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传》与《尔雅·释训》胡继明《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毛亨撰),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传注。《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大致按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纂的词典,是先秦名物故训的汇编。它们是我国古代训信中的双壁。《尔雅》的《...  相似文献   

2.
经书之有注,缘于经文时代久远,人们难解其义,故有人起而为之作注、作传、作笺。再过若干历史时期,时代更为久远,人们不但对经文原义难于读懂,就连前人训释经文的传、注、笺文的意义也不明白了,于是就又有人起而为这些传、笺、注文加以训释,称为义疏、正义或者疏。《周易注疏》  相似文献   

3.
清乾隆以后,研究经学的学者大多标榜"汉学"之名.其所谓汉学者.往往指的就是毛<传>、郑<笺>之学.而被称为乾嘉汉学殿军的阮元(1764~1849年)在对古代名物制度以及若干儒学核心概念的训释过程中却并不完全拘泥于汉儒之成说,时有"违注"之举.他的这一学术实践既有得也有失,应予具体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自郑玄注解《三礼》之后,始有《三礼》之名。郑玄注经,先是总体上纲举目张,兼采今、古,既注重名物训诂,又注重章句之释,然后再具体而微,深入到经文的具体字词,兼用直训和义界的方法注解之。  相似文献   

5.
敦煌卷子中各种簿册、字书等杂用文书占了很大比例,保存了细微而具体的器物词汇,还有少量地方特点的名称,补充了传统文献的不足,是弥足珍贵的名物研究资料。以前的敦煌文献考释者在校正字形,贯通异名别称,没有把名物研究作为一个努力方向。当然敦煌文献作为实用通俗文书,别字、坏字错杂其中,名物词缺乏语境,构成敦煌名物词考释的难点。上世纪后期的器物研究兴起,以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的深入展开,敦煌名物词研究出现了新的景象,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后称"杜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杜书首次对敦煌文献名物作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和研究,采用了七种考释方法,大量吸收其它学科的成果,卓有成效,是近年来一种优秀的名物学著作。  相似文献   

6.
敦煌卷子中各种簿册、字书等杂用文书占了很大比例,保存了细微而具体的器物词汇,还有少量地方特点的名称,补充了传统文献的不足,是弥足珍贵的名物研究资料。以前的敦煌文献考释者在校正字形,贯通异名别称,没有把名物研究作为一个努力方向。当然敦煌文献作为实用通俗文书,别字、坏字错杂其中,名物词缺乏语境,构成敦煌名物词考释的难点。上世纪后期的器物研究兴起,以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的深入展开,敦煌名物词研究出现了新的景象,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后称"杜书")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杜书首次对敦煌文献名物作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和研究,采用了七种考释方法,大量吸收其它学科的成果,卓有成效,是近年来一种优秀的名物学著作。  相似文献   

7.
诗圣杜甫诗歌问世后,各种评论,研究、注解的书籍卷积浩繁,汗牛充栋。其中清代几个著名的注杜本尤为引人注目:钱谦益的《钱往杜诗》在史实考证、名物训诂方面很有成绩;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则网罗来以来注杜评杜精英,体大思深,不愧“详注”;浦起龙的《读杜心解》则以引典简明,注重探索杜诗深意为胜,杨伦的《杜诗镜铨》博收前人注评,删繁就简,去茺存精,又具一特色。而另一注杜本──金圣叹《仁诗解》却不太为人注意。其书尽管很不完备,却能发人所未发,独放异彩。清初杰出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有一个评点“六才子书”的计划,因…  相似文献   

8.
《尔雅》是训释古代名物的字典。其中《释天》专门训释天文星象等。其第一条一般被句读为“穹苍,苍天也”。其肇始於东汉李巡《尔雅注》,後人邢呙《尔雅疏》、郝懿行《尔雅义疏》、王阖运《尔雅集解》、尹桐阳《尔雅义证》等皆同。今人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李传书整理的《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王世伟整理的《尔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也都是如此句读。  相似文献   

9.
论《通典》自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典》作为一部典章制度专史,有很多特点,从编纂学角度看,自注是它的重要特点之一。由于杜佑“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征人事”,亦即将历代有关典章制度的记载,加以选录,排列成篇,因而杜佑的自注,实际上是对《通典》所引有关古籍的注释。应该指出,注释古籍,这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著作方式,由来已久,名目繁多,如传、笺、章句、故、训、说、微、注、疏、正义等等。然而,不论用什么样的名称,它们都不仅仅是疏通言  相似文献   

10.
正《左传·文公七年》引《夏书》"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杜预注:"董,督也,有罪则督之以威刑。"旧多从杜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祭公之顾命》简12有"■之用威",整理者亦以杜注《左传》为据,将"■"读作"董"。(上海,中西书局,2010年,页177)我们认为,"董"当读作"动",训作震动、惊惧。简本《祭公之顾命》为《逸周书·祭公解》的战国写本,与《夏书》皆属於《书》类文献语言,可相合观。清  相似文献   

11.
历代关于反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训的研究,自东晋郭噗至今,已历千六百余年。然而,关于反训的命名、性质、特点、成因等,并未取得明确、一致的看法,甚至有人否认它的存在①。笔者拟将历代学者关于反训的论说加以整理归纳,略作评说,以求得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对于反训的深入研究,或许有纤微作用。一、关于反训的命名、性质、特点最早与反训名称有所关涉的说解见于《春秋公羊传·隐分七年》,其辞云:“《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东汉何体注:“若齐亦称侯,胜亦称侯,贵贱不嫌同号是也。若继体君亦称即位,继武君亦称即位,美恶不嫌同辞是也。”按何体…  相似文献   

12.
明代出现了一批具有匡杜性质或内容的《左传》学著作,这些著作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读《左》札记,一类为《左传》的改编和注评。其中,陆粲《左传附注》是明代最优秀的匡杜之作。明儒无意于攻击和推翻杜注,他们补正杜注,主要出于读经和学文的需要。明儒对杜注的错误疏漏多有认识,在匡杜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不仅纠正了杜注中的大量错误,还提出了不少新解异说,并且在匡杜过程中运用了一些较好的训诂方法。明儒匡杜取得的成果多为清儒所继承,并对清儒补正杜注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代出现了一批具有匡杜性质或内容的《左传》学著作,这些著作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读《左》札记,一类为《左传》的改编和注评。其中,陆粲《左传附注》是明代最优秀的匡杜之作。明儒无意于攻击和推翻杜注,他们补正杜注,主要出于读经和学文的需要。明儒对杜注的错误疏漏多有认识,在匡杜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不仅纠正了杜注中的大量错误,还提出了不少新解异说,并且在匡杜过程中运用了一些较好的训诂方法。明儒匡杜取得的成果多为清儒所继承,并对清儒补正杜注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考察故训旧注的基础上,对《论语》“御人以口给”的“给”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敏”进行了新的解释。认为“给”有“捷”义,不训为“足”、“供给”或“辩”;“敏”应解作“勉”,不训为敏疾之“疾”。  相似文献   

15.
张忠纲 《文献》2002,(4):173-175
在我国古代诗人中,唐代大诗人杜甫诗的注本是最多的.早在宋代,已号称"千家注杜".其后,注杜、评杜、研杜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今特选世所罕见者--清赵星海所撰《杜解传薪》简介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乾嘉考据大师钱大昕所著《通鉴注辨正》,堪称清代通鉴学考辨著作的代表作。它在考辨内容上极为丰富,校正文字,考辨地理名物、官制典故,既纠正《通鉴》原文之误,辨正胡注之误,又补正胡注之漏。在考辨方法上也极为严谨,在汲取前人之说的同时,还注意扩充史料范围,采取多种途径的考辨方法。钱氏《通鉴注辨正》充分体现了乾嘉考据学的三大特点:一为博,表现为考证内容广泛和开拓了新的史料范围;一为精,表现为无征不信,精益求精,有时还对致误原因加以深入分析;一为疑则阙疑。钱氏这一考辨之作学术价值主要有二:一是对《通鉴》及胡注有察漏补缺和辨正纠误之功;二是对二十世纪新历史考证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从两个方面对"名物"这一概念进行了考辨。从所指内容角度而言,名物是具体特定之物,属于某个物类系统,并有明显的区别性特征。从词义学的角度而言,专有名物不属于名物词,在名词语义场中,专有名词和名物词是上位义和下位义的关系。名物词又具有音义关系多样性、理据性、系统性等语义特征。名物在文献中,不仅仅以词的形式出现,还以短语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8.
研究《穆天子传注》对当前的古籍整理工作意义重大。确立凝练完善的训诂术语体系、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训释古书、重视当下的活的语言材料,是郭璞《穆天子传注》对古籍整理的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19.
《尚书·秦誓》"截截善谝言"中的"截截"和"谝",历代注家有不同看法。文章对此前已有之故训进行梳理,结合字形、字音和文献例证来说明"截截"和"谝"的词义。  相似文献   

20.
姜水辨     
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而姜水在那里?关系到上古史的研究,对此不可不辨。清乾隆《宝鸡县志·沿革》“神农所生”下说:“按今县南有姜水,北流注渭,郦元注渭水不知,遂以会杜之岐水当之,而谓岐水流经姜氏城南为姜水,复自知其不确,乃曰疑即杜矣。”民国《宝鸡县志·古绩》“姜氏城”下说:“按出杜阳之大岭者岐水也,出秦岭之大散关者姜水也。郦氏不考,遂以岐水蒙姜水之名,而并移姜氏城以就之,误矣。今姜水在县南三里,姜氏城在水南涯。”二县志所说的姜水,指流经大散关的这条水。而这条水郦元是知道的。水经渭水注载:“渭水又与扞水合,水出周道谷,北迳武都故道县故城西。其水又东北历大散关而入渭水也。”流经大散关只有一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