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风穴寺历史沿革及现存总体布局的研究与分析,找出了形成这种总体布局的历史原因及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建筑的发展。风穴寺的总体布局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堪舆学、道家思想、佛学等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钱汇一 《风景名胜》2020,(2):0048-0048
中国的传统文化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期的积累与发展所形成的,并散发着自己独特的古典魅力和气息。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在建筑行业中也发生了新的改变,即新建筑模式的出现。为了更好的符合新时代的建筑审美,可以将现代的建筑与我国传统的建筑材料相融合,这样的建筑方式既可以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建筑进行了继承,又能够使其得到全面的创新,使建筑本身的水平更加提升一个层次。文章针对传统建筑材料的颜色、质量、以及形态在现代建筑中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做了相对应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古代社会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建筑文化,是值得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与构造、功能与审美上的完美结合,以其物质技术与思想艺术的高度统一,鲜明的民族特点与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中国建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确有其特殊的为其它建筑体系所没有的现象,如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指出的,中国文化“数千年来,虽有二十余朝帝王的更替;虽然在政治上有匈奴、五胡的威胁,辽金元清的统治;在文化上,先有佛教的输入,后有耶教之东来,中国文化却是从来是赓续的。[1]”中国的建筑文化也同样,虽然“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之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标志。[2]”这就是说,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从未有过“质”的变化,当然也就不存在有过“质”的飞跃,始终是持续不断的“和缓”而按“顺序”地进展着。中国建筑这种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显然与一贯采用木造结构有直接的关系,如梁思成先生在其《中国建筑史》中,讲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首先就是以木...  相似文献   

4.
云南大理地区白族建筑彩绘传统制作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传统建筑是有着独特建筑文化的中国少数民族建筑之一,与中原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并深受汉族建筑文化之影响。自古以来,建筑彩绘就已作为白族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工艺。  相似文献   

5.
许成宏 《风景名胜》2021,(5):0323-0323
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和建设思想往往是阳光灿烂的时代,当今,随着全球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仍然有许多传统思想和文化值得借鉴和继承。为了帮助现代建筑师获得更多的想法,一方面继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全面了解中国现代建筑的传统思想,并通过对传统和现代,基本能力和现代性的创新。现代建筑学古典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现代建筑的建筑元素完全融入了从现代到古典文化的文化基因中,提供了有力的创新。为新时代现代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藏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在地表直接可见的文化现象,是不同文化体系的展示。作为特殊的青藏高原风俗文化圈的一个侧面,其传统建筑也受到藏民族生息繁衍的高原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和中国其它地区较大的差异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7.
方拥  杨思 《中华遗产》2011,(9):18-19
倘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福建最大的佛教建筑之一——始建于元代的泉州开元寺内,居然随处可见印度教、婆罗门教的建筑风格以及古希腊和古埃及的文化元素。更令人惊叹的是,它们与寺内其它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同处,却丝毫不显突兀,仿若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与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园林建筑作为中国古代众多建筑形式中的一种,不但具有很高的休闲和景观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浅析了几点古典园林建筑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园林中所包含的哲学精神、,并借此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受20世纪20年代起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许多中国近代国立大学都修建了大规模的传统复兴式校园建筑。这些建筑将中西方传统建筑元素和构图形式相结合,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兼具中西建筑特征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一方面呈现出折衷主义的倾向,另一方面呈现出宫殿复古的倾向,还有少部分呈现出现代主义的倾向。这种建筑形式是中国近代大学校园中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也是在西方现代建筑体系中植入发展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民族特色的创造活动的初期,所取得的宝贵成果。  相似文献   

10.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步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建筑开始了近现代化的进程。处于现代转型初始期的近代中国建筑,“在外来影响下摆脱传统营造方式,并在建筑生产的各个方面走向现代化”,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中西交错、新旧并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是近代中西文化理念和建筑文化相互作用、交叉、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李乃夫  王继宁 《文博》2003,(4):17-18,37
秦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室外建筑装饰浮雕的设计与制作,是我馆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上的结合,也是现代建筑在特定区域(秦俑馆文物游览区)体现秦文化风采的一次尝试,更是中国式的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相结合在现代建设的遗址型博物馆中的又一次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同时 ,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个很广泛的概念 ,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在传统文化中 ,佛道文化从一开始就被融入其中 ,成为整个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的古代建筑 ,特别是佛道建筑 ,至今保留下来的实物遗迹最多 ,年代也比较早。据考古调查 :自东汉以来 ,尤其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 ,大多数是佛寺、佛塔、石窟寺、摩崖石刻造像及道教的宫观庙宇等。所以长期以来佛道建筑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佛寺是佛教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物。自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 (…  相似文献   

13.
赵浩男 《区域治理》2022,(3):217-220
开平碉楼作为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是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移民文化交织的产物.开平碉楼集防洪防涝、居住、抵御外敌于一身,其发展历程,不仅仅是建筑本身功能上的逐步优化,而且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成就,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性.开平碉楼既是中国传统碉楼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又是西方文化与当地文化水乳交融的...  相似文献   

14.
郝佳音 《神州》2012,(18):19
中国的传统民居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长期以来形成的稳定的文化心理意识受到冲击,人们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热情远不如对待西方的时尚。传统民居虽在许多方面已不适应现代生活,但其丰富环境空间及文化内涵为现代居住环境的建筑文化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本文以满族、朝族、蒙族传统民居居住形式为例证,总结出对现代居住空间的建议,为传统民居的更新与发展现代居住建筑的设计寻求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积累了很多风格独具的外在文化表现,比如建筑、绘画、舞蹈等等。在当今的旅游产业之中,如何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旅游产业的迫切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牌坊作为中国特有的建筑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本文就牌坊的起源、功能及文化内涵等问题加以探讨,并指出牌坊文化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的特殊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是沈阳传统建筑与沈阳现代设计化发展结合的宜居城市的研究,论述传统建筑的文化传承和现今意义,以及和沈阳现代建筑发展之间的关系,然后系统阐述二者具体结合的内容与方法,以推进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促进建设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佛教文化现在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佛教建筑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在于殿落、亭廊与群山、柏松、水流、白云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文化与自然所赋予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宁静与韵味。"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宗教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其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人的身心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岭南文化在吸收中原主流文化的同时,有所变通与创新,表现在岭南传统建筑上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本文以广东地区为例,阐述岭南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城隍庙建筑与民俗文化的关联最为密切,传承千年的城隍信仰以明晰的文化意象表现在榆次城隍庙建筑脊饰艺术上,从中可以看到中华龙文化的源流,感悟到不同文明的融合及释道两教对传统民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