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5月8日,大型电视科普专栏节目《科技之光》诞生。这块园地的耕耘者,是中国的一家城市电视台——武汉电视台。  相似文献   

2.
1993年2月,我们在实现了武汉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9频道)全天播出后,又经过艰苦努力。深入挖潜,在1993年8月9日武汉电视台的第二套节目(38频道)正式向社会及观众播出,顺利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38频道1993年开通的目标任务。这一事件标志着武汉电视事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也是武汉电视台在全国城市电视台创造的一项具有重大  相似文献   

3.
我们武汉电视台的《科技之光》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坚持播出13年,被誉为"城市名片";在国际科教电视领域,多次获得顶级大奖,为国家争得荣誉;在北京奥运赛场外,首次深入解读科技奥运,填补了国内空白。在《科技之光》辉煌成绩的背后,凝聚了武汉电视人的心血和汗水,更折射出《科技之光》  相似文献   

4.
1995年5月8日,大型电视科普专栏节目《科技之光》诞生。这块园地的耕耘者,是中国的一家城市电视台——武汉电视台。当初有人对此举怀着这样、那样的困惑,然而10多年的实践证明,《科技之光》的问世,远远超出电视和科技本身,这个改革年代的产物,具备了开拓创新的意义。同样的,"5月8日"也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在这个日子的前面和后面,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铭刻在心,播扬于世……  相似文献   

5.
(摘自《长江日报》1996年5月10日)由武汉电视台制作的节目《科技之光》8日迎来了她的开播一周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给该节目过周岁生日,并宣布与武汉电视台合办《科技之光》,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1995年5月8日,《科技之光》开始在  相似文献   

6.
我们武汉电视台的《科技之光》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坚持播出13年,被誉为“城市名片”;在国际科教电视领域,多次获得顶级大奖,为国家争得荣誉;在北京奥运赛场外,首次深入解读科技奥运,填补了国内空白。  相似文献   

7.
<正>轮印:1983年5月26日,武汉大学李崇淮教授在《长江日报》发表《从交通和商业入手,加强中心城市的建设——关于武汉经济发展战略的设想》,并在武汉市首届咨询委员会提出相关建言,为武汉市确立“两通起飞”战略作出重要贡献。1985年3月,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在武汉召开,武汉市“两通突破,放开搞活”的改革经验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8.
唐佩琳,男,汉族,1933年11月生于江西金溪,1949年5月参军。中共党员。转业后于1983年调贵州电视台,后转入贵州电视剧制作中心任编辑组长、总编室主任,贵州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他是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的作者,还著有《难念的经》、《邓小平在1950》、《周恩来在贵阳》等电视剧100部(集)。  相似文献   

9.
金庸这个名字真正在大陆家喻户晓,是从1983年开始的。由香港TVB制作,翁美玲、黄日华主演的剧集《射雕英雄传》被引入大陆电视台,顿时引起轰动。《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和黄蓉,也让黄日华和翁美玲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红的电视明星,成为无数青年男女的“梦中情人”。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文化科技成果展览和技术交易会》,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举办的《全国文物科技成果展览》,分别于六月九日至二十五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七月五日至八月八日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由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哈尔滨科技大学联合研制并获得文化部1983年—1984年科技成果一等奖的曾侯乙编钟的全套复制件,由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武汉电视台1983年8月12日成立,已经历了20个春秋,如果从1978年12月18日首次给市委写报告筹办电视教育台算起,也有25个年头的时间了。我仅就筹备过程加以回顾,以飨读。  相似文献   

12.
秦怡,著名电影演员,1922年出生于上海。上世纪40年代就曾主演《遥远的爱》等影片。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上影演员剧团副团长。曾在《女篮5号》、《铁道游击队》、《林则徐》、《青春之歌》、《海外赤子》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1983年因主演电视连续剧《上海屋檐下》获首届电视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  相似文献   

13.
武汉电视台创办全国第一个大型科普栏目《科技之光》,已经走过了13年不平凡的历程。作为坚守在《科技之光》一线多年的参与者、见证者,那些奔波的、充实的、痛并快乐着的日子依然历历在目,逝去的岁月,经过时间的沉淀更加珍贵。  相似文献   

14.
武汉电视台创办全国第一个大型科普栏目《科技之光》,已经走过了13年不平凡的历程。作为坚守在《科技之光》一线多年的参与者、见证者,那些奔波的、充实的、痛并快乐着的日子依然历历在目,逝去的岁月,经过时间的沉淀更加珍贵。王亚非:十年磨一剑  相似文献   

15.
1986年至1991年连续6年,武汉电视新闻被中央电视台采用条数居全国城市台第一。1990年采用达485条。这一年,武汉电视台新闻部作为唯一地方电视台的新闻部门.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宣传战线先进单位。作为当时武汉电视台新闻节目进京选送负责人,有几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吉庆街艺人     
正张德生,艺名"麻雀",安徽人,1951年生。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因为穷,后来带着一把二胡离开家乡闯荡江湖。1993年,"麻雀"来到武汉吉庆街卖艺,擅长演唱自编自创歌曲。他将林依伦的《爱情鸟》改编为《爱情麻雀》而一举走红吉庆街,与"老通城""拉兹""黄瓜"并称吉庆街"四大天王"。"麻雀"曾经上过央视的专题报道《小毛与麻雀》、湖南卫视的《越策越开心》、武汉电视台的春晚、湖北卫视的《国庆7天乐》等节目,在电视剧《来来往往》中客串过草根艺人角色,他的两首歌《爱情麻雀》和《阿莲》收录在雪村的专辑《全是高科技》中而广为传播。图为2012年7月15日,"麻雀"在为吉庆街食客演唱自创歌曲。  相似文献   

17.
洛阳电视台于1995年编导、拍摄出《说古论今话方志》电视专题片,于3月16日在《河洛风》节目“古诚今说”栏目中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该片以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及其工作人员为轴心,再现了洛  相似文献   

18.
《新华日报》革命遗址光辉永存──兼谈有关旧址的保护宣传工作沈果正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创刊于武汉。同年5月,建立了《新华日报》重庆分馆。《新华日报》在武汉出刊不到一年,因武汉失陷而迁重庆。在重庆出版发行的《新华日报》,自1938年10月2...  相似文献   

19.
恩师琐忆     
正我于1979年由黄冈县(今为黄冈市黄州区)考入沙湖之滨的武汉师范学院(今为湖北大学)中文系,1983年毕业留校,一直到2007年正式调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武汉学习、工作了近30个年头,因此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武汉文史资料》向我约稿,该写的人和事太多了,我特别想写写恩师、曾经担任过武汉市政协委员的刘宋川先生。他是我本科阶段古代汉语课的任课老师,毕业时是他竭力推荐我留湖北大学中  相似文献   

20.
从1938年10月武汉被日寇侵占到1945年8月15日无条件投降,在这整整六年多的沦陷期间,武汉也发行了一些报刊.笔者当年正在武汉,现仅就记忆所及作一些回忆.《武汉报》武汉刚为日寇所陷,社会上就出现了日出对开的一大张的《武汉报》.此报与国民党中宣部的《武汉日报》仅少一“日”字,社址亦为《武汉日报》的旧址(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