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舒秋玲 《旅游》2008,(3):76-83
金沙江自古就是西藏和四川的地理分界线。在金沙江东岸,川藏南线和北线之间,就是四川甘孜白玉县山岩乡,山岩因为地理的偏僻和险要,将作为父系部落活化石的戈巴文化完整地保留到了现在,让人叹为观止。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部落里的一切也因为外来文化的渗透逐渐走向文明,而古老的戈巴文化终将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符号。[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山岩,藏语为“地势险恶”之意,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南部,拥有据说是金沙江上游最大的一片原始森林。江对面是西藏,江这边是四川。金沙江在这一段是川、藏间的天然河界。湍急的江水和礁石与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将这一带长久与外界隔开,成为一方秘境。一直以来,外界对山岩有着种种传说,说这里有一个民风强悍、以抢掠为生的父系部落,令我们强烈渴望深入探索山岩……  相似文献   

3.
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局副局长仁真旺杰的一次偶然交谈,使我知道了“戈巴”,以及男织女耕、父系原始文化习惯尚存的山岩。[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山岩是一个泛指地名。它的核心区域山岩乡,位于四川甘孜州白玉县至巴塘县间的金沙江段东岸群山上。把这一区域放大,其范围大致包括白玉县的山岩乡、沙玛乡、盖玉乡和巴塘县甲英乡的部分地区,以及金沙江西岸西藏昌都地区的贡觉县三岩区和芒康县的部分乡。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因为有着较为接近的习俗、语言以及独特的“父系氏族”特征的社会结构,所以习惯上被你作“山岩人”。但是,世代居住在康巴藏族核心区的山岩人,却并不将自己归为康巴人。  相似文献   

5.
寻找"神灯"     
(一) 到山岩看神灯! 从金沙江边往上走,大约一天,就是我们住的峡谷中部的这个小村子。这里属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山岩乡,是一个典型的父系部落。 在当地人的传说中,"神灯"是个了不得的东西,乃天上下凡的宝物,终年不灭,是山岩人的守护神。在现实中,当地人会认真告诉你:百年前这神灯的的确确曾经吓退过藏兵的进攻。 从乡政府出来就是爬坡,不知不觉爬到太阳升起。放眼望去,彤云下的雪山,开始红  相似文献   

6.
山岩,藏语为"地势险恶"之意,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南部,拥有据说是金沙江上游最大的一片原始森林.江对面是西藏,江这边是四川.金沙江在这一段是川、藏间的天然河界.湍急的江水和礁石与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将这一带长久与外界隔开,成为一方秘境.  相似文献   

7.
走步长江考察的和作社与程晓洁撰写的有关四川白玉县山岩戈巴父系部落报道,于1997年12月和1998年初先后在《中国三峡工程投》、《长江日报》、(海青年报》、《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转载,认为这个部落是神秘消失的阿里王朝后裔,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山岩人是纯正的原始康巴藏民族,是康区民族发展史的活化石,它的残存,是研究康巴民族人类发展史的珍贵活文物。阿里王后裔不可能到山岩公元842年,吐善赞普朗达玛被试,其子威宋和云丹分别由王族、外族支持,为争夺王位而连年混战。混战过程中,吐善东部朵甘思地区爆发了平民和奴隶暴动,…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在川藏交界的金沙江两岸的崇山峻岭中,生活着一支至今仍处于父系社会阶段的藏民,近几年来他们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为此,本刊特别组织了一组文章,希望通过他们的观察和思考,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至今还存在着若干四以男性血缘为纽带的大小团体,他们以“戈巴”为其组织,以组织中男性的多少划分大小,以其姓氏或职业名称确定其分属,各戈巴自成一系,互不干涉,实行严格的外婚制和血族复仇制,在物品分配上还存在许多原始共产制成份的遗迹,使用藏文藏语。戈巴及…  相似文献   

9.
色达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北部,县府驻地色塘,距州府康定444公里,离省会成都810公里。色达,藏语译意为“金马”,因历史上曾在色塘坝发现一奔马形天然黄金而得名。色达长期为部落制,历代中央集权均未设治,由部落世袭头人统治,古称“化外之域”。藏语称境内部落集团为“瓦修·色达”,是我国藏区历史上最著名的部落集团之一。“瓦修”是色达草原诸部落的核心和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部落联盟的最高统治者。色达的传说据民间广为流传的“瓦修·色达’部落族谱记载:“瓦修’部族的先祖系古藏族六大姓氏之一的‘东”氏,居住在青海…  相似文献   

10.
宋明 《旅游》2006,(11):18-19
四川布拖县境内的金沙江畔有一白石滩.石头怪异洁白,光滑圆润,巧夺天工.为旷世绝美之景。也因为它.才有了金沙江的“江里有小潭有小溪的”的一怪。  相似文献   

11.
拓跋鲜卑是东汉檀石槐鲜卑部落联合体的西部鲜卑之一,是与匈奴融合发展起来的新部族。献帝隣确立的“十氏百世不通婚”制与周代“同姓百世婚姻不通”的实质内容相同,主旨均是繁育壮大父系宗族。这为建立人伦有等的父系宗族社会奠定了制度基础,也成为拓跋鲜卑族和华夏族建立早期国家、迈向文明道路的标识。正是基于“十氏百世不通婚”的制度规范,鲜卑十氏通过与外姓族广泛通婚,形成强大的拓跋鲜卑部落联合体乃至邦国,进而建立代、魏王国,并发展为北魏帝国,结束了五胡十六国之乱,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与拓跋鲜卑族和华夏族早期通过征伐等强力方式与异姓族结婚不同,华夏族在周代探索出“化干戈为玉帛”“合二姓之好”的文明道路,形成孝敬父母的华夏文明传统,生成以“和不同”为基本特征的文化基因。这种“和不同”“和平发展”的精神成长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基因,是中华民族生命强韧、文化绵延广博的智慧渊源。  相似文献   

12.
帝尧系我国有史记载最早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一。据有关史料和典籍记载,尧为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陶唐氏部落长,是炎黄(炎帝、黄帝所率两大部落合并为一)的首领;系黄帝嫡裔、帝喾之子,号陶唐氏,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于甲申岁生,甲辰岁即帝位,辛巳岁崩,在位98年,晚年命  相似文献   

13.
在四川雷波县和云南永善县之间的金沙江里,有一座奇异的石山从江中突起,(立乞)立在滚滚波涛之中。当地的彝族人民称它为“乌姑石”。说起它的来历,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肖育文 《风景名胜》2012,(2):82-91,16
云南的宝山石城,三面均为悬崖峭壁,东面与金沙江相隔,只有西面设有一正门,是整个村寨与外界的唯一通道。远远看去,似在一块蘑菇巨石上的宝山石城,历史上被称为“百户人家一石居”。  相似文献   

15.
古代纳西族有四个氏族部落:禾部落、梅部落、束部落和叶部落,又叫禾墩、梅墩、束墩和叶墩(墩:纳西语,意即居住的地方)。还有“禾梅不离居,束叶不分离”的说法。据传,禾、梅二部族居住在金沙江东岸沿江峡谷,即现今的盐源、宁浪、木里等县;束叶两个部族居住金沙江两岸峡谷一带,即现今的丽江,维西、中甸等地区。禾、梅、束、叶四个部落姓氏是怎样来的呢?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形成母系氏族公社,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又形成父系氏族公社。这两个阶段,由于氏族公社首领、部落及部落联盟首领的层出不穷,阶级、国家的萌芽和产生,所以出现原始社会公社的逐渐崩溃,奴隶制社会的逐渐到来。反映这个变革时期的英雄人物,口耳相传纷纭,经后人不断筛选,形成了“三皇”、“五帝”。其生地、迁徙地、遗迹及传说几乎遍及今日中国之域,有的还远及国外之地。拙文仅就诸古帝的陵墓传说遗址作以简述,进而对古代部族的迁徙和融合作一浅论。一、“三皇”“五帝”的陵墓遗迹分布地域广泛关于“三…  相似文献   

17.
以氏族为基础的部落联盟,是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制充分发展后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绝大多数民族由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必经的历史阶段。但是,对我国古代部落联盟阶段的研究,却一直是历史学、社会学的薄弱环节。为此,本文欲以近年发现的考古资料和古代的文献记载为基础,对我国古代的部落联盟作一点粗浅的分析,以求教于诸位学者与方家。一、部落联盟及其有关的基本概念。在讨论部落联盟之前,有必要先弄清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基本概念。氏族,是原始社会结构中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亲属和血族团体。它既是原始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代西南地区,生活着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濮越”、“氐羌”、“华夏”三大系统的众多的部落、部族。他们在长期相处中,形成了以巴族、蜀族、夜郎族为核心的部落——“部族联盟”。而作为一个联盟,  相似文献   

19.
有的人,到海边是为搜寻美景,作短暂的休憩;有的人,与海为伴是为了保家卫国;有的人,潜入深海是为挑战极限;有的人,则天生与海为伴,临海而居,他们就是海岛居民,一个生长在大海中央的“部落”。在福建长达3324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654平方公里的海岛,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部落”有1202个。我们是一群对这一“部落”好奇的人,沿着福建千回百转的海岸线,由北向南搜寻,在无数大小各异的海上陆地中遴选、驻足,将我们最真实、最丰富的感受一一呈现。  相似文献   

20.
侯丕勋 《丝绸之路》2013,(12):10-13
"黄帝"是一个经历了从氏族到部落再到部落联盟历程的称号,它所反映的是华夏先民于5000年前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重大转变。当黄帝部落中轩辕氏族首领被推选为部落首领后,方始有了"轩辕黄帝"称号。轩辕黄帝的诞生地是一处古代有神奇之"圭"(即天然土丘)的邽戎居地,即今甘肃省清水县旧县城东南70里之轩辕谷。轩辕黄帝部落曾活动于陇山东西地区,而他的冢则位于今甘肃省正宁县东部子午岭之西五顷原,据此其故乡必是今甘肃省天水、庆阳、平凉三市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