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飞天形象的渊源,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从印度传播而来;二,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羽人与受希腊文化影响的印度有翼天使融合而成。作者根据考古材料,从佛教传播和图像学的角度,对羽人与飞天发展的动态过程及演变轨迹进行考查,认为飞天萌芽于印度,发展于中亚、西域,成熟于中国,并且这一演化过程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反复交替进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孙彦 《南方文物》2006,(1):69-74
本文把汉魏南北朝时期的羽人图像概括为五种类型,并对其时间、空间分布及分类特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考证,阐述了羽人图像的演变规律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艺术内在精神的演变离不开特定历史环境下人的精神作用,而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可以反映那个时代中人的精神世界。羽人形象之所以被人们接受并得以流行,是因为浓厚的神仙意识为其存在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4.
南阳汉代彩绘画像石发现数量之多已使其成为本地区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本文试从汉代人的色彩观、地上建筑壁画、汉代的厚葬习俗、墓葬形制的演变及地上宅第建筑的影响、汉代墓葬绘画形象的发展变化、墓葬建筑材料及绘画材料的充足、良匠的存在七个方面来探索分析产生这一文化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羽人,顾名思义身长羽毛或披羽毛外衣能飞翔的人,最早出现在《山海经》,称羽民。王充称“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失人之体,更受(爱)异形。”张华说“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道教将道士称羽士,将成仙称羽化登升。秦汉时期成仙风气盛行,人们渴望跨越死亡,永住神仙爰居的乐土,羽人因身有羽翼能飞,与不死同义,因此汉代墓室壁画上出现了大量表现升仙的场景,  相似文献   

6.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经学发展的繁盛时期。关于汉代经学的讨论史学界相关著述繁多,前辈学者不断将经学研究推向深入。但是两汉历史跨度四百余年,两汉今古文经经历了产生、发展、斗争、融合的不同阶段。传统的历史时代的分期已经不能满足汉代经学发展的阶段性研究。本文简要分析了汉代经学发展演变的五个历史阶段。逐阶段对汉代今文经学的发展,演变进行论述。以期揭示经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帮助人们了解汉代经学演变斗争的过程和本质。  相似文献   

7.
汉代体育文化的传播陈成军,王永红传播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传播就是文化的实现。汉代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乃在于中外各民族、国内各地区间频繁广泛的文化传播,使汉代能够吸收、融合中外各民族...  相似文献   

8.
以两汉镜铭为中心,结合汉代文献和铜镜纹饰,对汉代西王母的功用演变进行研究,创新性提出西王母在汉代时已具有"宜子孙"的功能。但是自东汉末年开始,随着道家思想发展,九子母等民间崇拜神灵大量出现,西王母"宜子孙"等功能有所弱化。通过对西王母"宜子孙"功能的阐释,对"宜子孙"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物质文化因素也进行了一定分析。  相似文献   

9.
唐小惠 《文物天地》2023,(1):100-103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追求死后灵魂不灭、升天成仙的物质载体,是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徐州汉画像石题材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农耕内容的画像石记录了汉代徐州地区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是这一地区农耕经济持续性、多元化发展的直观呈现,对研究当时的农耕经济、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述孟 《东南文化》2022,(2):132-139
大型拼镶砖画是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羽人戏龙、羽人戏虎等为核心的墓葬装饰,产生于刘宋,萧齐达到成熟,陈代消亡,集中分布在南朝都城建康及周边。其主要运用于高等级墓葬,是南北朝文化正统之争中南朝在文化上的重要举措,对南朝的其他地区、北朝及后世的隋唐墓葬装饰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将此类固定的墓葬装饰称为“建康模式”。“建康模式”也是中古时期墓葬装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张涛教授的学术专著———《经学与汉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12月版 ) ,是学术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综观全书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长。其一 ,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 ,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展示了汉代经学演变、发展的轨迹和规律。两汉时期 ,经学定于一尊 ,备受崇尚 ,且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 ,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主体内容和主要线索。因此 ,后人往往以经学概括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特色 ,把经学看作是汉代的时代思潮及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有鉴于此 ,《…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浮选法获取了杨堡遗址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战国晚期--汉代的炭化植物遗存,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粟、黍所占比重较小;岳石文化时期,粟的比重上升,与水稻的地位相当,同时小麦和大豆出现,且小麦初具规模,黍的比重较小;到了战国晚期--汉代,粟和小麦成为主要作物,水稻的地位明显下降。上述研究结果显示,以杨堡遗址为代表的淮河中游地区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实行多种作物的种植制度,并不断发展;稻-旱混作农业模式在这里长期延续并经历了此消彼长的演变过程。研究结果对揭示淮河中游地区古代人类生业模式及农业结构演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系统梳理反映汉代男子首服的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结合文献对汉代男子首服的名称种类加以考证,总结其发展特征及演变规律,论证了男子首服做为汉代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中原汉文化的形成传播的过程是趋于一致的,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是汉代服饰(包括首服)发展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4.
余雯晶 《江汉考古》2021,(5):98-114
江汉地区汉代彩绘陶器种类丰富、纹样多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对江汉地区汉代彩绘陶器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纳其在器物组合、器形、表面处理方式、彩绘纹样、色彩等方面的发展演变规律,并对这些彩绘陶器的地域特征、制作、使用、文化因素及其对汉疆域内其他地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从南阳汉画像看汉代的傩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迪 《中原文物》2002,(1):78-81
傩是由原始宗教而派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为"假面跳神".傩起源于远古社会,形成于商代.到周代、汉代,傩发展为由方相氏主持的一种驱鬼逐疫的仪式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傩逐渐复杂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傩文化,其具体内容有傩祭、傩舞、傩戏、傩面具等.南阳汉代画像石中有丰富而形象的傩文化内容,使我们不但对汉代的傩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而且对研究傩文化的起源也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汉代陶器纹饰承载着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的特征,凸显汉代社会人们的心理追求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研究汉代陶器纹饰演变及其制作手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时间为脉络,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汉代陶器纹饰的演变,在此基础上,从彩绘、模印、刻画等纹饰不同制作方式的角度,对汉代陶器纹饰的分类和特征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汉代陶器彩绘纹饰、模印纹饰及刻划纹饰的制作方法。同时,基于当代陶艺创作视角,探讨了汉代陶器纹饰制作工艺对当代陶艺创作的启示,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汉代陶器制作工艺特色,提升现代陶艺创作水平,彰显民族风格与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已公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材料探索了佚书《仓颉篇》秦汉间演变情况,讨论了秦始皇统一文字背景下的语言、文字问题及汉字在汉代形体发展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8.
巫术思想及信仰在汉代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是汉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巫术与汉代知识和思想发展水平相适应。巫术思想和巫术活动具有广泛性特征。巫术在汉代思想文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思想信仰两个方面。是文化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是文化“小传统”的主要发展形式。民间巫术信仰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共同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模式.汉代官方意识形态及精英知识阶层中杂糅了大量巫术因素。民间巫术具有社会凝聚作用,对官方意识形态和文化也有一定拒斥功能。  相似文献   

19.
陕北汉代画像石中出现的胡人形象大致可以归为胡商、胡兵、胡奴(随侍、门吏)、杂耍艺人、羽人五大类,其中胡奴出现最多,这或许与其地处边郡,战事频发,战后俘虏转化为奴仆有关。汉代民众看待胡人是一种非理性、不平等的态度:一方面将其贬斥为"夷""戎狄""虏""胡"等少数族裔;另一方面因胡人异于汉人的奇特外貌将之视为"祥瑞",与瑞兽一起受到民众的崇奉。胡人被赋予某种超越现实的神灵属性,以神仙的身份跻身于仙界,体现了汉代民众复杂矛盾的心理。  相似文献   

20.
施慧 《神州民俗》2010,(2):8-10,7
压岁钱是我国春节期间长辈对晚辈表达新年祝福的一种特有的民俗。文章通过对压岁钱这一民俗文化现象的来源、历史和形式等诸多方面的考察和比较研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压岁钱较早出现于汉代是一种巫术钱币压胜钱(厌胜钱),其主要功能是辟邪和祈福。压岁钱币的历史发展轨迹大致为:汉代较早出现→宋代发展→明代成熟→清代至今沿袭并基本保持不变。在压岁钱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很多方面都有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从形式上说:它由单纯的礼币演变为礼币与实用钱币并存的两种样式。从受众的方面来说:范围在逐步扩大,由家族内部向家族外部扩展,并成为人们表达感情与新年祝福的一种礼俗活动。虽然压岁钱这一传统的礼俗活动呈现出诸多变化,但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所反映出的儒家传统家庭道德观念却基本没变。主要文化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贵和”,二是“重礼”。人们在这两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下,让压岁钱这一民间礼俗活动成为人们联络感情和维系亲情的纽带。并由此体现出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的传统思想。文章认为对压岁钱这类民俗文化活动的保留与传承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从形式上更要从传统文化内涵上继承、发扬并一代代的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