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栩 《文史天地》2001,(1):39-40
几千年的茶文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明,有诸多动人的传说,有无数轶闻趣事,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在朝廷里有献茶得官的先例,在文人中有品茗吟诗的场面。而茶联,亦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夺目奇葩,流传甚广。品啜香茗之时,吟来别具情趣。现采撷几则笔者搜集的茶联,与读者朋友们共赏。  相似文献   

2.
天姥茶韵     
2005年春夏之交,世人瞩目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和平之旅”造访北京,他率领的大陆访问团一行,参观完故宫,用过晚宴后,8时许来到位于前门西大街的老舍茶馆,参加茶馆举行的“品大佛龙井,赏传统曲艺”活动,连战和夫人刚落座,服务员就来到连战先生身边,向连战介绍了茶宴头道茶是来自浙江新昌的“大佛龙井”茶,连战先生和夫人一边在袅袅的茶烟里细细品味,一边聆听悠悠的京韵乐典,陶然其中。晚会结束后,连战先生欣然题词:“振兴茶文化,祥和两岸情”。对“大佛龙井”茶的钟爱之情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3.
杭州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翠、形美、香郁、昧醇冠绝天下,其独特的“淡而远”、“香而清”的绝世神采和非凡品质,在众多的名茶中独具一格,冠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自古以来深得人们钟爱,有“黄金芽”、“无双品”等美称。本文根据大量杭州乡邦文献史料,结合实地调查口碑资料和遗存文物古迹,就西湖龙井茶的起源及相关问题作了初步探讨,认为西湖龙井茶起源于唐朝、北宋时期杭州灵隐、天竺一带佛门寺僧栽种炒制的“山茶”,两宋时已被列为贡品, 元代备受文人赞誉,明朝中叶后开始有“龙井(茶)”专称,并被列为西湖南北“两山绝品”,清朝尤其是乾隆观茶作歌以后,声誉鹊起,成为名茶中的后起之秀。其发祥地是西湖群山幽僻之地的老龙井狮峰山麓。文章还探讨了“十八棵御茶”、龙井“茶祖~”龙井茶独特炒制工艺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九曲红梅     
在绿茶种类繁多的江南,九曲红梅就像万绿丛中的一点红,有一种别致之美.如果说在春意盎然的杭州应该品一杯西湖龙井的话,那么,在香气浓烈的桂花盛开之后,是应该喝一杯九曲红梅的. 茶都在哪里? 杭州! 杭州有什么茶? 当然是西湖龙井! 碧波万顷的西湖以及西湖龙井,已经是杭州逢人就想塞出去的名片.  相似文献   

5.
“五七”干校,顾名思义,成员应该都是成年的干部。不,这里上自80岁的老人,下至吃奶的娃娃,十足一个肝胆俱全的小社会。孩子,都是“五七”战士的子女,年龄从几个月到二十来岁不等。如果把全干校的孩子排成一行,准构成一副齐整的楼梯。他们或在下放之初随双亲举家南迁,或在一个月后响应副统师的战略疏散号令,下来投奔父母。他们的到来,给“五七”战士的生活既带来了欢愉,也增添了负累。十三连就有这样一批孩子,最小的才8个月,最大的19岁。有两个上幼儿园,几个上小学,人数最多的是初中生,约有十来个。这些祖国的花朵,小小年…  相似文献   

6.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副千古茶联在蒙山茶区乃至整个四川地区,茶人们都非常熟悉。但它始于何时,出自何人何处?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不少人,都说不清楚,经朋友介绍,找到了一点线索,依稀看得出一个原始的演变轮廓。  相似文献   

7.
信阳著名物产简介文/夏勇刘启明茶叶信阳茶叶质佳味浓,久负盛名。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把光州茶列为淮南茶的上品,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又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品评。信阳毛尖茶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太湖碧螺春等共享盛誉,1990年在全国名优...  相似文献   

8.
莫道寒来早     
徐梧鸣 《南京史志》2022,(36):35-37
<正>天约莫有些凉了。秦观拥着毳衣咳了数声,抬手去拾为一阵恶风卷落的几页文稿。黄庭坚沏了壶热茶回来,见状便为他捡起,将怀中东西一股脑儿地置于几案上,前倾着身子将灯捻得暗些。“少游风寒未愈,还是不要逞强着凉为好。在病门儿上前来叨扰实是庭坚的罪过。”黄庭坚置了茶,又笑道:“上好的龙井,倒与你的文般配。”秦观知他所说是《龙井》一记。  相似文献   

9.
几千年的茶文化 ,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明 ,有诸多动人的传说 ,有无数轶闻趣事。尤其是现代文人嗜好饮茶者颇多 ,其中很多人对茶文化亦很有造诣。本文列举数则 ,以飨读者。鲁迅妙论茶鲁迅爱品茶 ,经常是一边构思写作 ,一边悠然品茗。他客居广州时 ,对广州茶大加赞赏 :“广州茶清香可口 ,一杯在手 ,可以与朋友作半日谈”。因此 ,当年的广州陶陶居、陆园、北园等茶居 ,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鲁迅对品茶有独到的见解 ,曾有一段著名妙论 :“有好茶喝 ,会喝好茶 ,是一种清福 ,首先就必须练功夫 ,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林语堂“三泡”说…  相似文献   

10.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副千古茶联在蒙山茶区乃至整个四川地区,茶人们都非常熟悉。但它始于何时,出自何人何处?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不少人,都说不清楚,经朋友介绍,找到了一点线索,依稀看得出一个原始的演变轮廓。  相似文献   

11.
特别策划→三月问茶从赏茶到品茶、购茶,如今,在很多风景名胜区里,茶也成为了一道风景。从西湖龙井,到武夷山岩茶,这个阳春三月,让我们问茶去!  相似文献   

12.
《风景名胜》2012,(5):174-178
2011年3月30日,杭州西湖茶博会暨杭州西湖龙井开茶节在杭州西湖龙井茶叶的原生地双峰村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3.
最近,参加两个清史国际学术会,就满洲民族源流问题做几次发言,不少中外学者说我在宣传“中华一体”论,我并不否认。 中华一体是历史的产物,何光岳先生独自编著的《中华民族源流史丛书》,(已经出版发行《东夷源流史》、《南蛮源流史》、《百越源流史》等大型分册),正是阐明这一主题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巨著。 “东夷族团和西羌族团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其他如南蛮族团、北狄族团、东胡族团、百越族团的各支系,几乎都是从他们两个大族团中分出去的,或者是由这两个大族团中的某些支系在互相融合中分出去的。西羌族团的始祖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东夷族团的始祖是大皋氏和少皋氏,这四个支族的共同祖先是华胥氏。”(《东夷源流史》1990年8月江西教育出版社)这是何光岳同志编著《中华民族源流史丛书》的主要宗旨。  相似文献   

14.
董华锋 《吐鲁番学研究》2022,(1):50-56+154+159
吐鲁番阿斯塔那221号墓曾出土过一件唐景云元年(710)联珠团窠对龙纹绫,产地为“双流”。整理近20年来的新资料,我们可以在青海发现一批与之高度相似的丝织物。这些资料再次清晰地勾勒出丝绸之路河南道上的文化交流路线。联珠团窠对龙纹是典型的“陵阳公样”。一般认为,“陵阳公样”是窦师纶任益州大行台兼检校修造时所创。但成都地区南北朝时期的考古资料表明,实际上早在6世纪中叶,该区域的石刻造像上就已经出现了较成熟的联珠团窠对龙纹。从这一情况来看,益州是联珠团窠纹中国化的前沿阵地“,陵阳公样”应当是窦师纶在该地区南北朝时期即已基本成型的图样基础上进行总结、改良而来的。而这一时期益州石刻造像上联珠团窠纹的出现则应与入蜀的粟特人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徐伊  王毅图 《风景名胜》2013,(4):157-158
杭州雷迪森龙井庄园坐落于龙井山区双峰村内,四周依山傍水,被绿色的茶园所包围。春季庄园内茶香四溢,处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同时细心的管家们还在庄园的每个角落里都准备了与茶有关的各种事物,让您在各处都能体验到茶的独特文化魅力。龙井茶分为有狮、龙、云、虎、梅五个等级,龙井庄园所产的即是被誉为茶中极品的狮峰龙井,其外形扁平光滑如碗钉,色泽翠绿微带嫩黄,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晋宁县郑和公园地处昆明滇池西边的月山。月山南北走向,形似一弯秋月,故名月山。月山四周有七座小团山拱卫,形似七星拱月,故又称“七星拱月”。  相似文献   

17.
唐代折冲府“以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五十人为队,队有正;十人为火,火有长”。其中,“每校尉,旅帅二人,每旅帅,队正、副队正各二人”。可见,团、旅、队、火为折冲府的基层组织,团之校尉、旅之旅帅、队之队正、队副为折冲府的基层带兵将领。既然如此,他们的官称性质如何?[日]西村元佑根据大谷文书第一二六号认为:唐代折冲府队副有上、中、下三等,因此推测折冲府校尉也有上、中、下三等;如果是上队副,就是从九品下的职事官,如果是其以下的队副,则是流外官了。大陆学者李方认为:折冲府之中府或下府“队正也应无品级,校尉则为品官”,“旅帅以下非官员”。以上学者的观点存在出入,事实上,“诸卫和折冲府的校尉、旅帅、队正、副队正是卫官”。  相似文献   

18.
兵团农八师一四七团场是北疆地区盐碱最重的团场之一。长期受盐碱危害,生产发展落后,加之农场规模较小,是有名的“穷、小”团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至80年代,一四七团盐碱得到治理,经济开始腾飞,由长期亏损到年年有利上缴,1996年创利达608万元,丑小鸭终于变成了“金凤凰”。在大好形势下,一四七团史志工作者,以奋战盐碱的精神,不屈不挠,艰苦努力,终于向一四七团党委、广大职工群众交了一份基本满意的答卷,当团志与广大群众见面时,人们高呼:“盐碱滩上飞出了金凤凰”!《一四七团志》虽不是什么“金凤凰”,但人们对他的评价还是有几分道理…  相似文献   

19.
正近来,笔者阅读曾国藩的《茶余偶谈》,发现曾国藩也偶有失眠,尤其是在己未年(1859)十月,曾国藩失眠比较严重,此时的曾国藩已经48岁,那么他失眠都干吗呢?在曾国藩的日记中,他这样记录:"李申甫自黄州归来,稍论时事。余谓当竖起骨头,竭力撑持。三更不眠,因作一联云:‘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二根穷骨  相似文献   

20.
张浦生 《收藏家》2005,(11):11-12
茶,号称“国饮”,是中华民族动静相宜的一种生活艺术,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传说远在上古神农氏嗜百草时代即发现了茶的妙用,商周时演变为饮料加以推广,历经唐宋的盛行及明清二代的改革迄今,茶饮风习经久不衰,已成为国民生活中一日不可缺少的部分。“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茗壶是茶道的范畴之一,它涵盖了文化、实用与艺术欣赏等三方面的价值。随着不同时代、不同饮茶习俗和方式方法的变化,茗壶的型制亦在不断变化。明清时期吃茶采用“泡茶法”,所以壶身变矮变小,壶小可以使茶保持“香不涣散,味不耽搁”。明代中期,江苏宜兴创制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