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林 《中国钱币》2012,(4):37-42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长江自西向东横穿而过,汉江自西北向东南,在武汉流入长江。武汉处于长江与汉江的交汇之处,由武昌、汉口、汉阳组成,向有“武汉三镇”之称,又系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走遍天下路,惟有武昌好过渡。"这是一句古时民间谚语,其大意是指旧时武昌、汉阳长江岸边渡口甚多,武昌、汉阳来往过渡非常方便,且收费低廉。尤其是在武昌古城的"汉阳门渡"和汉阳东南的"汉阳渡",成为行人在武昌城和汉阳城"好过渡"的主要渡口。武昌最早有一定规模的客运码头(渡口),是隋唐时期设在汉阳门的码头,对岸则是汉阳城之东的东门码头。由汉阳门码头至东门码头(即汉阳渡)是一条客运航线,  相似文献   

3.
汉水流域是古楚国发源和兴盛地区,武汉是汉水入江的汇合口,是“江汉朝宗于海”的起点,也是楚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区。早在公元前858年“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立中子红为鄂王。当时周历王暴虐,熊渠畏其代楚,亦去其王(号)”(《史记·楚世家》)。熊渠所居城池的具体位置,据光绪《武昌县志》、《湖北通志》云:武昌县南120里马迹乡有鄂王城。1962年,经湖北省博物馆派人调查:鄂王城遗址犹存。1956年划归大冶县,城址在高河南4里,东偏北距金牛镇15里,城址东西长380米,南北宽约260米,曾出土8孔石刀与陶鬲等。  相似文献   

4.
解放以前的汉阳县城,即现在的武汉市汉阳区,它与武昌、汉口隔着长江、汉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汉阳县政府设在显正街一个破旧不堪的衙门内。但在东门一带设有湖北省警察局汉阳分局,县政府的隔壁则是汉阳宪兵队,西门设有武汉警备司令部稽查处汉阳稽查站。这  相似文献   

5.
要想把“武汉”说清楚,我们必须将汉阳和武昌说清楚。  相似文献   

6.
在万里长江和千里汉江汇合处,有一座历史名城——武汉.它由汉口、武昌、汉阳三地组成,俗称武汉三镇.常到武汉的游客对于千古扬名的黄鹤楼、闻名于世的辛亥首义城、山水如画的东湖、独具风格的古刹归元禅寺、全国商业文明一条街——江汉路等总是赞不绝口.可汉口的台北路则以路边数家以台湾地名为名的商业网点而别具一格倍受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武汉三镇,即武昌、汉阳、汉口的联称,今统称“武汉”。 三镇之中,武昌发达最早,“周彝王时,楚子熊渠封子红为鄂王”,周代即为繁居之地。武昌依江,古名“鄂渚”,又称“江城”,屈原在《楚辞》“涉江”一章中,曾叙述过他当年游鄂渚的情景。“江城”,江夏县城的简称,唐李白诗中有“江城五月落梅花”之句;汉阳依山,古名“大别”,相传大禹治水至此,龟山麓曾有柏树,宋苏轼诗云“谁种殿前柏,僧言大禹栽,不知几千载?柯干长苍苦。”明楚庄王孟烷曾有《大别山》一诗:“名山钟秀自大开,岿然盘腐天之魄?;汉口依水,古名“夏油”…  相似文献   

8.
解放前习称的"武汉三镇"名符其实,因为它们不仅隔有宽阔的长江与汉水,且无桥梁联结,在行政体系上汉口是直属中央的特别市,武昌为湖北省会,汉阳则为受辖于专区的普通县城,故而各自为政,谁也管不了谁。  相似文献   

9.
正武汉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城市。长江同汉江在这里交汇,形成一个Y字型。这个Y字型,把武汉分割成三大区域,即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鼎立。世界范围的城市中,有两江交汇的城市很多,而形成三镇鼎立之势的城市只有武汉。  相似文献   

10.
武汉生活秀     
去武汉之前,武汉,是诗意流淌的一栋黄鹤楼,是樱花浪漫的一所武汉大学,是万里横渡的一条长江:去武汉之后,武汉,是午后黄鹤楼下隆隆火车声里的一场楚剧,是每天来往与汉口,武昌以及汉阳三镇之间的一艘渡轮,是清展街边巷里幸福的一碗热干面。  相似文献   

11.
<正>汉绣,是流行于湖北荆州、武汉、洪湖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其文化源头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楚绣,19世纪中叶伴随着武汉的商业化走向繁荣。2008年,汉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也就是在这一年,我在武昌红巷艺术城开设了“锦绣坊”汉绣工作室,开启了传承汉绣之路。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武汉长江大桥和江汉公路桥、铁路桥的建成,让武昌、汉口、汉阳连为一体.在此之前,汉口已经发展成为百万人口的商业巨镇,武昌是历代省城、省会所在地,相比之下唯独汉阳仍然是古旧县城一座.三镇合一,也是武汉大发展、大建设之时,原本古老破旧的汉阳变化显著,用"沧海桑田"不足以形容她的变化,而应是"日新月异,仿佛瞬...  相似文献   

13.
汉阳,是武汉三镇中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城,也是一座典型的“桥城”。 当今汉阳,不仅有连接武昌、汉口的八座现代跨江公(铁)路桥梁,也有武汉最早的立交桥(琴台立交桥)、迄今为止全市最大的人行天桥(钟家村人行天桥)、三镇最长的跨湖大桥(墨水湖大桥)、两座铁路跨线桥及诸多湖(港)交通桥和景观桥。其实。依江伴水的古汉阳也曾有过一些桥,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或已不存,或演变成当今的街巷。或仅见于地名文献中,或被今人改建成坚固的现代桥梁。  相似文献   

14.
<正>老照片惊现百年前图景积玉桥,在武昌是个颇有名气的地方,源自武胜门外护城壕上的一座桥。据说“积玉”二字,是“鲫鱼”的发音演变而来。武胜门是武昌城唯一的北门,积玉桥这一带地势低洼,东边紧邻沙湖,西边挨着长江,早期每年夏季时节,除了一条武胜门通往青山镇的路埂和一些土墩高地外,长江和沙湖几乎要连在一起,全被洪水侵占。清末张之洞督鄂,兴工修建一条从武昌城到青山镇的长江堤防——武青堤,并在青山镇设武丰闸,将长江和沙湖水系隔开。之后,积玉桥一带告别了洪水的浸漫,渐渐形成现代工厂和商户云集的区域。  相似文献   

15.
六朝武昌城考古调查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六朝武昌城遗址位于鄂东南部鄂州市鄂城区的长江南岸,当地俗称吴王城。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四月,孙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此后,武昌作为长江中游的重镇存在于六朝时期。建国以来,先后多次进行过六朝武昌城的考古学调查。1963年,湖北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要想把"武汉"说清楚,我们必须将汉阳和武昌说清楚. 即使在汉阴也仍然称汉阳 作为地方行政中心,汉阳早于武昌.早在西汉,汉阳便是江夏郡沙羡县的县治所在地.当武昌还仅仅散乱地居住着一些以渔猎为生的少数居民时,汉阳已经是一个像样的小镇.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命黄祖为江夏太守,黄祖便在柳浪闻莺的月湖旁筑起了一座军事城堡--却月城.黄祖据守在却月城内,汉阳又升级了,成了江夏郡的郡治所在地.  相似文献   

17.
武昌蛇山下有个武昌洞。这条沟通蛇山南北市区往来的交通要道,从清末开凿,民国崩塌和修复,到解放后扩建,经历了近一百年的历史。一、武昌洞兴建的由来明朝末年,封建王朝摇摇欲坠,想借助“风水”迷信,以为凿断龙脉,便可以保住江山。于是分别在武昌蛇山楚观楼脚下和汉阳龟山铁门关去上除石,开凿山洞。在武昌开凿的山洞,因在武昌长街楚观楼(也称南楼、鼓楼,今武昌解放路司门口跨线桥处)脚下,而得名“鼓楼洞”(此洞毁于1936年扩建长街马路时)。此洞的开凿,并没有保住明朝的江山,倒是大大方便了武昌的交通。到清末,由于武昌城…  相似文献   

18.
任重 《民俗研究》2004,(1):156-161
汉阳在武汉三镇中,城市文明进展最迟缓。民国时期,汉口早已是九省通衢之商业口岸,又是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号称“小上海”;武昌则是历史悠久的“江夏”占城,近代之革命圣地,又是湖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惟独汉阳却貌似乡镇:城区小,人口少,几条用青石条铺路的狭窄街巷歪歪斜斜,两旁的小店铺鳞次栉比,到处是低矮简陋的平房棚户,几乎无一处像样的商厦、楼房,晚清时所建的汉阳铁厂、兵工厂早已撂荒,原厂址杂草丛生。汉阳市民主要由小商贩、手工业者、船工和渔户构成,他们较贫穷,没文化,穿戴像农民,开口是浓重的方言土语……这一切显示出汉阳经济、文化的落后。  相似文献   

19.
“大江发源于青海高原,会纳百川,浸成巨渎。……若论风光之明媚、形势之雄奇,盖未有过于武汉者。以有黄鹤楼、晴川阁夹江而峙,可收上下四方壮观于眼底也。汉阳龟山,旧名大别,其东麓有禹功矶,相传为大禹治水成功处,后世为禹王祠祀之。……”这是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在其名文《晴川阁修复记》中饱蘸激情赞美长江,赞美武汉,同时亦赞美在武汉治水成功的大禹。如今,在紧邻晴川阁的汉阳江滩上,仅用一年半时间,建起了气势恢宏的大禹神话园,使汉阳美景又添新的亮点。回顾神话园筹建历程,说明并解析神话园文化内涵,是饶有兴味的。  相似文献   

20.
三千里汉江,从秦岭南麓奔来江汉平原腹地,在武汉泄入长江.两江汇流处的汉阳岸,有一片高滩,背依堤防,突兀水域,形同半岛,这就是全市险要的“无堤区”——汉阳南岸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