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盐,是人类生活必需品,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存在让餐饮美食和人类生活更加精妙多彩。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系统展现了我国周朝时期国家管理机构设置、官职职责分工体系。其中有"盐人"这一官职,职责为"盐人掌盐之政令",当时国家所有事务需要的盐都由"盐人"统一调配。约2500年前,周王室因不同事务而  相似文献   

2.
竹书《竞建内之》记载殷高宗令行先王之法,执行成汤建立的助法与关市征籍,其助法即竹书《容成氏》所记成汤时的“尃”,其征籍即成汤时的“(乍又)(籍)”。时至春秋,齐桓公效法殷高宗朝庙颁政,政令中的“(作示)浮”可以参照商代的赋税制度做解释。  相似文献   

3.
淸末,杨以德(绰号杨梆子)充任天津南段巡警探访局总宪。其时,北方流传的"蹦蹦戏"即现今的"评戏",在劳动民众中颇受欢迎,但也有低俗的内容。于是,杨以德于1905年5月27日颁布《政令》,"严禁蹦蹦戏",称其"诚为淫风之苗","看戏者,不分男女,掺杂于内,实堪  相似文献   

4.
竹书《鲍叔牙》与《管子》对比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信芳 《文献》2007,(1):15-21
最近公布的上博藏战国楚竹书五中有<鲍叔牙与隰朋之谏>、<競建内之>两篇①,本文讨论有关事件的年代与背景,并对简文几处疑难文字的释读提出看法.简文记有齐桓公祭祖告庙后颁发的一道政令,时间在公元前650年至前645年间.相关内容又见于<管子>,对于考察<管子>一书有关资料的来源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月令"的现代语义与自然时令相关,表示每月的"气候和物候",而其语义之本源关涉到社会政治,表示天子"每月发布的政令"."月令"体裁形成于前文字时期,在文明之早期发展成熟.<札记·月令>是古代"月令"体裁的代表性文献,它不仅记载了自然时序与相应的天象、物候,而且将人类的政治生活、生产习俗以及先民对自然朴拙而深邃的哲学思考蕴涵其中,是王者治天下、理万民的礼法经典,是嵌入宇宙时空的政治指南."月令"话语叙述的重心不在自然而在人事,在<礼记·月令>中"令"指"政令"而非指"气候和物候".  相似文献   

6.
《文献》2010,(2)
<正>2010年3月27日,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召开了以"文书·政令·信息沟通"为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近年来,"文书"与"信息",日渐得到越来越多海内外中国古代史研究者的关注。为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邓小南教授牵头申报并启动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中古时期的文书传递与信息沟通",推动了唐宋学者的直接对话,取  相似文献   

7.
在新郑市开餐馆的黄先生用了从郑州带回的食盐,被盐管局认定为"跨区域用盐",没收部分食盐并处罚款200元。盐管局说,对盐进行区域性管理,是为了老百姓吃上放心盐。很多人还是头一回听说"跨区域用盐",觉得是这个新名词,涨了姿势。其实,禁止跨区域用盐并非什么新鲜事,古代就实行销盐划区政策,不同产区的盐限定在某一区域销售,不得逾越,这是食盐专卖的有机组成部分。食盐专卖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是管仲老先生的发明。齐桓公想要争霸,财政不敷其用,  相似文献   

8.
2006年5月18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地方志工作的全国性法规——《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并于当日实施,地方志工作从此进入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阶段。一、充分认识《条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条例》明确了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地位。我国自隋唐以来,历代都将修志确立为"官修",修志是"官职"、"官责",并颁布政令对修志进行统一规范。我们党四代领导核心都非常重视新编地方志工作。早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  相似文献   

9.
钱文艳 《安徽史学》2016,(2):155-162
建国初期为有效遏制珍贵文物散失损毁现象,国家颁布系列文物保护政令、条例并通令执行。流散文物1的收购是国家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建国后17年,政府财政收入尚不充裕,但国家仍每年动用资金收购重要文物,并及时将其移交至相关部门,使"私有之物"成为"公有之器",流散文物得到妥善安置。浙江省对"吴熙档案"的收购可为佐证。  相似文献   

10.
阿风 《安徽史学》2018,(4):16-25
明代史料中经常出现的"白牌"是指白色的木质"信牌",其作为一种官文书,广泛用于催督公事、拘提人犯、传递政令,同时也是使用驿递的凭证。明代中后期,随着纸牌、信票及火牌、火票的广泛使用,"白牌"的使用范围逐渐减少。入清代以后,"白牌"退出了历史舞台,在行政事务中,"白牌"被纸质的信票、宪牌取代;在驿递中,"白牌"被"火牌(票)"取代。  相似文献   

11.
武周在取代李唐政权过程中曾两度改置"二王三恪",或远绍周汉,或近承隋唐,作为塑造自身正统性的重要手段。藉由柳怀素墓志提供的线索,可以考察永昌元年首次改立"二王三恪"政令在实际运作中的复杂状况,并由之审视圣历二年再度改制的内因,进而思考武周时期史料在李唐复政后遭致刻意删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唐代设置羁縻州,实行了内地与非汉地区地方行政体制的一体化,原则上羁縻州与经制州同为唐推及政令、法令的区域,只不过唐在羁縻州推及政令、法令是分层次而言的。从羁縻州的郡县属性而言,唐原则上在羁縻州与经制州中要推行其共同遵守的约束性法令;在此前提下,尽管羁縻州区域广大,内部情况复杂,在施政方面,唐原则上又要不同程度地推及统一的政治、制度、法律。从羁縻州的特殊性而言,唐又根据不同地区具体情况,针对性推行政令、法令。唐在羁縻州施政,兼具"因俗而治"的特殊性与行政体制一体化的共同性。  相似文献   

13.
北宋元丰改制前,由于三省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宰相机构,所以自唐以来行使封驳权的门下省给事中已经没有封驳的职权。宋太宗淳化时期为了加强对政令决策的审覆,设立知给事中事,赋予封驳"未便"制敕的权力。之后,太宗又将知给事中事的封驳权划隶掌管国家政令传达的机构———通进银台司,强化了封驳权行使的力度,使通进银台司成为独立于二府的国家正式机构,在中枢政务决策与政令颁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直至神宗元丰改制,作为整体的通进银台司方被罢废。  相似文献   

14.
管仲(?—公元前645年)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年少时,与鲍叔牙是好朋友,鲍叔牙很欣赏他的才能。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齐国公子纠。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即位,是为桓公,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禁。后经鲍叔牙推荐,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任管仲为相,主持国政,辅佐齐桓公40年。  相似文献   

15.
正姚崇(650—721年),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南陕)人,长于行政管理。有一次,他很得意地问下属紫微舍人齐濣道:"我作为宰相,可以比历史上什么人?"齐濣不置可否。姚崇又问:"比作管仲、晏婴怎么样?"管仲是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晏婴也是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先后担任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宰相,执政五十年,政绩卓著。对姚崇以管、婴自比,齐濣不以为然,回答说:"管  相似文献   

16.
佚名 《文史月刊》2011,(8):56-56
齐桓公姜小自,春秋时期诸侯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在号称“春秋第一相”管仲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相似文献   

17.
清代名臣方观承除主要负责治理河渠外,也曾在社会慈善救济领域有较为显著的政绩,如在山东、直隶建立和完善义仓,在浙江关注育婴事业的发展,在直隶遍设留养局等。这些惠政不仅是其执行国家政令的表现,也是其关注民生,"实力办公"为官从政特点的体现。方观承的惠政及其成效说明地方官员执行国家政令要因地制宜,并尽量保持政策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酒以成礼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公元前672年春季的一天,齐国大臣田敬仲完在家中请齐桓公饮酒,正喝到兴头上,天却黑了下来,齐桓公命田敬仲完点起火把继续喝,田敬仲完拒绝了。他说:臣下只想在白天请主上喝酒,没有打算晚上还继续,所以不敢奉命。说罢,就恭恭敬敬地把齐桓公送出了家门。这事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不好理解。  相似文献   

19.
鸣弓 《文史天地》2010,(11):67-68
赫赫春秋五霸,齐桓公居首。说到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人们自然会想到另一个名字——管仲,再进一步还会联想到举荐管仲的鲍叔牙。其实,成就齐桓公霸业的,还有几位幕后人物,其见识其事迹,很值得说道说道。  相似文献   

20.
正史的观点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对始皇帝说:前些时候,诸侯们为了争长短,才用优厚的俸禄招致游学之上,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政令都由陛下一个人决定,老百姓在家就应该努力农工生产,土人则学习法律政令,现在这群读书人不学当今的律令,却要仿效古人,卖弄知识,批评政府,惑乱人民的听闻。今天,皇帝您并有天下,分别是非,奠定至高无上的权威,而读书人仍旧私自教授,结群成党非议政府的法令教化,听到朝庭的举措,就本着自己学来的知识批评一番,所以陛下的政令一下,整条巷弄里的人议论纷纷,他们出人意料用大言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