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背景资料:末世的逃离 1945年,日本投降,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到1949年的时候,这座城市已经恢复到了130万人口.其中仅公教人员就有十几万人,他们的保姆和佣人又有9万,产业工人不过9万,用当年共产党南京新政府的一份报告的话来描述.这是一座有“庞大的寄生消费人口”的城市。  相似文献   

3.
侵华日军在1937年8月1 3日开始猛烈进攻上海的同时,日本海军、陆军所辖航空队从1937年8月15日开始,对南京进行了约4个月的空袭,其目的除了摧毁南京的军事设施、重要工厂与军政指挥机关、削弱中国的抗战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实施对中国军民的武力征服与恐怖成慑政策,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日意志,加大对中国政府的压力,逼迫中国投降...  相似文献   

4.
《华夏人文地理》2013,(5):34-36
南京通常被人们称为“六朝古都”,这种说法早在唐宋以前就已经形成。它们依次分别是:三国孙吴,定都建业;东晋,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称帝;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均定都建康。这之后,南唐、明朝(洪武帝、建文帝)、太平天国以及中华民国又先后定都于此,其称“十朝胜会”。  相似文献   

5.
《山茶》2011,(10):60-95
1928年北伐成功之后,国民党宣告中国统一,随即在首都南京展开规模浩大的规划建设活动。这是明成祖朱棣15世纪初改建北京之后,500多年间,中国的首都城市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规划建设。其中的一个规划文本《首都计划》,于1929年12月汇集成册。它折射了肇始于19世纪末的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潮的形形色色。  相似文献   

6.
驰名中外的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云锦,因织品纹彩华丽,灿若天上云霞般美丽而得名;也有一说,是因其图案纹饰多用“云纹”而得名。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锦工艺艺术之大成,成为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因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被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汪伪政府振务委员会南京难民请求救济的申请书1000余份,确凿地印证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指出难民区内无辜平民被滥杀,并非都是被怀疑为溃军的青年人;被屠杀的南京平民遍布城区、乡间、周边县份及省外;屠杀者既包括日军地面部队,也包括其他兵种。日军的焚烧、劫管等各种活动,直接摧毁了南京的各类产业,造成社会经济普遍凋落。尤为重要的是,申请书反映了南京大量的幸存者既要承受生计无着、物价飞涨带来的痛苦,同时更承受着亲人被惨杀等日军恐惧活动带来的身心折磨,日军造成心理致残的人口,与其造成的身体致残的人口同样是一大社会恶果。  相似文献   

8.
利玛窦为中国带来的欧洲先进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影响了当时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方科学及文化方面的交流有着深远影响,但他的真正目的是传教。  相似文献   

9.
发生在80年前的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是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引起国内外密切关注的历史事件。它们前后相连,南京大屠杀自南京保卫战失败、南京城失陷而开始。但它们之间的关系远不止此,而是有着多重的、丰富的内在关联。南京保卫战对于紧随其后的南京大屠杀,有着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影响。仔细探讨这种影响,是深入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一个新的...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说过:“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高竣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耸入文明的时代了。”在今天,城墙已经不再是卫护城市的屏障,随着历史的发展,它已经日益成为城市的历史印记和城市发展的文脉。  相似文献   

11.
地方志即地方记,它是我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记载一方之事为内容的著作,被称为“郡国之书”(《隋书·经籍志》),即所谓“郡县之书”。唐刘知几在史学分类里把它列为“杂述”,称之为“郡书”(《史通》)。地方志萌芽于先秦,产生于两汉之地记。以府县志为主体的地方志定型于两宋,兴盛于明清,发展至近代、当代。狭义的地方志,乃一方之史。宋人郑兴裔有云:“郡国有志,犹国之有史。”虽然至今仍属于史学范畴,其体例在发展中已成为涉及多学科的一门边缘学科,以历史资料分析归纳和演绎等方法,记载某一地域的山川、风土、人物、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内容。因此,当代中国的地方志是一种地方性的综合著作。  相似文献   

12.
<正>南京白局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最初起源于织锦工人劳动时的歌唱,是南京云锦的"衍生产品"。白局到底是一种什么曲种,这一民间艺术又走过怎样的路呢?"白局"是南京独特的地方曲种白局形同相声,表演一般一至二人,多至三五人,说的全是南京方言,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亲切感人,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  相似文献   

13.
南京云锦     
《文史月刊》2010,(11):F0002-F0002
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的历史。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相似文献   

14.
《江苏地方志》2012,(2):34-34
大年初一头一天,亲朋好友都拜年。拜年,拜年,洋糖一包。十三两五钱,还有一包。不是黑枣,就是桂圆。头一磕,有吃有喝。手一伸,瓜子花生。脚一跷,桔子香蕉。杯一拿,洋糖热茶。起身要走。欢喜团到手。多谢多谢,明年再会。  相似文献   

15.
南京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一次重要战役。本文针对史学界对于这一战役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提出自己新的见解:第一,南京守军并非“一触即溃”“不战而逃”,而是进行了英勇悲壮的战斗,应当理直气壮地为南京保卫战正名,把曾经被曲解的历史纠正过来;第二,战役虽败,但中国军人勇敢顽强、坚忍不拔、不怕牺牲、团结战斗的抗战精神,仍在...  相似文献   

16.
对联,是中国文艺园地中独有的一朵奇葩,俗称对子、帖子,贴于门柱、房柱上的称楹联,后来便泛指对联。新春佳节张贴门庭的通称春联。按用途分,用于婚丧喜庆的对联又称婚联、喜联、贺联、丧联(挽联)。它根据汉字的字形、字意及词性、声韵构成,讲究遣词准确,造句精练,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格律严谨,寓意深刻。对联的发展源流,和南京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最后的南京老城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文化名城,陵、袜陵、城、金城、天、天京、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历史简称“宁”,先后有金丹阳、建业、建康、石江宁、白下、集庆、应南京等四十多个别称。  相似文献   

18.
南京出土六朝瓦当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南京六朝瓦当屡有新发现,瓦当类型主要有人面纹、云纹、兽面纹、莲云纹几类。  相似文献   

19.
璞瑜  冯方宇 《中华遗产》2009,(7):118-133
南京的每一座民同建筑都有一段故事,把它们像珍珠一样串起来,便有了一段精彩的历史,成为后人冷释那个风起西浦的时代的最好素材。  相似文献   

20.
明南京城墙设计思想探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认为明代南京城墙的平面为“南斗星”与“北斗星”的聚合形态,这一形式是朱元璋、刘基等人在明初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确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