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2.
英国的环境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茂宏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2):135-147
英国的环境史研究的起源与美国不同,它是英国深厚的环境研究基础和英帝国多元学术文化交流相结合的产物。在英国的环境史研究发展进程中表现出了三个突出的特点:农业生态史与城市环境史研究并重;强烈的南方环境史研究取向;优秀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另外,对西蒙斯教授和娃岑博士的访谈也会有助于我们弄清楚英美环境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打破美国在国际环境史研究领域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3.
环境史是近年来历史学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学科之一。为推动和深化环境史研究,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于2012年11月8日至11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举办“环境史研究高层论坛”,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诸多学者出席了本次学术会议。与会学者围绕环境史的理论、方法与史料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谨将会议报告和讨论内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国环境史研究:伊懋可教授访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包茂宏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19(1):124-137
本文是对伊懋可教授就海内外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访谈。主要话题有 :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的异同 ,外国学者对中国环境史的研究以及中外环境史研究的区别 ,如何理解“三千年的不可持续增长”和“高度平衡陷阱”论断 ,如何评价彭慕兰的《大分岔》,预测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热纳维耶芙·马萨-吉波教授谈法国环境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茂宏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19(2):120-128
访谈的主要议题是 ,法国环境史研究如何兴起 ,为什么滞后 ,它的动力和特色是什么 ,如何看待农业生态史模式与城市环境史模式的争论 ,如何分析把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看成是资源争夺战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7.
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十余年来,环境变迁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展开广泛探讨,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之关系、古代都城与生态环境之关系、动植物变迁与区域沙漠化、灾害与疾疫问题、气候变迁等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与环境变迁密切相关的中国生态环境史学研究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0~2010年《环境史》(Environmental History)所刊论文和书评为基础,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对近十年来美国环境史研究的特点和动向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十年里,美国环境史研究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但继续拓宽自然保护和资源保护传统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围,而且还对过去的研究主题进行重新思考.与此同时,不断地涌现着新的环境史研究热点,如海洋环境史、环境正义、少数族群等.此外,综合环境史的研究也逐渐引起环境史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环境史和环境史研究的生态学意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环境史和环境史研究的生态学意识以及环境史研究的发展趋势。环境史是在战后环境保护运动的推动下产生的 ,是意识变革的产物 ;现代生态学为环境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对环境史研究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全球环境史探讨生态环境因素在洲际、甚至全球范围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全球环境史研究的兴起,与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有密切关系,是全球史和环境史两个领域相互融合的结果,它还受到近年来兴起的“大历史”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推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史研究在克罗斯比和约翰·麦克尼尔等学者的努力下,取得了明显进展.全球环境史有助于从整体上揭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扩展了史学的研究范围,有助于克服西欧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深化对历史的认识.与此同时,全球环境史的发展又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日本会议"与《最新日本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4月,日本教科书事件风波再起。由“日本会议”编写,明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日本历史教科书《最新日本史》经过日本部科学省审查合格。本根据“日本会议”所公开的言论。剖析该组织的性质.指出《最新日本史》鼓吹天皇史观,蓄意歪曲历史事实,根本否定日本近代以来对亚洲近邻各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肆意地把战争责任推给对方,美化殖民统治,掩盖侵略战争罪行,是一本宣扬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2.
目前有关社会文化史的讨论中,论者偏重于汲取西方新文化史理论和方法,而对中国史学资源甚少提及。本文认为,20世纪初年新史学的研究取向和方法仍可资借鉴。社会文化史内容丰富,论题亦不限于大众文化一隅,可从多方面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4.
从涉海历史到海洋整体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的兴起,与中国“新史学”的诞生同步,已有百年的历史了,从20世纪20、30年代的“南海交通”,到80、90年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经过几代学的耕耘,取得丰硕的成果,其他涉海的专门史研究也纷纷开辟,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肯定。然而,在中国历史体系和教科书中,中国古代社会仍是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二元结构:在这种陆地历史结构和权力话语体系中,中国海洋发展的种种事实,都被诠释为农业明的海上延伸。比如说。 相似文献
16.
赵翼晚年创作了一系列纪实性的忧民诗。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以《书所见》为个案进行研究,我们从中不仅可以看出诗人强烈的民胞物与的情怀与自觉的诗史意识,而且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所谓乾隆盛世的子民艰难的生活状态,透过该诗可以明晰地倾听到盛世之音下的凄凉之声。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组织编撰的《中国近代通史》近期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0卷,约550万字,各卷名称如下:第1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第2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第3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第4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第5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第6卷《民国的初建(1912—1923)》,第7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第8卷《内战与危机(1927—1937)》,第9卷《抗日战争(1937—1945)》,第10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本书的出版,完成了近代史研究所几代人的夙愿。对于1840—1949年完整的中国近代史来说,本书的撰写还是一个尝试。本刊特别约请我国近代史学界几位著名学者通过笔谈的形式发表看法,以期引起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20.
从“大一统”到“正统”论——论唐宋文化转型中的历史观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唐宋文化转型而兴起的“正统”论,扬弃了天人感应、五德终始之说.以法则性、道德性“天理”取代主宰性、意志性“天命”,经宋儒精心阐发的文化价值理想、社会政治理想“天理一王道”再次构成统合历史兴盛衰亡之变的“贞一之理”。而北宋时代的正统之辨呈现出儒家历史哲学、政治哲学在因应时代变化之际曾具有的复杂、深刻的思想面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