涛书画创作中经历的"探奇索怪"予以深入讨论:分别与石涛的黄山之游和苏轼"丑字"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5.
石涛因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成为明末清初画坛的一代革新者与引路人。他在艺术上的造诣达炉火纯青之态,是中国绘画界的一代宗师,同时也被称为“中国现代艺术之父”。他打破传统绘画的僵化模式,无论是在思想理论还是创作实践上,都开创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新篇章,绘画风格别具特色、推陈出新,在艺术创作理念上更是入木三分、卓尔不群,适用当今。  相似文献   

16.
张颖 《黑龙江史志》2014,(5):175-176
朴趾源是18世纪朝鲜实学派的杰出代表,倡导"利用厚生"学说,主张北学中国。1780年,他随朝鲜使团来到中国,所撰写的游记——《热河日记》记录了其关于清朝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见闻、感悟。作为一个外国人,朴趾源观察中国社会的视角常常是中国人所容易忽略的。通过《热河日记》考察朴趾源的中国观,有助于我们了解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朝鲜知识分子是如何理解中国的。  相似文献   

17.
华佳强 《神州》2011,(24):102-103
莫友芝(1811—1871),长于文字学,精诗文,擅书法,好金石碑版,对之多有访录,并加以题跋,跋语多见于他的《金石笔识》、《郘亭书画经眼录》和《莫友芝诗文集》中,在其中可见到他"信碑不信帖"和崇古取朴、去俗弃媚的书学思想,及求精采求雅韵的审美趋向,正与其书法实践观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黄山八胜图册》(日本·泉屋博古馆藏).我国的研究者已经发表了一些评价和研究成果。 尤其是下列的两个文献很重要. 1、岛田修二郎“石涛笔《黄山八胜图册》解说”(《二石八大》,友庄。1958年) 2、古原宏伸“石涛与黄山八胜画册”(《石涛 黄山八胜画册》,筑摩书房,1970年) 这二位学者对于《黄山八胜图册》都  相似文献   

19.
正从合肥市中心的徽州大道向南驱车不到20分钟,便抵达烟波浩淼的巢湖北岸。艳阳高照,微风拂面,垂柳婆娑,碧波荡漾,八百里巢湖"中流还岛屿,傍市有楼台",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眺望波光粼粼,湖中有山,山水连天,风光旖旎的巢湖,不禁想起清初大画家石涛300多年前的合肥之游及其所创作的名作《巢湖图》。一石涛(1641—1710年)(生卒年有多种说法),本姓朱,名若极,是明太祖朱元璋后裔靖江王朱赞仪的  相似文献   

20.
早在秦汉以前,"富贵寿考"已是中国人生活中朴素的愿望和汲汲追求的人生目标。《尚书·洪范》阐释人生之福的内涵包括:"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基本内涵就是"富贵寿考"。《论语》说,"人有命有禄,命者富贵贫贱也,禄者盛衰兴废也。"《诗·大雅·棫朴》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郑玄笺:"文王是时九十余矣,故云寿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