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霖 《江淮文史》2003,(1):4-24
一门“显学”/听贤哲警世之声/研究“文革”的指针/毛泽东话里有话/魏文伯说“可能要出事”/应当正视,运动初期省委错整了人/被“炮打”/“支持他们革我们的命”拙文《李葆华主政安徽前后》(载本刊2002年第4期)乃订正讹误之作,职责尽了,也就过去了。不意,许多同志令我续写。续下来就是十年“文革”。那十年,李葆华六年半在安徽,是“安徽头号走资派”;三年半在贵州,任省委第二书记。细审这一沉一浮之间,历史内涵非常丰厚,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文革”研究是国际学术界的一门“显学”,由外国翻译引进的著作即有多种。中国…  相似文献   

2.
高飞 《江淮文史》2003,(2):28-48
动荡的年月1966年3月,省知青办为了动员更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组织了一个由1964年、1965年到岳西县、祁门县插队落户的先进知青代表汇报团,到合肥等城市做报告,把我省“文革”前的上山下乡运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我们公社的夏永阳、钮阳,横联公社的左愉、马力群、方棕生、金问美,祁红公社的萧华(著名画家萧龙士之女)和岳西县的周晋等21人,荣幸地代表自1963年以来我省上山下乡的2227名知青,向家乡人民作汇报。这个报告团在合肥报告了3个月,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6月,“文革”狂飙骤起,报告团解散。这…  相似文献   

3.
我今年52岁,北京人。“文革”发生时我7岁,住在东城史家胡同舅舅家。现在天津生活。  相似文献   

4.
(一)下乡“四清”和“文革”序幕1966年,是暴风骤雨的一年,是我国社会剧烈分化动荡的一年,也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年。这年春节刚过,我和丈夫老韩便分头奔赴青海省“四清运动”的第一线。老韩担任湟源县社教团团长,我则被分配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一个山区的生产大队任工作组长。那时我们的两个较大的孩子小明、小秀,都已由我于1965年暑假专程去北京接到青海(当时党中央组织部有个通知,动员在外地工作的干部把子女接离北京)。我们两口都将下乡,四个孩子,最大的不满15岁,最小的不满10岁,如何安排好他们的确是个大问题。老…  相似文献   

5.
康老藏书不少,但在我认识的前辈中,算不上大藏书家。不过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家中能存下几架线装书,已经是个异数了,这也是吸引我经常去她家的原因。记得天朗气清之际,罗仪凤会请来一位品貌端庄的中年妇女(据说是位修补图书的专家),系着讲究的绣花围裙,同她一起在庭院中晒书。  相似文献   

6.
《福建史志》2001,(2):41-45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福建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从《五一六通知》发布到1968年秋省革命委员会成立是第一阶段;从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开展“斗、批、改”到1974年底省委、省革命委员会改组是第二阶段;从1975年的全面整顿到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是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7.
《贵阳文史》2012,(1):15
一般认为所谓"文革"时期是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这10年时间。在此期间,中国的电影事业受到了时代的强烈冲击,一大批电影工作者受到冲击,电影事业受到严重的影响。1966年"文革"开始后,我国的电影事业基本陷于瘫痪状态,停止了拍摄。从1966年到1970年,整个电影界除了中央  相似文献   

8.
1972年初.国务院决定在广州兴建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服务的展览馆、宾馆及涉外商店。拨专款以广州外贸工程为名在国家计划中立项,历时近五年,效果良好。《中国现代建筑史》称之为“南国奇秀”,因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阻力大,困难重重。更是难能可贵。我曾参与其事,现据记忆,简述往事。  相似文献   

9.
《福建史志》2001,(3):50-54
196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作出关于福建问题的决定.并组成福建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设法控制福建严重混乱局势。由于福建各群众组织之间意见分歧和连续不断的武斗.致使原定在3月成立的福建省革命委员会一再推迟。8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一再教促下,  相似文献   

10.
11.
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必须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育界称之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相似文献   

12.
时间:2008年11月14日晚地点:贵州省贵阳市1978年,是我党历史上实现伟大转折的一年。在粉碎"四人帮"两年之后,这一年在全党全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讨论,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包括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地进行了“拨乱反正”,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  相似文献   

13.
我在“文革”中为两位省委书记申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政厚 《炎黄春秋》2002,(6):34-36,38
为甘肃省委原第一和第二书记请命,是我记者生涯中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事情发生在27年前。那时,阴霾密布的中国由于邓小平同志的复出,现出了一缕曙光,我们新华社因之处境改善,于1975年4月中旬,在中办招待所召开了多年未曾开过的国内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14.
高飞 《江淮文史》2003,(3):27-49
艰苦磨炼从1968年初到这年年底,我们往返于合肥与祁门县之间的次数较多,得到各方面的消息也很多,从广播报纸和街头的大字报栏、散发的红卫兵小报中更是了解到全国各地“文革”动乱的社会状况,其中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上山下乡方面的信息。我们以“先驱者”、“过来人”的身份冷眼观察着那一场上山下乡大潮的到来。这一年里,中共中央两次发出学校要“复课闹革命”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大中小学一律立即开学。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突显出来:1966、1967、1968三年(后习称“老三届”)总共约1000万毕业生积压在学校,出路何在?今天回顾起来,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5.
调入中央文革办公室李宇锋(简称:李):您是什么时候调入中央文革办公室的?李传俊(简称:俊):我是天津人,长在北京,1962年2月入党,大学文化程度。1966年8月我在北京军区装甲兵部队任机要参谋,总政通过北京军区调我到中央文革小组办公室(后改为办事组)工作。那时,军委三大总部和军事院校搞运动,所以总政只能从野战部队调干部充实到中央文革办事机构工作。从全军各部队调来的有宋伟、田会贞、高长山、张根成等,包括记者站记者  相似文献   

16.
彭厚文 《文史精华》2013,(11):22-23
何谓一线、二线制度 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分一线、二线是毛泽东在1953年下半年提出的。按照毛泽东1966年10月25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说法,所谓一线就是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二线就是不主持日常工作,政治局常委中,他处在第二线,其他同志处在第—线。  相似文献   

17.
张景发 《百年潮》2009,(3):31-37
1967年1月,正当"文化大革命"以疾风暴雨之势开展之际,我作为"中央文革记者"站的一名记者,被派驻广州,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相似文献   

18.
高飞 《江淮文史》2003,(4):35-61
1973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上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年初,报纸、广播报道了毛泽东给大胆上书的李庆霖复信的消息,这一消息传递了高层领导人重视知青工作的信息。6月,中共中央发出21号件,专提上山下乡工作。6月22日至8月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8月下旬,周恩来在中共“十大”政治报告中号召全党做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年底,又掀起庆祝“再教育”最高指示发表5周年活动。各地相继召开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学习中央有关件,分析工作形势,交流经验,检查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大批工作组或检查组被派往基层,宣传落实知青政策。上山下乡运动出现又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9.
苦并快乐着 总的来讲,我们最后这一届工农兵学员的学习气氛很浓,学习成绩也是比较好的,这在我们政治系几乎为老师们所公认。 我们的学习生活很紧张。一般是上午四节课,下午四节课或者两节课。如果上两节课,就有两个小时可以自由活动,我们通常是打打篮球或办办个人的私事。我因为是学校排球队的队员,每周还要参加几次集中训练。我们每天晚上都要雷打不动地上图书馆自习,从晚上7点到10点钟,去迟了就找不到座位,直到图书馆闭馆大家才回自己宿舍休息。在我的印象里,只有遇到电视台播送重大的国际体育赛事时,同学们才舍得牺牲一次晚自习,把系里仅有的一台电视机搬到院子里,大家一边围着看一边为中国队加油。  相似文献   

20.
宋任远 《百年潮》2013,(3):29-31
开国上将、军事科学院原院长、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宋时轮,在“文化大革命”中坚持与“四人帮”作斗争,不顾个人安危尽力保护老领导老战友的感人事迹,在一些知情的老同志中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