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你看到天边开出一朵一朵美丽的白花,飘摇于湛蓝万里的天际,在广袤的大地上投下一片片影子,你知道那是谁吗?那就是我。地上的人们赋予我一个美丽的名字——“云”。我不知道我来自哪里,也不知道我去往何方。如果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惊异,更无须欢喜,因为我在转瞬间就会消灭了踪影。  相似文献   

2.
唐水  孙静文 《中华遗产》2009,(11):64-77
“死”、“骂”、“难”都是姓氏,“你”、“我”、“他”亦是姓氏,不过它们和许多古老姓氏一样,大都消失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使用过的姓氏有两万多,但今天专家的研究结果只有7000多,而其中亦有不少姓氏已经或正在变得稀有。稀有姓氏会死吗?与此同时,在我们身边,又有一些崭新的姓氏诞生出来,也相当稀有。姓氏,不只是古老的文化,足否也会成为当代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3.
柴火 《旅游》2000,(7):24-25
如果你是单身,如果你在茫茫人海中找你的另一半苦苦寻觅而不得,我真劝你出去走一趟,到大自然里去。说不定冷不丁就收获一个他或她。“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大自然就像一把打开心锁的钥匙,她使都市里难以沟通的心灵一下子变得开朗和透明。所以我相信在大自然里的成功率远比在舞厅酒吧这类场合高得多。  相似文献   

4.
一路走来     
张奕萱 《南京史志》2014,(12):17-17
小寒。 刺骨的冷风吹着,刮在脸上,让人不禁一颤。我对着手哈气,企图寻求一丝温暖。手表上,时针指着12,午饭过后的我,搓着双手向你抱怨着冬日的严寒。你望向天空,突然抓起我的手,拉着我绕着操场跑了两圈。本不擅跑步的我,通红着脸,喘着气疑惑地看向你,而你却对我微笑道:“现在不是不冷了吗?”你眸中的温柔暖了我的心田,掌心传来你的温热,甚至有些湿漉漉的汗意,而我时至今日都无法忘记那一刻的温暖,那名为“友谊”的温暖。  相似文献   

5.
我先生的奶奶今年九十有六,称得上名副其实的老人。最能说明她“老”的事情是,早在几年前,我回老家福州。她就已经认不得我了,这两年,连重孙子孙女也认不得了。无论你怎样嘘寒问暖,她都一脸迷茫地看着你说:“这人是谁呢?”记忆力衰退到如此程度,打麻将却没有问题,还经常赢,冷不丁的还要赢个大的。  相似文献   

6.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司马徽在同别人谈话时,无论好与坏,不管是与非,总是说“好”。一天,有人问他:“你好吗?”他答曰:“太好了。”有人难过地对他说:“我的儿子死了。”他也回答:“那太好了。”他的老婆因此批评他:“人家认为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才告诉他的伤心事,你怎么还是说好呢?”  相似文献   

7.
李海 《江淮文史》2004,(2):91-94
“反右”斗争之前,我在合肥工业大学担任校长办公室秘书兼民革支部主委,曾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革”一爆发,我又被“打翻在地”,其后的遭遇,一言难尽。“革”结束后,我的“右  相似文献   

8.
1现在还能感觉到“世界小姐”后冠的重量吗? “世界小姐”的桂冠是一个光环,一旦戴上就永远套在你的头上。1953年的世界小姐,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曾跟我说,直到现在人们依然用“世界小姐”去定义她。  相似文献   

9.
1973年春寒料峭的一天,路遇我的入党介绍人、时任六安燃化厂革委会主任罗万章,他悄悄地问我:“你不是认识张恺帆吗?”我说:“是呀。”“他现在在专区医院住院!”“啊——”分手时,他又压低声音说:“他还在受军管呢!”  相似文献   

10.
洛地 《古今谈》2000,(3):47-50
有问:你在说什么?我说的是“每下愈况”——“每况愈下”。先讲三个故事。  相似文献   

11.
差生逆袭?     
《南方人物周刊》2014,(13):17-17
据《法治周末》报道,参加了同学聚会的沈童很感慨:当年的“差生”同桌,如今已是老家三家网吧、两家宾馆的老板,而自己上学时成绩优异,如今却事业平平,“我有点儿疑惑当初自己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在学习上到底值不值得。”近日,“差生逆袭”、“学霸失落”话题,在网上引起热议。你怎么看?  相似文献   

12.
潮州市曾称“潮安市”,你知道吗? 1953年的潮州市是“地级市”,你知道吗?有人可能会认为我这样提问题是故弄玄虚,其实“潮安市”与“地级市”确被人遗忘了,或弄不大清是怎么回事。我告诉你两件事:其一,据说1986年有位修志人问50年代潮安市的一位老领导:“53年初潮州市曾称潮安市,您还记得吧?”  相似文献   

13.
李志东 《旅游》2000,(7):10-11
世上本没有鬼,“鬼”是人编造出来吓唬人、欺骗人的虚无概念。倘若真有人被“鬼”吓着了、骗住了,那么他遇着的一定是外貌是人、内心似鬼的人。你不信?我在闻名全国的鬼城丰都,确是被“鬼”诈了一把,骗了一回。  相似文献   

14.
一天晚上,饭后无事,大家在北屋客厅闲坐。警卫秘书王锁柱进来,对父亲说:“有一对夫妇来访。”“是谁?”我问。父亲接过会客单,那上面在来宾姓名一栏里填着:潘素。“快请他们进来。”父亲边说边从沙发上站起来,急步走到庭院,又高叫勤务员赶快把前后院的电灯统统打开,并瞪着眼对我说:“你的老师登门,跟着我做什么?还不快到前面去接!”黑黝黝的院子,霎时变得明晃晃。张伯驹夫妇在光晕树影间,快步而行。我跑了过去。父亲带着兴奋的神情,站在院子的中心。主宾坐定后,父亲先开口:“这么晚了,你们又徒步而来,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吧?”潘素告诉我们,她…  相似文献   

15.
名人之后     
“我是××,你知道我是谁吗?”电话那头的男人,听声音也快奔50了吧,很拽很有“腔调”。  相似文献   

16.
我七十九岁半,每月从北京到杭州独来独往。白天门诊,晚夜著文,从来不知疲倦。有人问我:怎么你这样健康,练什么功,有什么妙招?我常常回答说:我有两个宝,一是“天人和一”观念,二是善治感冒。“天人和一”理念今后讲,善治感冒今天说。  相似文献   

17.
随卫江青去海南(一)不愿接受的任务1970年11月13日,中央警卫局原局长、中办主任汪东兴找我说:“江青要去海南,由你陪同她去。”我因对江青喜怒无常的性格很了解,想设法避开,于是对汪东兴说“:我对海南岛情况不熟悉,恐怕跟不好呵。”汪东兴说“:海南岛那边有人接待,别的不用你管  相似文献   

18.
艾以 《炎黄春秋》2010,(8):79-80
1957年中国大地一场政治寒流过后,数十万知识分子被戴上了“帽子”,我也难逃厄运,成了这数十万“分子”中的一分子。1958年3月,我和我的全家,都被撵出上海,押送到皖南山区上海市公安局所属的白茅岭农场接受“改造”。在那里,我“有幸”认识了陈歌辛先生,原来在那场政治寒流中,陈先生也不幸成了“罪人”,终于和我成了“同学”(在改造农场里,“分子”们是不能称“先生”的,也不能称兄道弟,  相似文献   

19.
关于民俗研究的说三道四———个“非典型”的学术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举国上下遭遇“非典”围困的特殊时刻,使我们在本来是高等学校的大忙季节里竟有了读书和休眠的闲暇,颇有“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满足感。但《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上许多同志加兄弟的大作,却将我从昏睡中惊醒,催发了我摇唇鼓舌的冲动。由于以下所言均为读后随感,讨论的虽都是学术问题,但并未按照严格的学术评沦的规范展开,因此只能算是一篇“非典型的”学术评说,如若不妥,还望各位考虑到此刻仍处在“非典”时期,休怪则个!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正在搞“文化大革命”的我国高校,曾对招生制度进行过一次彻底的“革命”,这就是你只要被推荐,不管文化程度高低、年龄大小,不经考试,就能进入大学上学,这些人被冠名以“工农兵学员”。有意思的是,“文化大革命”其发端在北京大学,“工农兵”上大学,其肇始也在北京大学。我是当年第一批进北大的“工农兵学员”中的一员,经历了一些有趣的事情,略述在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