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浩明 《广西地方志》2004,32(2):46-50,20
抗战初期成立的平桂矿务局,集开采、冶炼、加工、销售于一体,重视人才引进和科技开发,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力保生产稳定。同时执行国家统购统销政策,控制辖区的战略物资,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战争时期,其生产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2.
沈逸千,1908年1月17日生于浙江嘉定,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艺术家。抗战期间,他深入延安、太行山写生,用画笔记录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先后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颖超、林伯渠、贺龙等画像。1937年3月,沈逸千在南京举办“援绥艺展”,声援傅作义将军和他所率领的英勇抗战的将士。《运粮图》即是当时画展中的一幅作品,反映了为前方将士运送公粮的场景。田汉观看画展之后,欣然题诗:“烽烟处处忍凝眸,此是存亡危急秋。一队毛驴千石麦,粮宦昨日过包头。”  相似文献   

3.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战场,受到了爱好和平人民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在抗战期间,那些热爱和平的国际友人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这里介绍的是抗战期间一支活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型国际医疗救援队的情况,包括15名英国人,8名美国人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抗战史上,国民党政府有一支优秀的技术侦察部门,这个部门在抗战期间多次破译和侦听日本方面电台和密码,为抗日战争和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周韬 《史学月刊》2007,(8):131-134
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得到美国的援助,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至1943年这个阶段内,美援的数量大大超过了抗战初期。诚然,在此期间美援确实起到了援助中国抗战的作用,但是,美援的真正目的不是纯粹为了帮助中国抗日,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而是立足于美国自身的利益和其在  相似文献   

6.
<正>抗战爆发后,面对国土不断沦丧及大量官兵为国捐躯,全国各界掀起了一场慰劳抗战将士的捐献运动,此类运动在政府及民间力量的动员下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它对于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研究》2006,(4):44-44
涂学、邓正兵主编的《抗战时期的中国化》论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500千字。该书所选60篇论,分别按抗战时期的学术和教育、化抗战和抗战化、中共与抗战、日本的化侵华和奴化教育、抗战时期的经济和外交等专题编选。  相似文献   

8.
吕春 《文史春秋》2007,(4):9-11
萧振瀛与和知鹰二中日秘密谈判可以说是抗日战争期间最诡异的事件,一方面,蒋介石屡屡对孔祥熙的谋和活动加以阻遏;但另一方面,蒋介石本人又亲自掌控过几次对日秘密谈判。在蒋介石亲自掌控的谈判中,他最重视,并且最用心指导的是1938年的萧振瀛与和知鹰二之间的谈判。  相似文献   

9.
试述抗战时期的《东南日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日报》是抗战时期在东南地区的一份名报纸,为宣传抗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叙述了该报在8年抗战中艰辛备尝的播迁历劫;为全面抗战、坚持抗战、抗战胜利所做的宣传;专门分析了该报所办的一个名副刊《笔垒》;还检讨了该报对中共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10.
前言 私立潭头七七中学是河南大学1939年夏从镇平迁到嵩县潭头镇(现属栾川县)后创办的,取名“七七”是纪念全民抗战爆发的日子。学校现名河南大学潭头附中。  相似文献   

11.
侯建新 《沧桑》2013,(2):36-38
抗战期间,日军为实现灭亡中国的战略目标,在中国局部地区使用了生化武器。由于生化武器本身的隐蔽性以及中国当时科学技术的落后,使得这一事实长期埋没于历史的记忆中。本文将从生物(细菌)战与化学(毒气)战两个方面就日军对华发动生化战的原因、部队编制、战例进行论析,说明生化战是残酷的,以告诫世人要牢记历史。特别是中国青少年更要牢记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强军才有国防"的历史教训,勿忘国耻,居安思危,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和国防意识,打牢国防建设、维护祖国安全统一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日军两次入侵广西,对广西各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日军侵入广西是为了扩大侵华战争,并根据其军事战略目标有选择性地进行破坏活动。龙州作为边陲重镇,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这种代价与中国的抗战、日本侵略战争的变化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征用民夫 征用民夫的劳力,以图达成政府某项指定的目的.这是很古老的一种办法,即古人所谓“力役之征”是也。这种办法源远流长,至今仍然沿用。在抗战期间,因为军事的关系,急于转输兴作的事,十百倍于平日,以故需要夫力,尤为频繁而迫切。主管方面为了达成目的,往往不择手段,对于夫力的使用,予取予求,残苛无度。人民在忍无可忍之余,设法规避者有之,弃家逃亡者亦有之,以致公私交受其弊,而形成抗战时期的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梁丰 《文史春秋》2006,(9):50-52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贫穷落后,生活物质缺乏,笔者在湖北老河口读小学时,书本是用毛边土纸印刷;没有钢笔,找根鹅毛管剪尖沾墨汁书写;衣服用土白布缝制,为躲避空袭,每两个星期学校就组织师生到山上去挖红朱石,把身上的衣服染成土黄色;没有火柴,老百姓用火是用铁镰打燧石,引着藏在竹  相似文献   

15.
鲁鋆 《湖北文史》2005,(1):160-162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日军继续西犯荆沙,北犯襄樊,南攻长沙。我国军队自1937年“八一三”全民抗战以来,军队伤亡甚众,前线部队急需补充兵力。当时实行的是征兵制度。由于湖北省沿长江自沙市以下有30余县已沦陷,兵源征集非常困难,而前线又急需补充。当时湖北省政府主席兼省军管区司令陈诚将军,基于兵源短缺,在征求各方意见后,  相似文献   

16.
周浩集 《沧桑》2013,(2):29-31
抗战时期的"精兵简政"政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采取的"十大政策"之一,也是抗日民主政府的重要工作原则,它的成功实施减轻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负担,进一步密切了党同群众的关系,清除了官僚主义的病源,提高了边区政府的行政效能,为抗日根据地度过严重的困难时期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总结这一政策成功实施的基本经验,能为我国今天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与人员的精简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刘波 《百年潮》2007,(9):34-38
朱德一次在出席抗大一分校全校会议时,突然兴致勃勃地问校长何长工:“听说你们有位叫‘游击大王’的教员课讲得不错,他是谁啊?”何长工指着坐在一旁的军事总教说:“就是老贾啊!”这个老贾,就是开国将军之一的贾若瑜。  相似文献   

18.
刘春 《巴蜀史志》2003,(1):35-36
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的难民流亡后方无以为生,为了赈济难民,爱国将军冯玉祥于1942年12月19日在重庆正式成立了“全国基督徒节约献金总会”。并在各地逐步成立分会,发起救济难胞的募捐、义卖等活动。随着局势的发展,献金的用途也由基督徒扩大到全体国民。1943年10月14日,“全国基督徒节约献金总会”更名为“中国国民节约献金运动会”。  相似文献   

19.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全面抗战爆发。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各阶层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一致对外,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沿海各省市机关、厂矿、学校、商店、银行等单位纷纷内迁,西南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处西南中心的贵州除迁来一批厂矿、企业外,浙江大学、大夏大学、湘雅医学院、陆军大学等大专院校也纷纷迁入。大批学者、专家、名人也随之而来,一些国际友好学者也来贵州参观访问,其中李约瑟教授的三次来访较负盛名。  相似文献   

20.
沈岚 《民国档案》2005,77(2):131-135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与日伪为争夺沦陷区教育权问题展开过激烈斗争,它一开始就制定和实施战区教育政策,一方面派员深入战区及日伪后方指导和协助地方恢复学校,以维持沦陷区各级教育,从而使战区化命脉得以延续;另一方面针对敌伪在占领区域用煽惑、威胁、利诱等手段推行奴化教育的状况,采取相应对策设法加以摧毁,同时发动沦陷区教育界知识分子教育民众,宣传民族意识,培养抗战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