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京杭大运河奔腾南下,流经鲁南与苏北。大运河在鲁南与苏北境内有一个复杂变迁过程,历时千年,河道先后经历了从苏北宿迁境内南北改道以及鲁南境内东西两线形成的过程,历经沧桑。通济渠的开凿与大运河的南北改道公元7世纪初,隋朝统一了中国。隋王朝的统治虽然两帝仅37年,但是隋文帝杨坚与隋炀帝杨广父  相似文献   

2.
砺波护  韩昇 《敦煌学辑刊》2013,1(1):151-162
三井文库收藏的《华严经》,标为敦煌出土文书,被用来论证日本圣德太子的"天寿国绣帐",他崇仰的"菩萨天子"是隋炀帝。实际上,三井文库藏的《华严经》是伪写经,而"西方天寿国"根本不存在,重兴佛法的菩萨天子是隋文帝。  相似文献   

3.
宋文龙 《丝绸之路》2011,(12):29-3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隋朝灭亡原因进行了多方位、多视角的剖析,研究主要集中在隋朝社会矛盾、隋文帝和隋炀帝个人因素等问题与隋朝灭亡的关系上。尽管在许多问题上还存在分歧,但比较趋同的观点是隋朝灭亡是多重矛盾因素的合力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大庄严寺     
韩保全 《文博》2006,(2):15-17
大庄严寺始建于隋仁寿三年 (603年),是隋文帝为独孤献皇后所立,初名“禅定寺”。隋文帝崇尚佛教,他的皇后独孤氏出自鲜卑大族,文帝对他很敬重,让她参与朝政,宫中称之为“二圣”。独孤皇后于仁寿二年(602年)去世,次年为其追荐阴福而立寺。禅定寺位于隋唐长安城的西南隅。寺院规模宏大,占永阳坊之东半部,  相似文献   

5.
“地下”的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隋炀帝开运河、乘龙舟、游江都(今扬州)的故事,千余年后仍被传为笑谈。不过,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其二)》中所写的这四句,倒是为隋唐大运河作出了公允的评价。这条总长约2700公里的运河,自隋炀帝之父隋文帝在位时,即开始疏通、修建。它以洛阳为中心,连接大兴城(今西安)、余杭(今杭州)、涿郡(今涿州),为此后五百年乃至更久的中国,搭建起决定国运的血脉版图。  相似文献   

6.
吐谷浑是中古时期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政权之一,其本为辽东慕容鲜卑的一支,永嘉乱时,"始度陇而西",通过"兼并羌、氏",形成一个地处西北边陲,"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的政权,其政治中心是伏俟城,即东距青海湖约15里的今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石乃亥乡菜济河南的铁卜加村。本文以临津关为切入点,探讨隋文帝、隋炀帝父子对吐谷浑的政策以及隋朝和吐谷浑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隋大兴城无大兴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隋大兴城无大兴寺京洛隋文帝开皇二年,于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山川原秀丽,齐物滋阜处另建新都,名曰大兴城。“殿曰大兴殿,门曰大兴门,县曰大兴县,园曰大兴国,寺曰大兴善寺”(《历代三宝记》卷十二)。由此可知,笃信佛教的隋文帝在营建新都的首批重点工程中就有大兴善...  相似文献   

8.
西安附近出土的隋唐佛和菩萨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曾是隋唐两朝的都城。尤其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隋唐两朝的统治者重视宗教的作用。隋文帝杨坚,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令百姓出钱营造佛像,抄写佛经。唐朝时,佛经大量传入中国,更加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女皇武则天崇尚佛教,在全国各地广建庙宇,塑造大佛。由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信仰佛教便更为广泛,适合于信众的城市寺庙建筑和造像也随即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9.
王永莉 《文博》2006,(1):26-30
唐高祖李渊是唐王朝的开国君主,北周天和元(566年)生于长安,七岁(572年)时承袭父亲爵位为唐国公。隋文帝时期曾先后担任谯、陇、歧三州刺史,隋炀帝大业年间转任荥阳、楼烦二郡太守, 后迁为太原留守。618年称帝以后,先后将几处龙潜旧居改造为离宫别馆。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大概包括龙跃宫、庆善宫、通义宫等。在他的有生之年都曾经不止一  相似文献   

10.
信州金轮寺舍利塔铭是目前全国现存不多的隋舍利宝塔碑铭,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是隋文帝崇佛倡佛促进隋唐佛教发展的直接见证,是研究奉节地方历史沿革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隋代仁寿年间,在京畿地区精通涅槃经典的僧侣和活跃在隋文帝身边的高僧的主导下,形成了仁寿舍利的瘞埋制度。本文结合考古与文献资料,对以神德寺舍利石函为代表的京畿地区舍利石函的图像和风格进行探讨。作者认为图像以石函四面八树为特征,寓意释迦牟尼涅槃的过程和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并以中国传统的方位意识与佛教天界图像的结合来表现佛教的世界图像。石函精致繁复的风格融合了隋代陵墓石质葬具和佛教纪念碑艺术的装饰风格。  相似文献   

12.
王灵善 《沧桑》2015,(2):47-53
隋朝短祚而亡,本文拟从隋朝与山西的关系这一全新角度探析隋之兴亡。建立隋朝的杨坚,与山西渊源极深,杨氏的祖先就出自山西。在隋朝建立过程中,杨坚深谙天下安危系于并州,在篡周过程中争取到并州总管李穆归附,对消除敌对势力起了关键作用。隋开国初年,隋文帝推行宗王出镇制度,命亲信皇子出任并州总管,控制这一"天下精兵处"。隋炀帝在位期间曾三次巡游山西,这与其控制山西的方略改变有莫大关系,第三次巡幸遭遇"雁门之变",隋炀帝不得不委派干将镇御山西,其人正是日后推翻隋统治的李渊父子。山西与隋朝兴衰实有深厚渊源。  相似文献   

13.
据统计,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废弃了大兴城中22-39所佛寺。炀帝之所以废弃如此之多的佛寺,并非如日本学者中村元等人所说是为远征高丽战斗力的需求,而是与炀帝一贯所持有的宗教政策有关,是皇权与佛教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炀帝虽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出对佛教的尊崇与优容,但在礼敬问题上却又表现出与其他帝王相比少有的固执与坚持——主张僧尼必须致敬王者,而当其主张得不到僧尼响应的时候,他必然会利用皇权给佛教以无情的打击。  相似文献   

14.
隋朝短祚而亡,本文拟从隋朝与山西的关系这一全新角度探析隋之兴亡。建立隋朝的杨坚,与山西渊源极深,杨氏的祖先就出自山西。在隋朝建立过程中,杨坚深谙天下安危系于并州,在篡周过程中争取到并州总管李穆归附,对消除敌对势力起了关键作用。隋开国初年,隋文帝推行宗王出镇制度,命亲信皇子出任并州总管,控制这一"天下精兵处"。隋炀帝在位期间曾三次巡游山西,这与其控制山西的方略改变有莫大关系,第三次巡幸遭遇"雁门之变",隋炀帝不得不委派干将镇御山西,其人正是日后推翻隋统治的李渊父子。山西与隋朝兴衰实有深厚渊源。  相似文献   

15.
“科举”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 ,即西汉以后分科目察举或制诏甄试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 ;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 ,即隋代设立进士科以后用考试来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进士科举不始于隋文帝时而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炀帝始建进士科时并未予以特别的重视 ,进士科举的重要意义是因后来它在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教育上影响日益重大而为后人所赋予的  相似文献   

16.
牛致功、赵文润教授合著的《隋唐人物述评》一书,是第一部评述隋唐人物的专著。该书述评的的人物有:王薄、窦建德、翟让、李密、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太宗、文德皇后、高宗、武则天、玄宗、杨贵妃、房玄龄、杜如晦、李勣、魏徵、刘知几、韦皋等,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出隋唐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才济济。该书可作高校历史专业选修课教材,也可供广大史学爱好  相似文献   

17.
在陕西省图书馆善本书库中,珍藏着一部国内外著名的佛教典籍丛书——宋版《碛砂藏》。《碛砂藏》是大藏经的一种。藏经的雕印是和佛教的传播、盛行密切相关的。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自天竺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得到广泛地发展,隋唐时进入了鼎盛时期。九州大地,普建佛寺,造像译经,蔚成风气。据《玉芝堂谈荟》卷十五记载:“(隋)大业中,佛经译成汉文的,已达六千一百九十八卷。隋文帝享国二十四年,写经四十六藏,达十三万  相似文献   

18.
试析隋朝与高句丽关系由“和”到“战”变化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朝时期隋朝与高句丽的关系经历了由文帝时期以"和"为主到隋炀帝时期征伐的一个变化过程。文帝建国以后重点建立以隋朝为中心的东亚国家新秩序,对高句丽采取了怀柔政策,但是两国利益的冲突最终使得和平无望,隋炀帝对高丽诉诸武力。  相似文献   

19.
隋朝时期隋朝与高句丽的关系经历了由文帝时期以“和”为主到隋炀帝时期征伐的一个变化过程。文帝建国以后重点建立以隋朝为中心的东亚国家新秩序,对高句丽采取了怀柔政策,但是两国利益的冲突最终使得和平无望。隋炀帝对高丽诉诸武力。  相似文献   

20.
论隋炀帝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隋炀帝杨广(569—618)的否定,历来占了压倒优势。这很不公允。笔者认为,他是一位同秦始皇、汉武帝一样的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首先,杨广为太子和皇帝,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带有进步倾向。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美姿容,少敏慧”,且“好学”①,善骑射,统军队,文武全才。史称“仁孝著称,才能盖世,数经将领,频有大功”。②魏征赞他“南平吴会,北却匈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