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在叙述商代奴隶社会时,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选用了四幅插图。“带手梏的陶俑”和“武官村大墓”插图,说明商代的社会性质是奴隶社会;“甲骨文”和“司母戊鼎”插图,说明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商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公元前十四世纪末至十二世纪,盘庚迁殷,即今河南省安阳小屯一带的地方,在这里建都二百七十三年。武王伐纣后,繁华一时的殷都变成一片废墟,史书称“殷墟”。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左传》,有“封于殷墟”(定公四年)的记载,《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洹水南,殷虚上”的地名。史学家把盘庚迁殷后叫着商代后期,称“殷商”、“商殷”。  相似文献   

2.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是光耀青史的华夏青铜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华青铜之最。该方鼎厚重典雅,气势恢宏,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关于其重量,世上流行的数字是875公斤,但据近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会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对其进行标准计量测试的结果是,该鼎实重832.84公斤。这件世界头号大鼎系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此处距以墓室规模宏大、殉葬奴隶之多而闻名的武官村大墓西南隅约80米。因鼎大得可以作马槽,当地村民便称之为“马槽鼎”…  相似文献   

3.
早在传说的黄帝与夏禹时期,鼎就被作为重器而地位最尊,具有国祚、国运的象征。郑州商代大方鼎、殷墟商代司母戊大鼎,是这种重器的代表作。郑州方鼎大小两种,小者高81cm,重52kg.大者高87cm,重75kg。司母戊鼎高133cm,重875kg。郑州大圆鼎高77.3cm,重33kg。殷商晚期的铸造技术已发展到很高水平,铸造司母戊鼎这样的重器,是没有太大难题的。然而在郑州商代二里岗上层时期,虽比安阳殷墟仅早百多年左右,铜鼎的形制和缺陷,所呈现的技术确实显得原始得多。就同是郑州商代二里岗上层的食品厂同一个窖藏之内两方鼎,在考察铸造技术时发现…  相似文献   

4.
唐际根 《中华遗产》2012,(7):158-159
司母戊鼎是我国首屈一指的文物,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这件商王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所使用的礼器,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器,甚至写进了中学历史课本。司母戊鼎果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器吗?  相似文献   

5.
司母戊鼎出土于1938年。1991年5月下旬,原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实验室一行三人,前往古都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并采访了司母戊鼎出土之地的主人吴培文老先生。通过录音整理了近万字的宝贵历史资料。本文以考察的翔实资料为主线,撰写了司母戊鼎出土记实一文。  相似文献   

6.
从郑州新发现的商代窖藏青铜器谈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州商代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它不但以一座周长近七公里的商代城垣、宫殿、手工业作坊以及墓葬等重要遗迹现象闻名于世,也因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商代青铜器而引人注目。从五十年代到现在,在郑州二里岗、杨庄、白家庄、东里路,南关熊耳河、张寨南街、北二七路、人民公园和铭功路一带,先后发现了不少青铜器。一九八二年七月,在郑州商城东南角外新发现了十三件商代窖藏青铜器。其中包括大方鼎二、大圆鼎一、扁足  相似文献   

7.
说到中国古代青铜器,谁也不会陌生。青铜重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虢季子白盘、毛公鼎、班簋、马踏飞燕等,再加上不知名的青铜器,早已名扬中外。但在这些青铜器的背后,却还有许多许多鲜为人知的传闻和故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安阳殷墟西北冈大墓的分期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所在地,它位于安阳市西北郊,分布在以小屯和侯家庄、武官村为中心的洹河两岸。由近五十年来的考古发现得知.小屯村一带是宫殿宗庙所在地,在这里曾发掘出几十处建筑基址及十万多片带字甲骨,武官村和侯家庄北的“西北冈”是王陵所在地,曾发掘出十多座带墓道的大墓和一千几百座小墓——其中大部分是祭祀坑。西北冈王陵区可分为东西两区,两区中间相距约100米。在西区有M1001、M1002、M1003、M  相似文献   

9.
《神州》2004,(2)
安阳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有被史学界称为"小南海文化"的25000年前的原始人洞穴,有后冈的仰韶、龙山、小屯三层文化的地层叠压,有4000多年前的古帝颛顼、帝喾纪念陵,有全国第一个甲骨文档案库、青铜器之冠"司母戊鼎"、第一个女将军妇好墓、第一座国家监狱羑里城,有号称"河朔第一古刹"灵泉寺和万佛沟,有宋代西门大夫庙记石碑和人称"四绝"的宋代昼锦堂记碑,有造型优美、别具风格的后周文峰塔、唐代修定寺塔、宋代明福寺塔等,有明清古建筑群府城隍庙、高阁寺、岳飞庙、古城角、钟楼等,有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的陵墓--袁林。自然风光有号称800里太行山的太行魂--林虑山风景名胜区,有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3000里人工天河--红旗渠,有全国第一座国际航空旅游公园……  相似文献   

10.
1939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重875公斤,通耳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寬78厘米,是我国出土铜器中最大的一件。从鼎的形制花紋風格看,应为殷代晚期(公元前1200—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作品。为了研究这件大鼎的鑄造技术与合金成分,我們在参考了有关資料,征求了一些专家与技术工人(特别是参加过該鼎的修复工作的同志)的意见,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后,試作以下的初步探討: 一鑄造工艺过程的推测据我們的初步观察,由于这件鼎的形体較大,需要的金属較多,所以在鑄造上需要一些特別的措施才可以順利地完成。我們推測这件大鼎是采用組芯的造型方法,即用很多泥芯組合起来的办法鑄造的(泥芯又称內胎或內范)。鑄造的过程是:  相似文献   

11.
从三处窖藏坑看郑州商城为何王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州商城从1955年发现以来,屈指已40余年通过考古工作者长期辛勤的调查和发掘,已经获得大批珍贵的实物资料,它为我们认识郑州商城为何王都问题,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实物证据。特别是前后发现三处属于白家庄期的青铜器窖藏坑,其断代更令人信服。下面分四点加以叙述:一有关三处青铜器容藏坑发现的情况介绍1.1974年9月在郑州商城西城墙外侧约160米处的张寨南街,发现一处窖藏坑,出上青铜器3件。计有大方鼎2件、晶1件①。2·1982年7月在郑州商城东城墙南端外约54米处的向阳食品厂,发现一处窖藏坑,出土青铜器I3件。计有大方鼎2件、大圆鼎…  相似文献   

12.
"盘庚迁殷"的第一个地点应是安阳洹水北岸的洹北商城.这里发现有相当于盘庚、小辛、小乙时代的殷墟文化第一期的宫殿建筑基址、宫城墙、外城内外基槽及居民点等遗存.其后,由于洹北商城的宫殿建筑毁于火灾,商王室即迁洹南小屯之殷都.这里有殷墟一期的祭祀场所和随葬青铜器的贵族墓等遗存,透露出小屯是盘庚迁殷的第二个地点.  相似文献   

13.
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公斤(曾经的测量数据为875公斤),它的体量与气势,在目前考古发现的完形青铜器中,无有出其右者。不过当我们说它是目前世界上考古发现最大的青铜器的时候,首先必须把“最大”和“最重”明确区别开来,然后还可以再追问一些更有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郑州商城的三处青铜器窖藏共出土了八件青铜大方鼎,目前学界一般认为铜方鼎的原型与陶方鼎有关。但通过造型与纹饰的细节分析,可发现大方鼎的原型应为方形木质容器,乳钉纹带模仿了容器边套、箍圈上的成排铆钉。南顺城街窖藏的四件大方鼎,其纹饰的演变体现出从模仿铆钉原型到向装饰化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司母戊鼎的宏观结构、微观组织、表面锈蚀、化学成份及尺寸、重量等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分析,指出事先的精密设计是司母戊鼎得以成功铸造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殷墟的商代大墓大都早经盗掘,考古工作者早就盼望找到未扰动的大墓。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遗址中心的小屯西北,发现一座没有盗掘过的墓葬,获得大量精美文物。由于这座墓所出青铜器多有"妇好"铭文,通称为"妇好"墓。"妇好"墓是无墓道的竖穴  相似文献   

17.
殷墟武官村大墓墓主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墟武官村大墓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郭宝钧先生于1950年发掘的。它位于殷墟西北岗王陵的东区。当年发掘时,主要清理了墓室、北墓道和南墓道一部分,随后发表了发掘报告。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安阳地区文化局合作,在发掘武官村北祭祀坑的同时,将该墓之南墓道作了清理。至此,该墓的全部资料得以完整公布于世。此墓是有南、北墓道的“中”字形墓,墓深7.2米,墓室呈长方形,南北长14米,  相似文献   

18.
杨敏 《文物世界》2009,(5):21-22
距今四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从新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时代,创造了很多令人耳熟能详的奇迹,诸如夏九鼎、商司母戊鼎、周原窖穴青铜器等,但更多的奇迹出自春秋晚期晋国都城新田。新田即今侯马。晋都新田也被考古工作者称为侯马晋国遗址。其中发掘的侯马铸铜遗址,其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了青铜时代的巅峰。  相似文献   

19.
关于殷墟初期王陵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阳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所在地。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迁此,至帝辛时为周所灭,共273年,未再迁都。自盘庚至帝辛共传八代十二王。自1928年殷墟正式发掘以来,经过近六十年的工作,对殷墟的范围、布局及文化分期已有如下的初步了解:在洹水南岸的小屯(村)地区为宫殿区;洹水北的武官村和侯家庄北的西北冈为王陵区;在大司空村东南、孝民屯南和后冈等墓地也发现少量带墓道的殷代大墓。由于殷墟是盘庚以后的都城所在地,亦发现了王陵区,八代十二王的陵墓都应埋葬于此。目前在学术界中,对于殷墟初期的盘庚、小辛和小乙三王的陵墓问题存在着不同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就群舒青铜器的装饰与铸造、用器制度与葬俗、铭文特征等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认为这批青铜器喜用立体装饰,纹饰较简洁,同时追求器表的光洁;其用鼎方式较特殊,以对鼎与单件牺鼎的组合为主,牺鼎被认为是盛装肉汤的容器;有铭青铜器数量较少,以单个族徽式铭文为主,所见多字铭文内容与格式与中原地区基本一致。总体看,群舒青铜器特征与中原青铜器趋同,但地方特征明显,并在纹饰、制作技术、铭文等方面保留了若干春秋之前青铜器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