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乾嘉时期快速兴盛的歙县岩镇金氏家族与桐城派代表人物及传承者刘大櫆、吴定、王灼、张惠言、恽敬等关系密切.金氏家族特别推重刘大櫆的古文,器重桐城古文的传承者,并以新兴大族的实力吸附着文人学士讲学习文,俨然成为早期桐城派古文传播的中心;桐城派作家应金氏家族请求而写的传状类文章以及与金氏家族相关的诗文成为记录其家族发展、展示其精神风貌的重要资料.金氏家族及其历史因桐城古文的书写而穿越地域时空至于不朽,桐城古文因金氏家族这个徽州文化交流中心的推崇得以广泛传播.探讨桐城派与歙县金氏家族的关系,对于研究桐城派的传播和徽商家族文化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古文派别,桐城派史深受学界关注。清史《文苑传》对桐城派有系统而持续的记载,但未为学界注意。本文基于台北故宫档案清史《文苑传》第四次稿的工作本《续文苑底稿》,讨论该书对桐城派续写的内涵和价值。《续文苑底稿》将"桐城派"名义正式写入国史,进一步确认了桐城派古文正统地位。该书增立六位桐城派人物正传,重点记载了姚鼐之后的桐城派学脉分布皖苏、远播岭西的状况。该书揭载,桐城后学的古文创作展现了新貌,纠正了桐城文"苶若枯涩"的弊病,桐城派诸传人尊奉程朱理学,对汉学则兼收并蓄,更以经世实学思想和经世业绩彪炳史册。《续文苑底稿》彰显了桐城派的古文正统地位,是桐城派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3.
刘大櫆作为桐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诗文创作和文学思想方面多有建树,成为学界重点关注的领域。文章专门对刘大魁晚年担任黟县教谕,主讲歙县问政书院期间,在安徽教育事业方面的贡献及影响做了分析。指出刘大櫆在徽州任职和讲学,不仅推动了徽州教育的发展,而且还沟通了桐城文派与徽州朴学的联系与学术交流,扩大了安徽地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按照现代学科的要求来建设新方志编纂学,笔者以为以下几个问题是必须作一番认真研究的。 一、逻辑前提 所谓逻辑前提就是指理论制高点。方志编纂的传统观念无疑是这样:所谓方志编纂就是编纂方志,就是把地情资料加工为方志  相似文献   

5.
我就是我,我就是樊子奇 带子奇从幼儿园回家,路上问他:“子奇,你将来长大了想做什么呀?”子奇回答道:“我将来长大就种种菜,种种米(经妈妈纠正后改为种种水稻),养养花,给花浇浇水,弹弹琴.就好了.”妈妈说:“哇、你这是想当小陶渊明呀!”子奇回答:“我不要当陶渊明,就要当樊子奇.”妈妈的话:子奇一周岁时说长大了要当画家.两周岁时说自己长大后要当诗人.三周岁时说自己长大后要做大事.四周岁说自己长大后要做自己.而期间的生活姿态从入世到出世.从三周岁开始思考:“我是谁?”到四周岁时忽然发现:“我就是我.我就要做我自己.”妈妈的话:小子奇真厉害!  相似文献   

6.
古代文献典籍转译成现代汉语,这是一个使现代人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历史、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捷径.然而开辟捷径确是一顶复杂而艰难的工程.转译不准确,背离古文原意,定会把读者引向历史歧途.因此,古文今译“信”是头等重要的.所谓“信”,就是忠实于原文.  相似文献   

7.
笑园     
特别鞋服务员:小姐,您出门旅游为什么要带这么多 鞋呀?小姐:你以为我是推销鞋的吗?这鞋都是我旅 游时自己穿的。服务员:您一个人怎么能穿这么多鞋?小姐:这鞋可不是一般的鞋,是很特别的鞋。服务员:您这鞋不就是普通的旅游鞋吗?看不  相似文献   

8.
我想当记者     
如果说,我还有理想的话,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记者,我希望能用我的笔,用我的声音,来记录事实,揭露真相。我希望能像水均益一样,采访各个国家的领导人,或者像凤凰卫视的卢宇光一样,做一名战地记者。虽然,我有做记者的愿望,但是,我的写作水平不怎么样,这会影响我做一名好的记者吗?我现在已经是高二的学生了,我的理科很好,特别是数学和外语。但就是语文不怎么样。为了我的理想,我想选修文科,但遭到了老师和家人的反对。我该怎么办呢?是坚持自己的理想还是现实一点,按部就班地来呢?安徽当涂一中松波老师和家人都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会从务实的角度来…  相似文献   

9.
学习焦虑     
我订了一份杂志,叫《Economist》,已经订了两年了。但是仔细想起来,除了坐地铁的时候,我其实根本不看这份杂志。为什么要订呢?想来想去,我觉得这件事至少从形式上缓解了我的“学习焦虑”。我承认,我有学习焦虑。据说这世界已经变成一个地球村了,而我,对村里谁跟谁又打架了,谁家玉米种得最好,谁家失火了一无所知,能不焦虑吗我。  相似文献   

10.
论姚鼐的政治思想──纪念姚鼐逝世180周年周中明“他们的思想基本上是和统治者一鼻孔出气的。①”当今对姚鼐等桐城派的作家政治思想的这个权威评价,难道经得起客观实际的检验么?姚鼐作为我国历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参加入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桐城文派的集大成者,如今...  相似文献   

11.
段子     
正车上有个一身发廊范儿的男生不停地打电话:"哎呦,人家哪会这样子做啦……"乘客们听得都起了鸡皮疙瘩却又不好说什么。这时,一个大哥默默掏出山寨手机,用最大音量放起了阎维文的歌:"啊,这个人就是娘……"甲:老婆对我专横霸道,情人却对我温柔体贴,咋办?乙:别相信在野党,谁上台都一样!餐厅里,一男一女在吃饭。女:你到底打算跟我结婚吗?男的没作声。女:别以为没人要我,  相似文献   

12.
天水的吃     
叶梓 《丝绸之路》2004,(7):45-47
家常便饭的便饭,在天水,当指浆水面。尽管我这么说,但我现在吃浆水面的次数明显且大幅度地少于过去了。我是吃浆水面长大的。我的老家杨家岘,穷而偏僻,连小小的集市都没有,当时的饭,顿顿离不开浆水,早上浆水汤,中午浆水面,晚上又是浆水汤。周而复始,日复一日。记得那时候我总嚷着母亲做一顿醋饭——所谓的醋饭,也就是臊子面。那时候的我,真以为天下的饭无非就是浆水面和醋饭而已。所以,醋饭于我,要算打牙祭了。  相似文献   

13.
余果 《南京史志》2014,(12):15-15
下了音乐课,我就急匆匆地往操场上跑。本以为我会是前几名到的,没想到操场上已是黑压压一片,到处都是人。因为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全年级女子800米和男子1000米的考试。为此,我也做了许多准备,但是对自己的成绩还是十分担心。  相似文献   

14.
我叫阿一。每当有人说我人如其名,我都不禁莞尔。是啊,我的生活态度,就是要独一无二,与众不同:没钱了就工作,攒足钱就背起包包旅行;做过各  相似文献   

15.
正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小学教师,"特岗计划"让我有缘结识这群质朴、可爱的小学生,可是工作了五年多之后,相比当初自己的热情真的减了很多,而且身边的同事也都是怨声哀到,满含委屈,我想这就是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吧,为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我做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一、教师职业倦怠概念所谓"职业倦怠"现象,是指一个人在社会期望值、个体内在的期望值过高而客观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现实生活毕竟不是戏剧舞台,可以脸谱化的。读者以为然否?“文革”后,全国统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经历了几次修改,编写者为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在文字间插入不少图画,以求达到图文并茂的教学效果,编写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在编选图画时,有不少的画面确实让人值得深思,本文限于篇幅我只想就其中的两幅人物画面作一番叙述与讨论,以唤起编写者注意。教材中所选的秦始皇的图片让人过目不忘,画面中的始皇帝穿着考究华贵的帝王服饰,方面高鼻、器宇轩昂,挺拔如塑像,目视苍穹,可谓是英武潇洒、相貌堂堂,这就是所谓的秦始皇冕服…  相似文献   

17.
潘建安 《文史月刊》2011,(11):38-39
三国时,魏人王肃学问渊博,他冒充前人编写了好几部书,如托名孔鲋的《孔丛子》,托名孔安国的《孔子家语》和《古文尚书》,尤以最后这《古文尚书》影响最为深远。宋儒开始奉为座右铭的所谓“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淮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来自《古文尚书》的《大禹谟》。直到清代,才有阎若璩等人先后站出来揭穿王肃。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旅游》2007,(6):8-8
秦主编,你好。我是山东的一名读者,基本是从贵刊改版后开始订阅的,一订就快四年了。有感于上期杂志的“编读往来”,我基本上也同意你们的答复,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也理解你们的一些做法。其实,我订了这本《旅游》后也会不定期地购买其他旅游类杂志,觉得有些厚页码、精包装的杂志,就是你们说的走高档路线的杂志可能对市场压  相似文献   

19.
马延炜 《安徽史学》2010,(4):78-83,123
汉宋之争是清学史上的重要问题,嘉庆中叶编纂的清国史馆<儒林传>初稿,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汉宋学术争论的实况.主张汉学的史稿编修者,效仿<明史>中只设儒林传,不为道学家立专传的体例,在具体编修中将主张宋学的桐城学者列入较为时人所轻视的<文苑传>中,以达到扬汉抑宋、为汉学争取儒学正统的目的,以致时至今日,桐城派依然被主要视为一个文学流派,桐城学者也主要被看做是文学家,他们在古文、辞章之外的其他成就,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李伟 《神州》2013,(2):105-105
经过一番筛选,我选择了多媒体播放音画视频资料。在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中国古代四大名楼:蓬莱阁,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尤其当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滕王阁的宏伟气势之后。很想进一步了解他和王勃的故事,同时,随着画面的变换,《滕王阁诗》《滕王阁序》终于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名家浑厚的配乐朗诵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既直观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地建筑文化,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古文的优雅神韵。学生们情不自禁的跟着名家也朗诵起来,一反原先对古文的排斥和抵触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