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剧艺术大师阳友鹤(1913~1984),本名叫阳玉清。十二、三岁时在合江县演出,当地一位姓王的前清秀才十分赞赏他。一次,阳友鹤与王秀才在“茶社”讲戏论。王秀才见阳友鹤为人爽直,便开口道:“阳玉清,我有一言不敢启齿……”阳友鹤当时年岁虽幼,但是个十分机灵的人,知道王秀才要讲的话,不是有份量,就是有不便之处,忙说道:“王先生有什么话,但讲无妨。”  相似文献   

2.
肚里的学问一天,苏巴和长工上路,看见前面来了一位秀才,他就问身边的长工说: “你说我有学问呢,还是秀才有学问?”长工顺口答音的说: “当然是老爷有学问了。”“为什么?”长工答道: “秀才的学问天天用,越用越少,老爷里的学问一点儿也还没往外用过呢。”苏巴听了觉得很对,自豪的抹着两撇胡子,扬着头往前走去。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与董必武,两位清末秀才,两位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两位重要的中共创始人。他们曾是同志,曾是亲密战友,后因政见分歧而分道扬镳,他们各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革命事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从秀才到大都督陈炯明(1878-1933年)是大家熟悉的近代历史人物,其原籍为广东惠州府海丰县人,前清秀才。清末,清政府在广州开办了一所法政学堂,陈炯明从家乡赴广州应考,被该校录取。当时该校监督(校长)夏同和,是位开明  相似文献   

5.
“梅”连中日情孔子静清朝末年,有一位叫张钟端的青年,留学日本,与一位日本姑娘相爱,曾引出一段故事。张钟端(1879-1911),字毓厚,许昌县长村张乡长村张村人,生性聪颖,有胆略,读书刻苦,落笔成章,18岁时由秀才补廪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相似文献   

6.
鞋匠考状元     
《中国土族》2002,(4):47
很早以前,有两个秀才要上京考试,雇了一个鞋匠当脚伕。 一路上,两个秀才不管见到什么,都要咬一阵文嚼一阵字。鞋匠听了感到非常新鲜,好奇地问:“你俩说的是啥话呀?”他俩得意地说:“这话是我们文人说的,你听不懂。”这一说,鞋匠也就注意上了他俩说的话。 他们来到一个村庄,看见路边的打谷场碌碡吱吱扭扭地滚着,俩秀才就把它叫做“磙子塄经。”鞋匠听后记在了心里。  相似文献   

7.
都会打油诗     
从前,临安城里有户书香人家,一家四口,人人知书识礼,吟诗作对,无一不会。这四人中,一家之主刘涛是位秀才,好吟诗,还写得一手好字,在地方上颇有些名气。刘涛的妻子叫王莹,举止文雅,为人贤  相似文献   

8.
正民国初年,在中国的政坛上,有两颗同时冉冉上升的新星,璀璨夺目,备受全国注目,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是北方的吴佩孚和南方的陈炯明。说来也巧,两人都是前清秀才出身,两人都是书生从军,都很会领兵打仗,两人都是至性至情的性格,廉洁自守,为人忠直,宁折不弯,又生于同一个年代,一南一北,似有延津剑合之势。所以当时的舆论就常把他们相提并论,称为"南陈北吴","南北两秀才"。吴佩孚和陈炯明,在中国近代史上所扮演  相似文献   

9.
再论唐代秀才科的存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反驳唐代秀才科存在时间不止于永徽二年的观点,认为秀才科确停废于永徽二年,此后无一真正秀才及第者。唐代各种史志记载秀才科停废时间大体一致,下限都未超过永徽二年,这些记载是可信的;未停废论者的主要论据是永徽后仍有一些“秀才及第”者,其实这均是为文者依当时风习以秀才代指进士,不能作为秀才科存在的依据。秀才科停废并非因防范朋党之争等,及第难度太大,使人不抱希望及州长贡举不当则受连累是其衰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谢建平 《文史天地》2012,(11):94-94
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土大夫的称呼。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在汉朝使用察举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才称之为“秀才”。东汉时为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将秀才改名茂才,或称茂材。茂才科主要是选拔奇才异能之土,所以通常称“茂才异等”或“茂才特立之士”。秀才最初为特举,在西汉后期成了岁举,举主为刺史,遂形成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  相似文献   

11.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江南(赣南)九龙山下的清和桥头。一天,有一个秀才,一个和尚,还有一个农家妇女,同时赶到清和桥的桥头,都急着要过桥去河对面办事。不料,清和桥被洪水冲倒了,要去对岸只能渡船。河上只有一位老船工摆渡的一只小船,  相似文献   

12.
正当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处于存亡关头的重要时刻,周恩来肩负着视察东南沿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任,于1939年初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公开身份,带着警卫员刘九洲来到古城绍兴,拜访他的一位长辈王子余。王子余是绍兴的一位文化名人,晚清秀才,...  相似文献   

13.
冀贡泉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侨居美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冀贡泉字育堂,山西汾阳人。他生于1882年,是清朝末年秀才。本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改革学制,他考入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前身),1905年又留学日本攻读法律,并参加同盟会革命活动。辛亥  相似文献   

14.
一秀才这个称谓,最初在《礼记》、《管子》、《周礼》等书籍中见到。这些书,有人认为是汉代的,有人认为是战国时的著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钱泳《履园丛话》云:“秀才二字昉于汉。”昉,即“始”之意。据此推想,秀才称谓可能出现于汉或汉以前。当时,秀才二字只是对才学优异者的称谓,而不是读书人的专称,也并未形成固定的科目名称。至汉武帝时,诏令地方举荐孝廉和茂材,以供朝廷选录。这里的茂材即秀才,是在东汉以后因避汉光武之讳而改秀才为茂材的。有人依据此说,认为汉代是秀才成为举荐科目的开端;清赵翼却以为“晋世始有秀才之举”。那是依据史籍中出现赫然明确的秀才二字的记载才断言的。  相似文献   

15.
《沧桑》1993,(1)
30年代的山西体育,能够在全国造成影响的,除了男子中长跑之外,便要属女子网球了。当时,最负盛名的网坛女杰有两位,一位是王春菁,一位是王春葳。由于她俩是同胞姐妹,所以人称“王氏两姐妹”。王氏两姐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王宪,是清朝末年的秀才,山西宁武人。1906年山西省用英国的庚子赔款退款办了山西大学西斋,并保送了6名学生去英国留学,王宪便是六人之一。在英国学习期间,王宪认识了后来的春菁、春葳的母亲爱伦·派克。因王宪学的是采矿工程,回国后就携爱伦到阳泉保晋煤  相似文献   

16.
秀才买柴某秀才来到集市买柴,他坐在树下一边看书,一边打问。一个人挑着一担山柴走了过来,秀才便问:“柴卖吗?”那人瞪了他一眼:“不卖,挑到这儿干啥!”秀才一听“不卖”,便低头继续看书。一会儿,面前又放着一担山柴,秀才又问:“柴卖吗?”柴主说:“不卖,放在这儿干啥!”他一听,还是“不卖”,又低头看书。黄昏时候,集市上的柴已卖  相似文献   

17.
秀才县长何辛年──宝丰县县长何辛年访谈录策划:本刊编辑部文/古月,东升早已耳闻何辛年是位"秀才县长"。他曾当过兵,做过宣传文化工作,写过不少论文及文学作品,还出版过几本书,又是省作家协会会员──全省唯一的"县长会员"。新年伊始,记者采访了这位温文儒雅...  相似文献   

18.
《文史天地》2009,(8):86-87
对于秀才,毛泽东说:“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说少了,光靠秀才,30年,300年也不行。”“因为这些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嘛。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天下太平,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的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呢?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工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李立三,1899年11月18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郊区阳三石芋园府。他的父亲是一位晚清秀才,名昌圭,字镜蓉,以教私塾为业。李家早年很富有,后来逐渐没落,到李立三少年时期,每年仍能收20石左右的租谷。因李家院门正中有正楷“芋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 ,贵州兴义县有一位文人名叫李方芝 ,爱写愤世嫉俗的讽刺对联 ,虽触怒权贵 ,屡受折磨 ,都执着不挠 ,人称怪才。所写对联通俗易懂 ,幽默风趣。李氏为清末秀才 ,民国成立后 ,为谋生计 ,曾在农村小学教书 ,后被提升为兴义大狗场乡两等小学校长(既有四年制初小 ,又有两年制高小的学校)。由于学校经费由乡公所筹措发给 ,学校人事、行政 ,常受乡人及当地士绅操纵 ,每到年关 ,校长须向乡长、士绅拜年送礼 ,才能领到工资回家过年。李氏对此极为不满 ,遂于春节时写对联一副贴在学校大门上 ,上联“一场大狗” ,下联“两等小学”。此联巧妙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