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分别介绍《广州亚运会志》和《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的编纂情况,并进行横向比较。两志在组织模式上既存在相同之处,又呈现明显区别。《广州亚运会志》由编辑部收集资料、编写志稿和进行总纂,而《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志》采取专家修志,编辑部总纂的模式。其区别体现在拟定篇目、搜集资料、编写初稿、志稿评议、志书总纂、审查验收等环节及体例方面。最后对专志编纂进行思考,提出要灵活选择专志编纂模式、充分发挥主编单位的职能、明确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职责。  相似文献   

2.
白鸿 《羊城今古》2002,(1):28-29
《广州市志(1991—2000)》设《人物志》,该志“人物传”主要收入1991~2000年期间去世的、在广州工作及原籍广州在外地工作的杰出人物,也补收首届《广州市志》应收未收的杰出人物。由于涵盖范围甚广,希望各地知情人士提供资料。特别是原籍广州而长期在外地工作的杰出人物,更希望外地读者大力支持,提供稿件或线索。现刊登本届《人物志》两篇“征求意见稿”,一是希望收集对人物志写法的意见,二是希望本届《广州市志》各承修单位撰写人物时有所参照,三是希望引起市内外研究杰出人物的学者、专家的注意,为我们提供鲜为人知的稿件。  相似文献   

3.
广州历史悠久,献丰富多彩。对此,李仲伟、林子雄、倪俊明三位学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编写《广州献书目提要》,在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的支持下,最近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4.
房德邻 《近代史研究》2012,(2):100-114,161
康有为于光绪十二年(1886)前后写的《民功篇》和《教学通义》受到今文经学家龚自珍的影响,表现出某些今文经学观点。光绪十四、十五年康在京师进一步转向今文经学,这是受到了喜好今文经的当朝权臣翁同徘、潘祖荫等的影响,也受到了廖平所著“平分今古”的《今古学考》的影响。光绪十五、十六年之交康在广州会见已经转向今文经学的廖平,受廖平谈话的影响,他完全转向今文经学。随后康在弟子们协助下写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这“两考”没有袭用廖平的《辟刘篇》和《知圣篇》,因为广州会见时廖平并没有给康看过他的“两篇”。长期流传的康“两考”抄袭廖“两篇”之说乃是不实之词。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属河网地带,市区除横贯东西的珠江外,还有众多的濠涌,这些濠涌大多自北向南,经山地、台地、平川而注入珠江,其主要功能是排水和航运,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而也由于广州地处热带季风区,又近南海,夏秋多台风暴雨,如遇暴雨兼涨潮,河涌宣泄不及,常致淹浸,市内不论地势高低咸受其害。故修浚濠涌即为广州历代之一重责要务。  相似文献   

6.
广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广州就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广州市长林树森曾经用“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来概括广州历史文化的内核。90年代,广州市区分为越秀、荔湾、东山、海珠、芳村、黄埔、天河、白云等8个区,其中越秀、荔湾、东山、海珠等老城区历史悠久,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1966年,“化大革命”在全国展开。5月9日。中南区化大革命动员大会在广州珠江宾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各省市委第一书记、教书记、宣传部长等。会议后一段吸收全区各地委第一书记参加。  相似文献   

8.
1918年在番禺县和南海县境成立广州市政公所,1921年改广州市政厅,该厅1924年曾编写《广州市政沿革史略》,载《广州市政报告汇刊》。1972年,香港崇文书店作为“广东文献专辑之三”出版发行。1990年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和研究所复为点校出版。该书观点多有错误,所叙颇有失实。如谓晋太康  相似文献   

9.
高言弘   《广西文史》2006,(4):50-54
广东古称“百越(粤)之地”。广州早在秦汉时期已经是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口岸,唐代商品经济的繁荣超过前代,海外贸易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如《旧唐书》记载“南海郡利兼水陆,环宝山积”,“广州有海之利,货贝狎至”。到了宋代,广州对外贸易更加发展,当时阿拉伯及东南亚诸国的香药大多数先运到广州集中。香药主要是奢侈品,供统治阶级享用,其中也有些可作药用,如木香、乳香、安息香、肉豆蔻、苏合油等,宋人称香料为香药,焚香和薰香是宋代官僚贵族地主最常见的风习,尤其宫庭皇族大量焚烧香药以为享受。此外焚香礼佛,祭神耗用,疾病配药等数量也很大。广州对外贸易进口货中以香药为大宗,获利最多。宋代最早在广州设立市舶司。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封闭全国海关,仅留广东粤海关一口通商,一时间“东南西北中,一齐到广东”,广州成了洋货与土特产集散中心。这种千军万马奔向广州做生意的现象,当时被称“走广”,广州可谓盛极一时。清代广州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欧美国家和地区商货荟萃之地。从广州出口的商品以茶叶、丝绸、织席、瓷器、爆竹为主,进口商品有毛织品、棉花、金属、香料和鸦片。  相似文献   

10.
晚清时期。广州出现了适应城市社会救济需要而以商人行会为主导的民间慈善组织——善堂。是广州晚清时期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先后设立于广  相似文献   

11.
周中 《羊城今古》2003,(2):36-37
《南源埠碑记》宽43公分,全长104公分(其中人土部份46公分),于清咸丰三年(1855)立于广州白云区龙归镇南村村西南的南源埠(码头)。1930年广花公路建成,20世纪60年代由政府扩充路面,铺上沥青成为106国道,陆路交通便利。作为龙归地区北上从化良口、南下广州  相似文献   

12.
关于报刊在中国的发展,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近代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到1833年,英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这才是第一份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随后,不断有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中文报刊  相似文献   

13.
珠三角地区的方志修撰起步较晚,清代以前的广州府志皆残缺不全,成化《广州志》是除大德《南海志》残卷外,编撰较早,内容也最丰富的广州志书。其中有保存完整的《寺观》3卷,对成化以前珠三角佛寺记录颇为翔实,与此后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方志书写对佛寺漠视有着明显不同。这些文献记载本身符合当时珠三角真实的历史现状,是明中叶以前佛教笼罩珠三角人们的思维与观念的客观反映,显示出儒家文化未兴起之前,佛教对珠三角民众起着重要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1月17日,广州市志办于广州大厦广州厅举行《广州市志》总纂、主审迎春慰问会,慰问《广州市志》总纂、原广州市市长、市政协主席杨资元,《广州市志》主审、省政协副主席石安海,《广州市志》主审、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荣江。出席慰问会的有广州市副市长、市志编纂委员  相似文献   

15.
陈锦鸿先生之《广州:岭南文化生于斯盛于斯》(《羊城今古》2003年1期)谈到有关《越人歌》的事,该文说:“曲艺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史藉有关于南海人张买‘鼓棹为越讴’的记载。(见明欧大任:《百越先贤传》)而梁简文帝萧纲命徐陵编《玉台新咏》也有收入的《越人歌》,与越讴是否在调式方面  相似文献   

16.
《神州民俗》2009,(8):25-25
黄舒立:广州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硕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多幅作品入选全国三版展,广东省美术作品展.石版画作品被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荣获第五届广州美术学院王嘉廉奖学金。作品和论文在《艺术界》、《艺术教育》、《美术观察》等期刊发表;出版《设计构成》、《环境艺术设计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等教材;曾任广州芭蕾舞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美术创意,广州恒光广告有限公司美术指导。  相似文献   

17.
李德,字仲修,号采真子,广东番禺人,元季明初岭南著名的诗人和理学家。他与孙蕡、王佐、黄哲、赵介结社于广州南园抗风轩,世称"南园五先生”。晚年潜心理学,精研《毛诗》、《尚书》,人称易庵先生。李德平生仕履大致清晰,惟洛阳任职一节存有两种说法。  相似文献   

18.
一、广州旧方志沿革情况 广州地区修志始于东汉,其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的基本特征与全国大体一致。从东汉至南北朝为初创时期。东汉番禺人杨孚修《南裔异物志》(又称《异物志》、《交州异物志》、《交趾异物志》)是我国第一部地区性物产志,也是南海郡人第一部学术著作。此志中有四言押韵赞语,被后人看成广东诗歌创作之始。此志已佚,清人曾钊从《水经注》等古籍类书中辑佚,成两卷本。  相似文献   

19.
《山茶》2010,(8):180-180
2010年7月17日.《华夏地理》奔赴广州.在广州佳能交流空间举办了第十期摄影俱乐部的活动。本次活动由《华夏地理》特约摄影师吴俊松老师主讲,从真实的事件出发,深度发掘“图片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听他的歌,是《断点》。那也是他的歌里面,我所能记得全部歌词的一首。如今那么多年过去了,他还在很努力地唱着。音乐这个东东依然受到大家热爱,但唱片行业垮了,歌手大红大紫的年代一去不复返。这位从广州到香港的歌者如何走,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