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师小群  杭志宏 《文博》2011,(2):74-77
骨朵是宋辽时期常见的一种武器。本文通过征集来的一件辽代骨朵,结合历史文献以及出土的实物对骨朵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名称和用途做详细论述。是我们对骨朵的认识更具体和清晰。  相似文献   

2.
辽代三彩器中有一种被称为“温盘”或“暖盘”的文物。这种文物由所谓的“盘”和“座”二件组成,有的两件连在一起,有的可以分开。在辽墓中出土比较普遍。辽宁省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赤峰市博物馆,朝阳地区博物馆均有收藏。  相似文献   

3.
2002年5月,赤峰博物馆征集到4件辽代经幢石,现收藏于馆内.据了解,这4块幢石均出自赤峰市宁城县辽中京城附近.幢石上均镌刻有文字,记载了许多高僧、佛寺等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隆化县民族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辽代白釉贴花莲生贵子双榴联体笔洗,造型奇特,设计乖巧,别具匠心,为笔洗中的精品,也是辽瓷继承发展中原瓷业的优秀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5.
隆化县民族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辽代白釉贴花莲生贵子双榴联体笔洗,造型奇特,设计乖巧,别具匠心,为笔洗中的精品,也是辽瓷继承发展中原瓷业的优秀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6.
三韩在东北地区的出现,始于辽代建有三韩县,其地为今赤峰市哈拉木图村,与今铁岭无关,更不是凡河;辽代所建的韩州与双州,也不在三韩县之地;至于明、清时期所称之三韩,实际是指辽东,并非是称今之铁岭.  相似文献   

7.
辽代向辽西地区移民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段:辽朝建国前后的50年(901—951年)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统治的时期(982—1031年)。辽朝统治者移民至辽西其目的前后有别。辽太祖、太宗时期的移民辽西主要目的在于开发契丹腹心地区,辽世宗统治时期的移民活动旨在充实耶律倍家族的领地——医巫闾地区。辽圣宗统治时期的移民既着眼于辽上京、中京地区的经济建设,也有稳定和协调各方面力量的政治考虑。到辽代后期,辽西地区呈现"城郭相望"的局面,交通环境明显改善,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也对辽朝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辽西地区的民族杂居局面也有利于辽代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一幅距今一千多年的辽代“鹰军图”木版画,最近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被发现,堪称我国契丹考古史上的重大新成果,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2007年9月,位于赤峰市松山区大夫营子乡马连川村头道杖房自然村哈喇海沟西山坡上的一座辽墓被盗.接到报告后,赤峰市文化局、松山区文物管理所、赤峰市博物馆进行了现场调查,发现墓内尚遗留木制小帐一座,决定立即进行抢救工作.  相似文献   

10.
2002年5月,廊坊市广阳区万庄镇马坊村出土了辽代瓷器5件,铁器5件。经分析,出土地点应是一处窖藏。  相似文献   

11.
1989年春,汤原县发现一座辽墓,出土了瓜棱壶、马镫、铁镞等49件文物,丰富了佳木斯地区辽代五国部的实物资料和信息,对于了解辽代五国部文化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辽代"黑龙江"并非指今天的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嫩江,而是指辽代庆州境内的黑河,即今天内蒙古的查干木伦河。辽代"黑龙江"名称的出现既源于契丹社会的龙文化和黑龙崇拜,又与辽道宗的汉化倾向以及庆州黑河的地域特征相关。金元时期,"黑龙江"的指称范围东移至松花江和嫩江流域,同时随着达斡尔人的北走而扩展至今天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地区。明清时期,"黑龙江"的含义延伸至今整个黑龙江,并与松花江和嫩江明确区分。"黑龙江"名称的出现及迁移反映了黑龙江流域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文明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3.
辽代荫补制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荫补主要分"常荫"与"难荫"两种,荫补对象涉及直系亲属、旁系亲属。辽代九品官员即具有荫补资格,荫补范围比宋初、金代广泛。辽代官员荫补子弟有员额限制,九品官可荫子四人,官品越高,荫补子弟的名额也越多。总体看,其荫补员额比南宋、金代皆多。辽代承荫者多因为自身能力出众而进入政坛中、高层,政治前途比宋、金荫补者更为光明。尽管辽代荫补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北方文化的滞后,但它促成了辽代汉族世家大族与契丹贵族的联合,对巩固辽朝统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迁安市博物馆现藏一件直銎铜斧和一件竹节形铜灯台,均系征集而来,分别为西周初期和辽代晚期遗物。直銎斧为研究燕山南北地区青铜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竹节形灯台则填补了辽金时期随葬实用灯具的实物资料空白。  相似文献   

15.
辽代"临潢府军器库之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临潢府军器库之印"入手,区分出辽金时期存在的南北两套官印系统。通过详细的对比分析,明确"临潢府军器库之印"为辽代官印无疑。并指出此印在历史地理学上的重要价值,及其对辽代文献记载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碧瑶 《北方文物》2018,(3):100-105
前贤在论及辽代军事监察制度时,依据的史料多是《续通典》卷33《职官十一》,由于其史源为《辽史·百官志》,又《百官志》的记载存在各种问题,从而误导了对辽代军事监察制度的认识。辽朝建立了一套完整周密的军事监察制度,至少有行军监军、招讨司监军、驻军中的监军三种类型。监军的职责主要为监督地方官、管理驻军,有时亦亲自带兵执行作战任务。辽代方面性军事机构,如统军司、招讨司等,因带有军管性质,故其监军有时亦负责民政事务;根据辽代凡有军队之处,无论是行军还是驻军,皆设有监军这一特点,对《辽史·百官志》中关于"监军"、"都监"的记载重新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7.
2008年9月8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大兴区安定镇东白塔村发现的一座古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墓系单室砖墓,平面呈"甲"字形,从南至北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墓室内周壁的砖雕影作结构极富特色,墓葬内还出土了4件辽代白瓷碗。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此地区辽代早期的葬俗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于博 《北方文物》2018,(2):91-95
真容偶像是辽代墓葬中颇为常见的一种葬俗,特别盛行于辽代晚期的汉人墓葬中。从真容偶像的分布情况和图像特征入手,并将其置于辽代的末法思潮之下,进而与辽宋时期的舍利瘗埋制度相关联,并结合契丹民族独特的丧葬观念,试图进一步揭示佛教对辽代丧葬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聂定 《北方文物》2017,(3):93-97
在已发现的辽代贵族墓葬中,墓门仿木门楼装饰的兽吻,其意义比较重要。分析研究表明,兽吻装饰的存在与否,是鉴别辽代贵族墓葬前、后两个时期或区分世家大族墓葬与普通贵族墓葬的条件,并且从其位置、形态再结合辽代社会文化,可以看出其中包含有萨满教、佛教、道教等方面的因素,体现了辽代的民族交流与融合,但贵族墓葬墓门装饰兽吻现象,却未能在辽代墓葬中完全盛行。  相似文献   

20.
高铁 《东方收藏》2023,(5):27-29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收藏的辽代绿釉陶佛,可能是目前发现存世体形最大的辽代陶佛像。透过古城历史文脉的厚重积淀,它的出现为当地文博界再添新辉,也能够帮助后人从中探寻辽代历史的蛛丝马迹。文章以该尊辽代绿釉陶佛为鉴赏对象,借助现有的考古资料,从年代鉴定、造像特色、艺术特征以及文化审美四个维度展开探讨,望对读者从事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