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程方勇 《沧桑》2012,(3):151-153
正方志虽为一乡一邑之地方文献,但却以其信实的载述,补充了国史的不足,保留了我们的乡土记忆,反映了地方自然、社会之变迁,教励风俗,存史资政,堪称地方史记。是以前志序言:"志之一书,类乎国史,而记载流传,尤为一乡一邑之实迹!"[1]又曰":邑志上稽往代,下示  相似文献   

2.
《新安志》续修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南宋罗愿《新安志》纂成之后,宋元明时期不断续修和补充,有史记载的就有近十次,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这在我国方志的纂修历史上有典型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除《徽州府志》、《新安志补》等传世外,其它续修之作佚失,续修情况不明,相关记载屡有舛误,也就有了钩沉补阙的必要。这对深入研究《新安志》、徽州文化及方志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方志应增加社会心理内容刘胜方方志是记述一方古今演变的百科全书,概括他讲,其主要内容是该行政区域内世代相继的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其中,也包括社会心理活动,从一个方面来看,所谓地方特色,它就是地方个性的人格化,基于此,在新方志的编纂中,我们理应对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4.
《沧桑》2011,(2):255-255
史五一在《宁夏史志》2010年第6期上发表文章指出,城区志是记载城市的一个城区范围内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是方志园中的一个新志种。编纂城区志需要不断的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5.
《福建史志》2002,(2):63-63
王复兴在《续志应记载静态事物》文中谈到续修志书对静态事物应予记载。主要理由如下:一是记载静态事物是由方志性质决定的。作者认为由于我们要续修的是一部完整的独立的志书,它应该能够脱离首届新方志而单独存在,所以它的内容要求全面,不能有大的缺漏,否则,就和方志“综合资料性著述”的性质不相符合了。为使续志符合方志性质,续志内容达到全面、完备的要求,编修续志时就必须记载静态事物。  相似文献   

6.
民俗是地方志书记述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届修志,广大方志工作者非常重视对于民俗入志的研究,涉及内容广泛,且多有争论。近来,笔者对部分地方志杂志上的有关文章和地方志理论专著浏览记录,比较分析,条理排比,综合而成为《民俗入志研究概略》。  相似文献   

7.
专业志初探     
一、专志的性质和源流 一部方志是一方的“百科全书”,记载一个地区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是一种综合性的著述。专业志则专一记载某一方面和一定范围内事物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是一种专门性质的著述,如:农业志、林业志、教育志、科技志等。专志除具有方志的科学性、现代性、资料性、区域性的共性外,还有着专业的独具性。专业志的这种独具性表现在它有反映本专业的专门体例和专门内容,即反映某个专业的基本面貌,体现某个专业的特殊发展规律,由专业人材编纂,为专业发展服务,它是人类进步、科学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产物,又是方志体例日益完备、不断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新方志一般都设有风俗志.记述风俗的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风俗习惯;二是社会时尚.纵览新方志,一般都注重风俗习惯的记述,对时尚的记述则明显不足.有的在记风俗习惯时对时尚变化有所记载,但不充分;设专门章节的,唯有《楚雄彝族自治州志》的第六卷第三十五篇设有《时代风尚》一章.  相似文献   

9.
骆伟 《广东史志》2003,(2):53-56
我国历代流传的乡镇志、乡土志,乃是地方志的一种类型。古往今来,它在方志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它不仅从宏观和微观上反映了某个区域的全面情况,而且还具有记载翔实、内容丰富、简明扼要、乡情特浓的特点,可补省、府、州及县志的不足。同时,它在我国方志数量上,占有一定比例,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方志载体。  相似文献   

10.
南京市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以来,修志工作者不遗余力,辛勤笔耕,先后出版了各类志书300多部,字数逾亿字。当代南京修志人在修志实践中积极探索,坚持继承创新,树立全面的读志用志观,在新修方志的全程主动积极地开发、用活方志资源,使读志用志的范围不断扩大,读志用志的内涵不断丰富,读志用志的成效日渐显现。一、寓读志用志的理念于谋篇布局、志种创新之中当代南京方志人在修志实践中感到,应树立超前的读志用志理念,修志人员尤其是主编要跳出狭义的读志用志束缚,善于从广义的读志用志角度,实现编者向读者的角色转变,以读者的角度来超前考…  相似文献   

11.
地方志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两者之间,内容起主导。方志的特定内容要求有相应的形式予以表现。由于内容决定形式,因此,各个时代社会内容的不同,导致方志著述内容不同,所以编纂形式也往往不同。人们对社会认识日益深入,视角不断开阔,使方志著作内容逐渐丰富,每有新事物产生,必然要求在方志中予以表现,同时要求方志著作形式相应变化,以表现这一社会内容,从而引起方志著述形式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目前方志界对续志是否记载静态事物的意见 ,提出了续志应记载静态事物的观点 ,主要理由有六条 :一、要正确理解续修 ;二、记载静态事物是由方志性质决定的 ;三、静态事物也并非毫无变化 ;四、编志要想到用志 ;五、借鉴旧志经验 ;六、记载静态事物不会造成篇幅膨胀。续修方志对静态事物应与非静态事物同样记载。  相似文献   

13.
人物志是“志中之髓”,志中之志。人物部类是一部地方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修地方志以来,经过广大方志工作者20多年的辛勤努力,一二轮修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志书中人物志的编纂和人物记载,可以说载人载物成绩斐然。各类志书收录的人物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它记载了一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物,记载了各行各业有突出事迹的人物,记载了促进社会发展和阻碍社会进步的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人物,人物志坚持了生不立传的原则,坚持了以事系人的方法;形成了传、简介、表、录交相呼应的人物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方志的学术品位张桂江方志的学术品位,虽不完全等同于方志的学术价值,但毕竟也是一种价值观。方志的学术品位指什么?许多文章提出多种不同论点。有的从方志的内容去寻求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方志的学术品位特指所记载的知名度较高有全国影响的区域文化,并大部分集中于文...  相似文献   

15.
方志是记载一定区域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 ,对区域历史情况的反映是志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此 ,方志一词在英译中有时被译为“District history”或“Annals of local history”即“区域史”、“区域历史的记录”。追究方志渊源 ,它是史籍发展过程中 ,融史、书、志、录、传、图、经等典籍特征 ,逐步演变而来的一种特定体裁的史籍著作。故章学诚曾说 :“志属史体”,“方志乃一方之全史也”。评价一部志书的成功与否 ,一则看其内容是否对区情有正确全面反映 ,而对区域历史的表述是其重要部分 ;二则看志书是否有特色 …  相似文献   

16.
<正>一、天河村志系列编修始末中国编纂地方志的历史源远流长,但传统社会纂修的方志中乡里志、尤其地域更向下延的以村落为单位纂修的方志相对罕见,一直是方志编纂的"非主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修志热潮,打破传统社会纂修志书范围的藩篱,将编纂单位从过往的省府州县延伸到最基层的乡村村落。村级志书弥补市、区两级志书记载的缺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真正的民修、民用的志书,最贴近百姓的生活。村志所记载的姓氏宗族、文物古迹、风俗习惯等真  相似文献   

17.
从方志发展历史来看,方志文化已远远超越狭义的物化文化范畴,广义方志文化包含人们在方志编纂和应用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方志文化结构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全方位建设方志文化要开阔视野,拓展发展空间,着眼于大文化概念,促进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三者协同发展。在物质文化上,以志鉴为中心,开发多元方志产品,为方志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持。在制度文化上,依法修志,创新工作机制,为方志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在精神文化上,内修志德,外营识志、用志氛围,推动方志精神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正>方志的分类,大多以区域划分,亦有按编纂体例和所记述内容划分的。另外还有按载体划分的。由于的划分的标准和尺度不同,方志的种类也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一统志和专志是否属地方志,观点亦不尽相同。一、地域性综合志的分类对地域性综合志,一般都按区域的层次来划分。傅振伦先生认为古今方志有通纪和断代两种,就方志所记地区范围而论,有一统志、总志、通志、郡县志、合志、乡土志、都邑志、  相似文献   

19.
方志是记载一定区域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对区域历史情况的友映为志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此,方志一词在英译中有时被译为“Districthistory”或“Annalsoflocalhistory”即“区域史”、“区域历史的记录”。追究方志渊源,它是史籍发展过程中,融史、书、志、录、传、图、经等典籍特征,逐步演变而来的一种特定体载的史籍著作。故章学诚曾说:“志属史体”、”方志乃一方之全史也”。评价一部志书优劣的标准,一则去其内容是否是对区情的正确全面反映,而对区域历史的表述是其重要部分;二则着志书是否有特色,…  相似文献   

20.
方志是系统记载各地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状况的重要文献典籍,具有存史资治、利国利民的功能。方志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渊源,大体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孕育于秦汉,形成于两宋;发展于元明,隆盛于清代;民国、新中国时期又有新的变化。无论在志书的内容、阶级性,还是读志用志的重要程度和传播手段上,都今非昔比。因此,地方志,这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应该与时俱进,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