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那阵轻风     
初春,一阵轻扬的和风吹过一片生机盎然的森林。那阵轻风曾经一无所有,它感到自己是那样的苍白无力,但是在路过那片森林时,森林中的各种花儿、树儿都把自己丰满的种子和轻风一同分享。于是离开那片森林后,它不再一无所有,它满载着许多美丽的种子,它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它学会了与别人分享。踏上自己的征途,这一路上,它得到了好多好多,那是一路上别人分享给它的,它一次又一次地感受着分享的快乐,它坚信:分享是美丽的。后来,它遇到一片荒凉贫瘠的土地,这片土地一无所有,这就像曾经的它,空洞、苍白。于是它决定,要把自己一路上得到的东西,和这片…  相似文献   

2.
品“绿”     
正我喜欢绿。读了《西湖的"绿"》这篇文章后,它给了我一种清新的美,又仿佛是一种悠闲的美,充满生命力的美。这篇文章很美,字里行间深绿、翠绿、浅绿般的美,把文章装扮得绿幽幽的。文章中写的"绿"千姿百态:有的闲,有的野,有的幽,还有的持重。比起松树的绿,荷叶就不显得那样成熟了。站在松树下仰望,它高大又挺拔,有的像通天的绿色台阶,这绿是深绿。站在山上远眺松树林,松树的颜色更把它们衬托得像一位  相似文献   

3.
吊兰     
正在我家的阳台上,养着一盆漂亮的吊兰。吊兰刚开始买回来的时候,长着绿油油的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绿得那么诱人。大大的身躯里长着嫩嫩的小芽,娇小而玲珑,让你忍不住想摸它一下,想逗它一下,而吊兰同样也心领神会,对你脉脉含情。过了一两个月,吊兰冒出枝条,细长而柔软,好  相似文献   

4.
累有所值     
张悦 《南京史志》2010,(7):20-20
在一堵围墙的角落里,埋着一只瓦罐,瓦罐下面有一粒种子。种子每日昏睡,有一天,它听见“啪”的一声,声音清脆。种子问身边一只路过的小蚂蚁:“那是什么声音?”“噢!那是另一粒种子发芽的声音。”从此,这粒小小的种子有了一个要发芽的心愿,它想看看另一粒种子长什么样。终于,种子发芽了,“啪”一声冲破外壳,露出几乎透明的嫩芽。  相似文献   

5.
夏的绿赞     
伴着布谷鸟清脆悦耳的歌喉,沐着灿烂骄阳的丽日清风,步入夏季的青海高原哟,好似一夜间变成了一个绿色的世界:从三江源广袤的草原到湟水两岸的万顷田野,处处都烟罩着层层叠叠、无边无涯的绿色,仿佛整个天空都绿染了一般……哦,这浓酽欲滴的绿色哟,她绿得使人碧凉透心,她绿得令人沉醉如梦;她的绿正勃发着一股欣欣向荣的盎然生机,她的绿正寓于着一个五谷丰登的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6.
夏日银山     
蓝紫色的烟光中.大山慈祥地环顾着我们,重重叠叠.起伏绵延。在城市里憋久了.猛地看见这绿如瀚海的大山.如同见到思念的母亲.重逢久别的恋人,有种控制不住的冲动.真想一下子冲上去拥抱这山.拥抱这山上郁郁苍苍的林木.还有那久闻盛名的银山塔林。草草用过晚餐,迫不及待地.我们便奔向大山和它怀抱中的塔群。山绿、川绿、村绿、路绿,绿色在我眼前跃动、融合、伸展,铺满视野,融进心田.汇成无边无际、立体的绿的海详,心绪一下子由躁转静。一股股带着青青草味的.凉丝丝的空气扑进车窗.恼人的暑热为之一消。下午4点从市中心出发…  相似文献   

7.
小溪远在闽西北的泰宁,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上清溪。在地图上找到这细细的一抹绿痕时,不知为什么,只是一眼,心里已然与它订下了约期。  相似文献   

8.
灵芝草     
《神州》2013,(8):I0001-I0001
还是很小的时候,听大人讲了白蛇与许仙的故事,便对灵芝草产生无限的遐想和神往,我常在日记和作文中描绘它,在画中涂抹它——当然,所写所画,都是凭空想象的。在想象中,这草是世上最绿的草,开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结着世界上最神奇的果——能起死回生、延年益寿的果。世界上除了灵芝,幼小执著的我别无所求,一直都很想采到一株。终于在13岁那年,在一片山林里,我采到了一株灵  相似文献   

9.
在祖国辽阔雄浑的西北高原,在奔腾喧嚣的青海段黄河,湟水两岸,居住着约20多万土族同胞。相传:他们裁来天边的云霞,刹成了红、黄、绿、蓝、紫五色相间的绚丽服饰,故人们也把这里泛称为“彩虹的家乡”。记得公元1992年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祥云播下了一粒金色的种子。不久,一个洋溢着油墨芳香的综合性杂志——《中国土族》在这片充满色彩的沃土中破土而出,便逐步成为土族群众爱不释手的精神食粮…… 春去秋来,经过八年的耕耘和辛劳,《中国土族》这棵幼苗,在党的  相似文献   

10.
正绿是什么颜色?没有人知道,因为它包含了太多,有时深,有时浅,而作者宗璞却用一支画笔为读者们描绘了一种不同的绿色。作者的画笔是用精细、美妙的文采构成的,它从大自然中吸取每一种颜色,再生动地将它们带入文中,使读者从内心中感触到绿的美妙。从灵隐寺到苏堤,然后是花港观鱼,这一刹那玩遍各种美景的感受是多么美妙!作者那支灵巧的画笔就在这每一个景里,为我们展现千变万化的绿。当你来到灵隐寺,就能感到宗璞笔下那笔下那迎面扑  相似文献   

11.
春之画卷     
正春天是一幅画卷,以大地为纸,以轻风为笔,涂满了蓬勃的色彩。她把绿绒带入原野,将璀璨的色调染于花朵之中;她把湛蓝覆盖于大海,将淡绿洒入池塘。春雨,连绵柔和,似春姑娘编织的丝线。它滋润着大地,花儿笑了,草儿摇了,争相品味着乳汁的甜蜜。春风,似一只手,抚摸着万物的脸庞,唤醒了它们。千万条柳枝都舒展开了嫩黄色的衣裙。红的花,青的草,绿的树,  相似文献   

12.
一夜豪雨,绿了游人的梦,清晨雨霁,正好出游。出了宁城,汽车在大路上飞奔,树木和庄稼向远处延伸,一望无际的绿;阳光明媚,白云悠悠,天空深邃,旋转着让人眩晕的蓝。蓦然,一座山扑过来了,划破了绿的单调,刺破了蓝的穹庐,巍巍挺立着浑厚的白的擎天柱。这一瞬间,困倦的眼睛发亮了,生动起来了。是的,这就是大明塔了。 大明塔始建于辽代,是现存规模最大的辽塔。据《全辽文》载,这座塔是辽圣宗太平九年(1029年),有姓梁的两个和尚从柳城到了中京,他们是兄弟俩,哥哥叫守奇,弟弟叫道邻,兄弟二人靠求化建筑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塔。这样执着的信仰  相似文献   

13.
正春天来了,妈妈给了我几粒凤仙花的种子,要我自己把它种起来,我爽快地答应了。我找来一个花盆,妈妈说,这是一件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太深了它出不来,太浅了怕它水分不够。我想了想,种了3粒种子,中间一粒不深不浅,其他两粒一个较深,一个较浅些。这样,总有一颗会长出来的。我天天去看它发芽没有,它却一直没有动静,我有点担心它会不会是三颗煮过的种  相似文献   

14.
1999年9月,考古人员在秦陵二号陪葬俑坑中发现绿面跪射俑。在目前发现的秦俑中,它是惟一的绿脸俑,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这尊俑的"绿脸"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它意味着什么?本文运用大量科学依据破解绿脸俑的密码。  相似文献   

15.
<正>五月是播种的季节,也是希望的季节。一百年前的五月,一群热血青年,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种子为中华民族播种了希望,这就是五四运动。它开创了中国现代历史。创造了五四精神。这一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广大青年追求进步和光明,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16.
正《西湖的"绿"》是一篇文笔优美、思路清晰的好散文。文章紧扣中心,围绕"绿"一字,通过对西湖各个景点的描写,衬托出这里独特而具有魅力的"绿"。你看,这里的"绿意扑眼而来",这里"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作者还通过对西湖"绿"的一一列举,突出了"绿"的多而各异。"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闲,九溪十八涧绿得野。"还有"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峰下蜿蜒小径上布满的青苔",它们都用自己独特的"绿"装点着西湖,让一切在这一片绿色的影子中显得分外好看。文章写"绿"的词语也很多,有"苍翠欲滴"、"绿得发蓝"、"绿得发黑"、"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  相似文献   

17.
出发     
乔辉 《南京史志》2009,(2):24-25
曾经有那么一株蒲公英。风微微地吹起,它摇动着身躯,一颗颗,或是说一朵朵灰白色的絮状种子随风而起,在金灿灿的阳光下,仿佛向着太阳出发,一朵一朵融进暖暖的阳光中。  相似文献   

18.
开花的种子     
春天到了,轻柔的风吹拂着睡眼惺忪的世界,万物开始复苏。两颗种子也醒了,它俩正躺在一片肥沃的土壤里,憧憬着各自的未来。第一颗种子说:"我一定要努力生长!我要向下扎根,让生命在土壤里变得坚强!我要‘出人头地’,让绿色的茎在风中舞蹈,去歌颂春天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绿斑鸠     
彝族妇女没有一个不喜爱绿斑鸠的,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阿妈和婚姻不合意的小媳妇们,只要一听到它发出“嘟……尾,铁尼果塞果罕,哦梭哦梭格哦嗬,嗬来嗬麻窝”的叫声,做活的会歇下活计,走路的会停住脚步,不由自主地凝神倾听,黯然伤感。这倒并不是因为绿斑鸠的羽毛翠绿可爱,也不是因为它的桑子清脆动听,而是由于它那凄凉忧怨的声音,说出了往日妇女的苦楚,使她们想起了绿斑鸠的故事。传说,过去有一户彝族人家,只有婆媳两个在家过日子。婆婆生性刁狡,心狠手  相似文献   

20.
声讨扶苏     
淡淡的薄雾凝聚了郁郁葱葱的林间小路,眼里塞满了绿,像在梦游。我们的确在梦游,采风团的女人们像一团团彩雾被这绿所包围。绿在身边,绿在脚下,绿在眉弯,绿在心间,绿透了,绿醉了,于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