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来自于古印度的犍陀罗艺术随着佛教的东传而逐渐在当时中国的西域和内地传播开来。犍陀罗艺术主要由往来于丝绸之路间的中外使节、僧人、手工艺术匠人和商旅从印度,通过西域于阗、龟北地区,而后再经过河西走廊传到内地的。目前在古西域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壁画中,可以发现不少受到犍陀罗艺术影响的汉地佛教艺术遗迹和印度佛教艺术(包括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这一源于异邦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播并逐渐与中国本土艺术结合,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佛教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试综述犍陀罗佛教美术表现手法,从早期的写实主义西方样式至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时期的独特风格及公元二世纪至三世纪之间深受罗马帝国及印度秣菟罗美术的影响,到达它的极盛期。印度笈多王朝(公元320—600年)兴起,犍陀罗美术即使没落,也对中亚及中国的佛教美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崔薇 《旅游》2007,(2):26-37
从地理上看.犍陀罗是个地域范畴, 她出理在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与喀布尔河交汇处的自沙瓦谷地,她是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门户.外族入侵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东西方文明交通的十字路口。塔克西拉是她的首府.也是她有过的最温暖的摇篮: 从文化上看,正是地理上的特殊位置带来了一种如蜂蜜、牛奶和葡萄酒一样的水乳交融,酿成了奇香四溢的甘露,曾诞生了东西方文化联姻混血的犍陀罗艺术。在这条线上旅行.会时时感受到这种文化的混搭与更替……[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中亚地处亚洲内陆深处,是草原民族向南方迁徙的必经之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常遭到外族入侵,统治者不断变换,呈现出文化的复杂性、艺术认知的广泛性。阿姆河流域更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形态,创造了蕴涵多元文化因素的伟大艺术成就,将晚期犍陀罗佛教艺术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5.
邹飞 《敦煌学辑刊》2017,(3):178-188
塔克西拉是犍陀罗地区的核心地带,早在公元纪年时就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城市,是连接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和商品贸易的要冲。英印考古局对塔克西拉遗址进行了长达22年之久的发掘,发现了城址、佛塔和大量的出土遗物,堪称20世纪最为著名的考古发掘之一。塔克西拉遗址的发掘,为梳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研究佛教艺术在中亚以及中国新疆和内地的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蕴锦 《中原文物》2020,(2):107-115
犍陀罗艺术和马图拉艺术是贵霜王朝时期大乘佛教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最重要的两种造像范式,两种佛像的雕塑材料、造型特征、艺术风格上都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本文将两者进行比较,介绍了犍陀罗和马图拉艺术的文化、地理范围和分期,列举了犍陀罗和马图拉造像艺术的主要差异性。根据两地出土文物证实,两者虽然归属于独立发展的艺术体系,但两者之间始终联系紧密、互为影响。马图拉艺术所代表的印度本土因素,在犍陀罗艺术形成初始期就已经对犍陀罗造像产生影响,并一直持续至犍陀罗艺术晚期灰泥阶段。受犍陀罗艺术"迦毕试样式"的影响,贵霜时代马图拉艺术出现了着通肩式佛衣、身材矮短的佛像。笈多时代马图拉艺术在融合犍陀罗灰泥造像的基础上创造了"湿衣佛像",并以此完成了印度佛像自诞生之日起便不断融入亚洲人审美特征、逐渐向着东方风格佛像回归的整个历程。  相似文献   

7.
石窟艺术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它吸收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8.
《敦煌学辑刊》2001,(2):23-23
为推进敦煌学与佛学研究的深入展开,教育部入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联合台湾南华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于2001年7月12至21日成功地举办了“敦煌佛教艺术与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共100人,其中中国大陆学39人,中国台湾学44人,国外学17人。  相似文献   

9.
魏文斌 《丝绸之路》2014,(15):67-80
佛教及佛教石窟寺是古代印度与中国最有特色的文化交流.也是丝绸之路上最能反映东西交流的文化及文化遗存。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中国自公元2~3世纪也开始了佛教艺术的创作。但在较长的时期内(1~4世纪),中国内地的佛教艺术一直受印度的影响,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四川及南方出土的汉晋时期的佛教造像,明显受到秣菟罗佛教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14年是中国和挪威建交60周年,由挪威驻华大使馆赞助支持的《纸的对话〉项目已于2012年开始启动。《纸的对话)中挪艺术合作项目,确定由著名挪威剪纸艺术家凯伦·碧特·维勒和中国著名剪纸艺术家乔晓光合作,展出以”龙”为主题的剪纸作品。中挪传统文化中都有龙的主题,龙这个主题成为把中国和挪威连接在一起的象征。数百年来,龙在挪威的工艺品中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角色。在挪威,龙出现在北欧神话、英雄传奇以及木制教堂和海盗船上。龙在中国更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岭南药洲遗址书法石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药洲遗址的历史概略 位于广州越秀区教育路与西湖路交接处坐落一处名为“药洲遗址”的岭南古代文化遗迹。它东倚有着“千年商道”之称的北京路,南对明清时期的书院群,西连南朝街,北望郁郁葱葱的越秀山。  相似文献   

12.
肖金亮 《世界遗产》2014,(10):23-23
<正>建筑遗址的复原研究,是一种由建筑史学、考古学、历史学,乃至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史学等多学科紧密合作的学术行为;同时,它也是文化遗产保护链条中的一环,是针对建筑遗址的"阐释"行为,可将消逝的建筑形象、背景文化、建筑中的古人活动带回当代,是一种谋求把不易看懂的建筑遗址变得让人看得懂的"翻译"工作。"真实性"作为所有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当然可以且有必要引入来指导复原研究的开展,但又不能简单套用。作为初始依据的考古遗址以及检测信息(如科学测年的成果、分析化学得出的材料成分等)当然是真实的,但由此展开的复原研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鉴文化人类学对原始艺术研究的成果,从文化、考古、艺术的综合视角,分析解释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人形塑像,是祭祀礼仪的主体形象"尸"的再现.他们揭示了一个史实,即祭祀礼仪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物塑像是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祭礼仪式中充当特定角色.即受祭者--"尸"的肖像,他们被作为活的个体,与神沟通,往往是领袖人物或者蜀王的化身,主祭对象为神和先祖.古蜀设"尸"的祭祀礼仪具有连续性,时间跨度大约在夏至商周之际,期间,三星堆遗址期为稳定和快速发展期,到金沙遗址期为转型期,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礼乐文明碰撞、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