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何德亮 《文物春秋》2022,(6):13-21+57
北辛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滕县(今滕州市)北辛遗址而得名。该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不仅使山东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年代提前千年以上,而且使该地区史前文化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利用田野发掘所获取的大量北辛文化考古资料,对该文化的考古发现、认识过程、地方类型、分期与年代、文化源流、相互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形态等学术问题进行了简述,同时也期望对北辛文化在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有所突破和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从物质遗存看,北辛文化接近于地理上较远的裴李岗文化,疏远于地理上较近的后李文化,由此推测,北辛文化是外来文化异地移植的结果。北辛文化房址的大小悬殊,以及炊器的以鼎代釜,暗示着物质文明水平较低的考古学文化,可能一度征服物质文明水平较高的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3.
塔山下层墓地与塔山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塔山下层墓地的分析,提出了塔山文化的命名,认为是在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传统上形成的分布于宁绍平原的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4.
骆驼墩遗址的发掘确立了骆驼墩文化遗存的存在,骆驼墩文化遗存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新类型。根据其自身的文化特征、相对的年代跨度、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边同类遗址的空间分布,可将以平底釜为主要特征的骆驼墩文化遗存命名为骆驼墩文化。骆驼墩文化在其存在的时间段内,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宁镇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以及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都有密切的交流。骆驼墩文化的发现,填补了环太湖西部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对深入研究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及长江下游古代文明的进程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郑建明  陈淳 《东南文化》2005,21(4):16-25
从考古学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国际视野,回顾马家浜文化研究历史,展望这一领域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其中包括借鉴和采用新的理论方法,更新考古学文化概念的内涵,从生存方式、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深入了解新石器时代早期社会的独特性和一般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珍珠门文化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延常 《华夏考古》2001,(4):94-105
目前,海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已基本清楚。学术界一般认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属一脉相承的一个文化系统,是东夷族团创造的。岳石文化之后的商代考古学文化,现已区分为商文化和上著文化两大系统,同时还有二者融合产生的地方文化。商文化主要是商人灭夏后逐渐东扩形成的,而土著文化则是继承了岳石文化,为东夷人创造。有学者根据发现的考古资料提出了珍珠门文化①的命名,以此代表胶东半岛商代夷人的文化。 通过考古工作者十余年的努力,发现了较多的与珍珠门遗存相类似的文化遗存,其分布范围和文化特征逐渐…  相似文献   

7.
张童心  王斌 《东南文化》2014,(1):65-71,127,128
马家浜文化作为环太湖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史前文化,其文化面貌的形成固有其制约因素。从自然环境、人的能动行为、文化间交流与碰撞三方面可看出:马家浜文化的产生首先植根于特定自然环境之中;先民在聚落尤其是居址选择上存在较强的主观能动行为;与周边文化区人地社会交流及其产生的文化碰撞也对马家浜文化面貌的最终形成产生客观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陶器种类与形态特征看,顺山集文化与大伊山类型存在着前后发展关系。就考古学文化面貌而言,新发现的顺山集文化同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双墩文化、龙虬庄一期遗存、北辛文化等区别较大,惟与淮河下游地区的大伊山类型(青莲岗文化)关系密切,且存在前后发展关系。大伊山类型又发展到胶东半岛,形成了白石村类型。  相似文献   

9.
圩墩遗址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人种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东 《文物春秋》2000,(5):11-17
圩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镇西南的圩墩村。1972年、1974年、1978年与1985年先后发掘4次,文化堆积包括马家浜文化与马家浜—良渚文化过渡阶段的“崧泽”两个文化期。该遗址出土的人骨资料曾由日本九州大学、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共同研究。本文引用已发表的测量数据,试对该遗址新石器时代居民进行系统的人种学研究,以期为探讨太湖地区古代居民的种属及考察长江中下游地区各考古学文化之间的谱系源流提供一些人种学方面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湖熟文化遗存遍布长江南北,时间跨度在十几个世纪之上,而且历经了从原始社会向文明时代迈进的巨大变革,其本身的文化面貌相当丰富和复杂.再加上湖熟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又处于考古学上的漩涡地带,北方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岳石文化.南方的几何印纹陶文化;东部的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西部的薛家岗文化、楚文化等在此交汇撞击,更使得湖熟文化异彩纷呈、光怪陆离.从而也就增加了人  相似文献   

11.
红山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山文化是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非常重要的考古学文化,有关红山文化分期的文章已发表多篇,但由于受到当时考古资料所限,学者们分歧较大。本文以近年来所发表的两处层位关系较好的遗存为突破口,尝试对红山文化进行分期,并在分期的基础上,对以往有学者将红山文化划分为不同考古文化类型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学的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入手,分析了学术界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不一致、时代命名与族别命名的交又与相混的现象,以及考古学研究中对考古学文化与族文化的使用现状。考古学文化与族文化密切相关,但二者有许多不同。目前考古学研究对族文化的两种通用方法,应对之作以严格、明确的界定。  相似文献   

13.
南水北调工程的考古工作,在陕豫鄂三省交界地区获得了大批西周时期的陶器材料。通过初步的分析,基本可以确定陕豫鄂交界地区西周时期存在一个独特的考古学文化,可以称为过风楼类型文化。本文通过对新出土的陶器材料的简单梳理和归纳总结,推断过风楼类型文化很可能就是西周时期的楚文化  相似文献   

14.
焦天龙 《南方文物》2008,(3):101-107
文化概念在西方考古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一个从无副有.再到被扬弃的变化过程。在当代西方考古学中,“文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汇。“风格”(style),“认同”(identity)。“族群”(ethnicity)等概念成为西方考古学者分析考古材料区域特征的主要术语。这些术语被用来探讨物质文化所反映的区域差异和社会界限。与欧美考古学相比,中国考古学界虽然有关于文化因素分析的探讨,对文化概念本身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争论,并完全错过了西方考古学过去三十年来有关风格的大讨论。西方考古学界对文化概念的扬弃过程值得中国考古界深思。  相似文献   

15.
大汶口文化是在北辛文化的基础上,接受江淮地区龙邱庄文化北上的强烈影响而形成,形成后又与江淮、江浙地区文化不断交流,加上仰韶文化同时向两地施加影响,从而使得海岱和江淮、江浙地区的文化面貌越来越近似,逐渐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鼎豆壶杯鬶(盉)文化系统。从这个角度看,当年提出青莲岗文化自有其合理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岳石文化在山东以北地区的发展态势,学术界向有歧见。本文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深入分析和对比研究,认为岳石文化在渤海西岸持续北上至唐山一带,在东侧则是从胶东半岛渡渤海海峡北进辽东半岛南端。其北扩态势既有历史渊源,也因中原地区强大的二里头文化的挤压和豫北冀南先商文化的崛起。岳石文化这种北向扩展的态势收缩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当与夏末夏桀东征东夷有关,而与中商时期的仲丁东征东夷无涉。  相似文献   

17.
马家窑文化包含丰富的不同工艺、纹饰人物形象,本研究在人物形象分类的基础上,首先对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进行了考古学分期、以及人物形象区域分布研究,其后选取东部、中亚地区同时期的人物形象作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可分为两期,一期以动物拟人纹与人物形体纹为主,其中,鲵人纹与舞蹈纹是此期特色,器口人面塑中出现了哭泣、惊讶的面部表情。二期出现蛙人纹,大量其他彩绘人物形体消失,继承一期以器口作人面的技法,对面部的五官塑造更加细致,表情更加多样,出现了精致又寓意非凡的裸体人像彩陶壶。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可分为三区,从东往西传播与发展;与东部、中亚同时期人物形象对比,马家窑文化人形象种类和技法更具本地源流,且与其他地区异中有同。本研究为研究马家窑文化的来龙去脉、以及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提供参考和依据,对后续分析文化人物形象内涵等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建业 《考古》2012,(3):59-69,109
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首次交融联系形成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这个文化共同体所处的新时代即为庙底沟时代。总体来看,庙底沟时代是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仰韶文化东庄—庙底沟类型对外强力扩张影响下形成的,其到来标志着"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上"早期中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欧亚草原东部的考古发现与斯基泰的早期历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物 《考古》2012,(4):56-69,109
新疆的考古材料对探讨斯基泰的来源和早期斯基泰文化同欧亚草原东部地区的关系等问题有重要意义。新疆及其周边地区在斯基泰西迁之前已经和丰提克地区有互动关系,三道海子文化在其中起了主要作用,其扩张也是斯基泰西迁的主要原因。斯基泰西迁后,欧亚草原进入以游牧为主要经济方式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魏兴涛 《华夏考古》2012,(2):25-46,155,156
本文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河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主要调查、发掘工作,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李家沟文化、中期的裴李岗文化和晚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等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基本研究历程、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有些方面还略作评议。在总结以往发现与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指出今后既要继续重视基础性的文化研究,又要更加广泛深入地运用聚落考古等方法,加强对古代社会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以期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