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雪凡 《古今谈》2005,(1):62-64
浙江为南戏之乡,在近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大量古戏台、戏装、面具、砌末、碑刻、砖雕、木雕、壁画、题壁、剧本、插图等有关戏曲的文物,为戏曲研究提供了殊为珍贵的资料。其中戏曲碑刻即有戏田碑、禁戏碑、庙台碑等,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土贡,即"任土作贡",作为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是指地方政府无偿地向君主和中央进献的土特产、珍宝等物。土贡制度源于夏代,当时贡赋不分,直到汉代,土贡才从赋税中分离出来。经历代之发展演变,到明代已经更加具体、完备。目前土贡制度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对于明代土贡制度的研究尤为薄弱。  相似文献   

3.
张晨 《沧桑》2009,(5):222-223
明代随着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繁荣,戏曲理论批评经过理论批评家们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李渔《闲情偶寄》的"曲话"部分是此时极有分量的戏曲理论著作,"曲话"在大量戏曲文献的基础上研究戏曲理论,组织周密,条理清楚,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部最完备最系统的戏曲理论专著。  相似文献   

4.
半个世纪以来,大陆、台湾学者发表关于明代环渤海地区海运论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专著1部、论文9篇。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官方控制的海运和民间海运研究两个方面,官方控制的海运研究在江淮往来辽东海运、江淮往来直沽海运、登莱往来辽东海运、天津往来辽东海运研究方面成果显著,但尚存有不足,如:研究明代海运缺少对必要的元代海运背景的交待、缺少对必要运河、漕运状况的介绍、有些领域还是空白、已有研究领域内,存在着基本史实不明甚至讹误流传的情况。因此,明代环渤海地区的海运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增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5.
尚学艳 《神州》2013,(14):232-232
戏曲是中华名族的瑰宝,是中国民族艺术的典型代表。电视是戏曲艺术传播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电视戏曲节目播出频率低,戏曲节目区域化差异明显,戏曲节目呈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电视戏曲节目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节目内容以文艺节目为主,受众局限于戏迷票友,缺乏创新等。  相似文献   

6.
清代戏曲评点在中国戏曲批评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近百年来,清代戏曲评点研究蔚为大观:金批《西厢》专题研究一领风骚,研究者从人物性格论、戏剧情节结构论、价值论、创作论等视角深入挖掘金批《西厢》中所蕴含的戏曲理论遗产,为建构有民族特色的戏曲批评体系提供重要借鉴。其它清代戏曲评点本之研究也在尴尬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凸显出三个重要研究视角:女性批评、学科交叉研究和社会一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7.
8.
傅惜华是20世纪著名的藏书家、古典戏曲文献研究专家,其一生著述甚丰,尤其在戏曲目录学领域贡献突出。本文将视角固定在图书典籍上,略述傅惜华对中国戏曲典籍的收藏保存、著录传播、捐公奉献。  相似文献   

9.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2):40-44
民间戏曲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艺术结晶,是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物,在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上闪耀着灿烂光芒。  相似文献   

10.
何鸣翎 《神州》2012,(36):169-169
性格化是戏曲舞蹈的生命,而实现戏曲舞蹈的性格化,演员的表演创造又是关键,戏曲表演艺术要推陈出新,要沿着现实主义道路不断前进,坚持和发展性格化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1.
水西土司地处贵州西北部,作为西南地区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在明代达到最盛。明代水西土司与周边的播州土司、水东土司等之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政治地位和资源的争夺。在中央王朝的调控下,水西土司获得了更高的政治地位。研究水西土司与周边土司的关系对于更好地研究贵州地区民族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5):42-44
流行于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带的地方戏曲,后又被命名为“陇剧”。 陇东道情是采用道情唱腔的皮影戏。因其演出排场和活动方式极简便,全部箱具乐器一头毛驴即可驮走,当地群众又称这种皮影戏班子为“一驴驮”。它的形成至早不超过清道光、咸丰年间。  相似文献   

13.
乔方悦 《中国地方志》2023,(1):15-23+124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古代方志编纂中并未为修志者所重视。古代方志中的戏曲史料依附于社会民俗活动存在,民国时期开始形成独立篇目,逐渐被修志者所关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编纂戏曲志,其目的是为全面、系统地记录与整理各地有价值的戏曲资料。现有的两类当代戏曲志因记述内容侧重不同而在体例上有所区别,在编纂方法上继承传统,体裁完备,同时合理运用图片载体保存戏曲表演影像。当代戏曲志所记内容为我们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戏曲发展状况提供了途径,拓宽戏曲史的研究界限,对戏曲发展的整体过程建立起更为生动、立体的认识,同时也为专业志的编纂提供体例和方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明初,为了维护西北边疆的稳定,在河湟洮岷设置"西番诸卫"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的统治,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行政建置的特殊性,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现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番诸卫的研究加以概述,并对相关研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刘琴 《丝绸之路》2014,(6):27-28
中朝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两国交往历史悠久。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上的和平和相互尊重的中朝朝贡关系,在明朝时期达到顶峰。在这种体制下进行的文化交流成为中朝关系中更为动人和持久的内容。中朝朝贡关系是两国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的切入口,它为文化的交流打开了一扇窗户。相较于政治和经济层面,文化的影响在历史中更持久、更具亲和力、更加动人。  相似文献   

16.
17.
《攀登》2021,40(3)
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呈潮涨潮落之势。近年来,西方提出"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历史虚无主义又在中国重新泛起。为了更好抑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研究。通过研读相关文献,本文从演变过程、本质内涵、危害和策略几个维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梳理,并指出当前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淑端 《神州》2020,(6):38-38
戏曲程式的规范性也可以说是它的约束性。戏曲的严谨的规范性,体现在整个剧目的样式、一个场面的处理、一套板式的运用、一套动作的组合、一套锣鼓的衔接、一个人物的扮相等等。因此,说程式具有视听形象性,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具体的能让人感知的,可以实际操作的艺术手段材料。它直接的功能就是能启发创作者在表现形式上很快能找到一个突破口,由此进入到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9.
董召林 《丝绸之路》2011,(10):90-91
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继承中具有艺术活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趣。传统戏曲在艺术创作上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古代戏剧艺术家们通过不断创新,使中国传统戏曲承载了优秀的文化民俗遗产。  相似文献   

20.
林璐 《神州》2011,(2):69-69,71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它们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预示着以昆曲、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亟待保护与传承。然而保护与传承需要创新,如何在创新的基础上,又保有“传统”的特色,这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多年来,大家一直在谈论,有褒有贬,涌现出来的新戏也良莠不齐,本文试从剧本、台词、舞美化音、传播途径等几个方面,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戏曲的创新之路该如何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