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子华 《古今谈》2002,(1):62-63
古代的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是龙的子孙,并祈求龙的保护,就有“断发身”的习俗。后来身作为美与力的象征,成了身体上的一种妆饰。南宋杭州,市井社会也盛行着一种身风俗。“身”便是用针在人体的全身或局部刺出各种图形,有染色的。  相似文献   

2.
46年来,卿带着首个华人现代舞团云门舞集登上世界高殿堂,如今正式退休还不到排练正式开始的时刻,剧场里昏暗如夜。没有配乐,舞台最深处的角落里,一位舞者默默地舞着,在台底映出翩然柔美的身影。“她50岁了。这次演完《秋水》,会和林怀民老师一起退休。”云门舞集(下文简称“云门”)的舞团经理黄晴怡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相似文献   

3.
过去,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历史上的今天》,很有感触。它用高度浓缩的手法,集中每天发生的大事,从一天上溯几百年,从一事展示中国和世界,使人跟界宽阔,受益非浅。我也盼望,贵州、贵阳有这样的电视,这样的书,可惜,我无能为力。岑永枫“深深地爱着贵阳”,他用了将近20年时间,倾注了大量心血,终于在2004年6月8日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写成了《贵阳历史上的今天》,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2009年2月8日,《贵阳文史》杂志在南明区永乐乡举办“知我贵州爱我贵阳”知识有奖竞赛。《贵阳文史》杂志副总编辑介绍了“知我贵州爱我贵阳”知识有奖竞赛,与培育“多彩贵州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布谷 《南方人物周刊》2012,(16):102-102
4月16日,随着《安妮日记》在风尚剧场的上演,“首届北京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拉开帷幕,此后,《未完待续》、《隐婚男女》、《我的祖宗十八代》、《霸王歌行》等20台优秀小剧场剧目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国话先锋剧场、蜂巢剧场等十余家小剧场先后上演。  相似文献   

6.
年末碎语     
编完本期《贵阳文史》,大自然的指针刚好落在“立冬”这一年轮刻度之上。不知不觉之中,又临近岁末,又到了向作者、读者道一声安好,说一声来年再见的时刻。  相似文献   

7.
2009年5月,我正在太湖边静修,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妻发来一条短信:“高信疆在一星期前去世。”虽在意料之中,但依然悲从心来,中国的文化孤军又少了一名斗士。  相似文献   

8.
《贵阳文史》2010,(4):77-77
<正>1907年7月17日贵州公开出版发行的第一张报纸——《黔报》在贵阳出版发行。背景:当20世纪的大门开启时,贵州、贵阳本地没有报道每日新闻的报纸出版。上海出版的《申报》因路途遥远,辗转寄到贵阳时,对已逾月,新闻已成旧闻。创办一张贵阳出版的报纸,以开发民智,了解天下大事,传播本省本地新闻,成为欧风东渐中贵阳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在周培艺(周素园)积极建议下,贵阳士绅于德楷、唐尔镛等筹集股金8000两银子,在贵阳后新街通志书局成立《黔报》报馆。报纸由周培艺负责编辑,周培棻为发行人。  相似文献   

9.
今天真好     
手指在琴弦上滑过。厚重的木质琴身有一种微凉的触感,然而掌心却是温热的。我听到背后老师低语:“上!”大厅内骤暗。我紧紧地握住手中的二胡,急急地跟着同伴向台上跑去—嗓子里渴得发干,汗水悄悄顺着耳根向下流淌。我知道。今天演出了。几个月的辛苦排练必须靠这短短的几分钟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0.
王聪 《南京史志》2010,(12):25-25
“太好了,要下课了!”某君激动地说。“这个题目……”老师依旧乐此不疲地说着。  相似文献   

11.
汪韵芝 《中华遗产》2007,(2):126-139
汗韵芝老师最初给我的印象,并非来自旁人对这位锡剧“活姑母”一生坎坷与辉煌的描述,而是前年我与她一同前往浙江某地,坐了一天的车,这位耄耋老人居然还有精神打麻将,打到夜里12点;摸牌出牌,谈笑风生,无半点倦意。后来,锡剧四世同堂《珍珠塔》演出有她出场,剧场内掌声雷动,她的戏迷做梦也没有想到,摆过80岁寿筵,汪韵芝居然又一次登台扮演《珍珠塔》中的姑母。我对古典戏曲一直并不热衷,但没有想到,那次我竟会像老戏迷一样激动,又是拍掌,又是呼喊。老人在舞台上做功细腻,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难怪有“活姑母”之称。这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中国戏剧的巨大魅力。直到有一天我有幸与这位老人面对面,她的阅历、坦率和睿智,使我一次又一次惊讶。汪韵芝老师一面喝着茶,一面从容地讲着她的往事:她的童年、她的戏、她遇上的人和事……说到那些歌儿、调儿的时候还会情不自禁为我唱上几句,字字句句到现在还经常萦绕在我耳边……  相似文献   

12.
杨银禄 《纵横》2014,(6):30-34
一场电影引发的风波 1973年6月11日晚上9点多,江青正在钓鱼台10号楼餐厅吃饭,她打铃叫我,我立即快步进入她的餐厅。她眯缝着眼睛,一边吃饭,一边摇头晃脑地听着她喜欢听的程砚秋的京剧《荒山泪》录音,看到我进去就问道:“现在几点了?”  相似文献   

13.
酸菜飘香     
“卖酸菜喽,卖酸菜喽……” 一阵阵别有韵味的叫卖声不时传入耳鼓。探身望去,只见一农家大姐正立在小区的亭子里,大声叫卖着。她的身后支着一辆自行车,两边挂着桶,上面加着盖子,想必里面装的是酸菜了。  相似文献   

14.
湿地栈道     
田瞳 《丝绸之路》2010,(7):32-33
古城郊外蔓延着望不到边的芦苇和水草,远远近近一片绿色的天地。偶有苇草稀疏处,草丛中碧澈的水面在晴空下亮光闪闪。前人的诗句果然写得好:“甘州城北水云乡。”  相似文献   

15.
以真山真水、布局天然而蜚声海内外的著名风景区花溪,辟于20世纪四十年代初,是贵州建设最早的公园。历经60年的发展,花溪早已“旧貌变新颜”。那么,建园之初的花溪,究竟树有多粗,水有多急?游人何种神态,牛马何样皮毛?就是世居贵阳的老人,如今恐怕也难有记忆。近观贵州省博物馆文物藏品,我有幸从国画长卷《花溪全景》中,见到了60年前的花溪面貌。那时的花溪,山蓝水碧,民风古朴,没有俗艳的脂粉和莫状的娇情。“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四处浸溢着和平与宁静。其实,此画恰恰创作于抗日烽火正熊的1944年,…  相似文献   

16.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世界仅存一片栲林,谁会想到就在三明的边边上,藏着这样一个让人着迷的“格氏栲”。从三明市区开车只需25分钟就来到了三元国家森林公园“格氏栲”风景区的山脚下,车随山转,水与车移,一下子便掉进林涛竹波荡漾的绿海深处,远远地屏却了城市的喧嚣。  相似文献   

17.
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20世纪40年代反映贵阳少数民族风情的漫画。一幅是一对苗家青年一身黑,正在山盟海誓,其词曰:“黑天黑地黑溜溜,二人都在黑里头;咬破指头吃血酒,往后不许把我丢。”一幅是一对热恋中的苗家青年正相拥盟誓,其词日:“生要缠来死要缠,不怕雷公打眼前,雷公要打一齐打,阳间打死阴间缠。”感情之强烈,令人读之震动。  相似文献   

18.
1958年2月24日批准建立乌当区后,区委办公地点设在贵阳中华北路33号(原“毛公馆”)。当时指导工作的刊物是由区委办公室编发的《工作简报》。  相似文献   

19.
摩崖就是在天然崖壁上镌刻的文字或图形。从贵阳城南行约35公里到高坡苗族乡石门寨的公路边高山上,有一陡峭石壁,人不能上,叫二顿崖。崖顶刻有横书“永镇边夷”四个大字。上款刻“弘治庚申”,下款刻“洪边兵临”两行直书小字。弘治庚申即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距今整整五百年了。为贵阳现存最早的一幅摩崖。此摩崖为何人所刻,几百年来经过若干专家学者的探索,均未得出正确答案,至今仍是个谜。“永镇边夷”一看即知其意,不用解释。但题字人不署姓名,只刻“洪达兵临”,令人难解。洪边指明代贵州立司宋氏管辖的地方,元代称…  相似文献   

20.
《贵阳文史》自1996年改刊以来越办越好,可读性强,面貌可亲。在该刊举行的创刊二十周年座谈会上,我曾以“立言、存史、创新”六个字表示希望和祝贺。现在编辑部前来约稿,仓促之间无其他主题可写,便将六个字稍加修改和引伸,作为对《贵阳文史》的一点衷心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